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電磁軌道炮上艦,距離批量生產裝艦還有多遠?

自義大利的76MM速射炮誕生,在可靠性、高射速、多用途之間找到一個近乎完美的最大公約數之後,人類的火炮技術與思維似乎已經局限。但電磁軌道炮的出現,則是顛覆性的技術革命,

從原理到性能,唯一繼承的可能就是身管。

一個產品,大抵要經歷原理驗證、工程樣機、樣機試驗、實用化產品等幾個階段。對於實用化艦載武器,要考慮性價比、可靠性、適裝性等諸多要素,每一項都要進行妥協,最後取得性能均衡的實用化產品。

對於艦炮來說,也是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僅僅是適裝性一項,就會導致許多武器進不了實用化那一步。

從時間節點上看,電磁軌道炮已進入上艦試驗階段,可以說研發已進入後期,上艦試驗主要是產品化驗證,對局部細節進行適應性改進,一般不會出現顛覆性的問題。

同時也說明,性價比、可靠性也達到了預期標準,下步的運用主要還是看技術層次最低的適裝性,這項標準一直變化不大,常理都是“多大馬拉多大車”。

現代自動化艦炮,炮塔只是冰山一角。炮塔下方還有自動揚彈機、彈庫等機構,一般垂直佈置,

對艦體高度、存儲空間要求較高,所以大型艦艇與小型艦艇選裝的艦炮差異巨大。以經典的奧拓76炮為例,雖然適裝性較好,甚至有300噸的導彈艇裝備,但炮與炮之間還是有較大差異,例如導彈艇用的76炮,為了減重,備彈就在炮塔內,數量極其有限,火力持續性也就不足。

具體到電磁軌道炮,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對於加裝大重量物品,合理裝載位置是艦體中部更為合適,對艦艇穩性影響較小。從艦首位置加裝炮塔看,炮塔重量與龐大外觀並不是正比關係,內部可能還有較大儲備空間。所以單從炮塔角度來看,電磁炮上艦並不會影響艦艇總體佈局,依然可以佈置在艦體前部。

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就是加裝艦艇的吃水線。從公開圖片看,艦體水線已經很低,說明艦艇已經接近滿載,間接說明了電磁軌道炮全系統的重量不菲,具體重量也能找到參考數值。大型坦克登陸艦滿載可裝載10輛左右的中型坦克,外加人員與攜帶裝備,總重量在300噸-500噸之間。所以,電磁炮全系統的重量也是在此數位之間,最後的產品重量應該比此更小,為何?

顯然,改裝載艦的動力系統,是無法滿足電磁炮的電力需求的。所以,容納附屬設備的各式集裝箱,甚至是坦克艙中,包括一整套的獨立電力供應設備,而這套設備後期可由戰鬥艦艇的主動力系統分擔,例如4-6台的大功率燃氣輪機,完全有足夠餘力進行供電。這樣,整個電磁炮系統重量增加部分,包括新的主動力與儲能裝置,重量增加在百噸左右。

最大的困難是空間需求。從改裝艦選擇登陸艦來看,似乎便是有此考慮,寬敞的坦克艙可容納更多配套設備,艙面的集裝箱可能只是其中小部分。同其他電子設備與動力設備一樣,電磁炮的附屬設備重量可接受,對空間需求量較大,如果集成化效果不甚明顯,只用通過平臺大型化來適應。

綜上,重量、空間與電力需求硬性要求,用電磁軌道炮改裝現有艦艇並不現實。所以,搭載電磁軌道炮的艦艇,將是一種全新的大型平臺,而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系統工程。

最後的產品重量應該比此更小,為何?

顯然,改裝載艦的動力系統,是無法滿足電磁炮的電力需求的。所以,容納附屬設備的各式集裝箱,甚至是坦克艙中,包括一整套的獨立電力供應設備,而這套設備後期可由戰鬥艦艇的主動力系統分擔,例如4-6台的大功率燃氣輪機,完全有足夠餘力進行供電。這樣,整個電磁炮系統重量增加部分,包括新的主動力與儲能裝置,重量增加在百噸左右。

最大的困難是空間需求。從改裝艦選擇登陸艦來看,似乎便是有此考慮,寬敞的坦克艙可容納更多配套設備,艙面的集裝箱可能只是其中小部分。同其他電子設備與動力設備一樣,電磁炮的附屬設備重量可接受,對空間需求量較大,如果集成化效果不甚明顯,只用通過平臺大型化來適應。

綜上,重量、空間與電力需求硬性要求,用電磁軌道炮改裝現有艦艇並不現實。所以,搭載電磁軌道炮的艦艇,將是一種全新的大型平臺,而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