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生命難以承受之美

電影《至愛梵古》由超過百名專業畫家模仿梵古(左圖)的筆法,

用了六年時間,繪製超過6萬幅油畫。(劇照/邵氏)

表現出如此強大生命力的畫家卻主動選擇放棄自己生命的鮮活,為的只是獲取他人的認可。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貫穿整部《至愛梵古》,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10多年前的巴黎奧賽博物館,我看到了“羅納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呆立了不知多久,腦海中一直迴響著Don McLean的名曲“Vincent”,在動人的旋律中我的目光被夜空中璀璨的星星越拉越長,

淚水盈滿眼眶。

在那一刻停頓下來的世界無比美好,可惜那種體驗卻越來越少。沒想到新片《至愛梵古》(Loving Vincent)的結尾,居然將同一情境完美呈現出來,只是歌聲換作英國女歌手Lianne La Havas,更多一份深沉。在如泣如訴的吟唱中,穿插片中的梵古名作被一一點明,幫助不太熟悉的觀眾重溫畫家的曠世奇才。故事已經終結,冗長的字幕幾乎跑完,觀眾仍依依不捨地賴在座位上不願離席。

近來好幾部電影的結尾都可圈可點,

令人印象深刻。像是《羅根好好運》(Logan Lucky),片尾將之前耐心鋪設的暗線一一串起匯成高☆禁☆潮,讓人拍案叫絕;《夜間動物》(Nocturnal Animals)則強忍住大團圓結局的衝動,將女主角一人硬生生晾到終場,觀眾在失望之餘卻有一種更加深沉的悸動。電影開場固然重要,因為開場往往為影片定下整體基調。結尾則更能體現編導的功力,它決定了影片意境的高低深淺。

《至愛梵古》的開場與結尾都很淳樸,

因為梵古的藝術和人生都是淳樸的。“淳樸”在今天並不是個討好的概念,“聲光電色”無所不用其極地刺激感官,才是當代娛樂藝術的王道。

生的掙扎與死的價值

但《至愛梵古》似乎淳樸地“忘記”了所謂王道,製作團隊為將畫作完美融入電影,細心地將銀幕比例恢復到傳統的4:3,而不是現代人習慣的16:9。整部電影由超過百名專業畫家模仿梵古的筆法,用了六年時間,

繪製超過6萬幅油畫。儘管如此,該片仍然只能做到每秒12幅畫的頻率,在動感與場面上,無法與每秒至少24幅的大製作動畫相比。然而對於愛畫者,特別是梵古的粉絲們來說,影片無疑是場藝術饗宴。每個畫面停頓下來都是一幅美輪美奐的畫作,而當膾炙人口的名作在片中閃現時,更是讓觀眾內心小鹿亂撞。

梵古在世落寞與離世爆紅的巨大落差,早已是人盡皆知的故事。

不少受冷落的藝術家都愛拿梵古的際遇來自我解嘲。然而他的死一直都是疑雲重重。精神失常行為乖張,不願繼續拖累弟弟,感情受到打擊等等版本都難以讓人信服,甚至有人懷疑梵古之死是為了提升其作品價值而精密佈局的“團夥犯罪”。

《至愛梵古》通過尋訪與畫家生命最後一段旅程有過接觸的各色人等,嘗試厘清梵古的真正死因。其實,當我們看到兒時梵古無法獲得父母肯定時的痛苦神情,就已經可以明白:如有辦法使他得到父母乃至世人的肯定,他絕對願意付出一切來交換。

因此,無論真凶是誰,最根本的還是梵古自己下了必死的決心。

梵古比任何人都更加敏銳地感觸到生命的美好與鮮活。他的向日葵,每片花瓣都在奮力掙扎著翻滾出渾身氣力向著生命呐喊;他的星空,每顆星星都狂躁地狂暴地抖擻出全部的光亮。表現出如此強大生命力的畫家卻主動選擇放棄自己生命的鮮活,為的只是獲取他人的認可。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貫穿整部影片,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他人即地獄”也許是梵古人生最好的注腳。幸虧我們現在無需如此煎熬,我們的生活與生命都輕鬆多了。於是,撼動人心的藝術家也就無處覓芳蹤了。

能怪誰呢?

就已經可以明白:如有辦法使他得到父母乃至世人的肯定,他絕對願意付出一切來交換。

因此,無論真凶是誰,最根本的還是梵古自己下了必死的決心。

梵古比任何人都更加敏銳地感觸到生命的美好與鮮活。他的向日葵,每片花瓣都在奮力掙扎著翻滾出渾身氣力向著生命呐喊;他的星空,每顆星星都狂躁地狂暴地抖擻出全部的光亮。表現出如此強大生命力的畫家卻主動選擇放棄自己生命的鮮活,為的只是獲取他人的認可。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貫穿整部影片,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他人即地獄”也許是梵古人生最好的注腳。幸虧我們現在無需如此煎熬,我們的生活與生命都輕鬆多了。於是,撼動人心的藝術家也就無處覓芳蹤了。

能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