華文網

山語散話—《立春》

今日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陽和起蟄,品物皆春”,立春過後,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河裡的冰開始溶化,不再堅硬負重。

“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這是流傳至今的民諺,道理我們不得而知,猜想也許是千百年來人們積累的經驗吧。還有一句諺語:“春打五九尾,窮漢伸了腿”,這打春就這麼重要,差一天都不行嗎,今兒可是五九的尾巴。

《呂氏春秋》“十二月記”中,就有記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

它們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標誌著季節變化,清楚地劃分出一年四季。如今的南北氣候有所不同,南方則是持續的低溫冰雪,北方說冷也冷不起來,但還有偶爾的寒流,誰還想到什麼立春呢,畢竟春節都還沒有過呢。

漢代之前曆法曾多次變革,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延續了兩千多年後,1913年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下來,但是嚴格來說,過了立春才是屬相真正的更替之日。

一年之際在於春,春是溫暖,春是萌動,春是萬物復蘇。立春之日迎春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官方到民間都很重視,皇帝要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迎春,祈求豐收,要賞賜群臣,佈德令以施惠兆民。在民間,春色是不解的風情,是“惜春常恨花開早,依舊落紅無數”的驚喜;是“昨夜雨疏風驟,應是綠肥紅瘦”的愜意;是“枝上柳棉吹又少,

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感慨。

在我眼裡,是詩人成就了即將來臨的春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人們讀懂了飄逸的春雨,“千里鶯啼綠映紅”讓春色成為了畫卷,草長鶯飛楊柳拂堤春色滿園,春天的魅力便是“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色是那宣紙上塗抹的幾筆,

嫋嫋鵝黃淡淡輕垂,一泓鴨綠粼粼而起。濕潤的土壤上鋪滿了嫩綠的萌芽,茫茫碧草上點綴著星星繁花,蔚藍的天空上也會掛幾絲雲,也許就是“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詩情畫意。

我曾寫過《立春》的詩“忽聽窗外鵲語歡,不見枯色與霜天。昨夜可曾誰偷筆,一點青翠染江山。”立春之日,迴響起兒時的讀書聲,那時的我手捧著課本,讀著朱自清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

昨夜可曾誰偷筆,一點青翠染江山。”立春之日,迴響起兒時的讀書聲,那時的我手捧著課本,讀著朱自清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