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古代的瓷器是如何運到歐洲的?

自從14世紀馬可·波羅將一個灰綠兩色文理的小巧茶壺帶回歐洲起,中國瓷器便享譽西方,攪得無數歐洲人如癡如醉,為之傾倒。

歷史上,茨溫格宮的薩克森君主奧古斯特二世是位著名的購物狂,他尤其迷戀中國瓷器。1717年,他竟與普魯士國王作了一樁令人大跌眼鏡的交易:用曾經為他立下顯赫戰功的精銳部隊,600名全副武裝的龍騎兵,交換了151件康熙年制的瓷器!1733年,這個成就了半吊子雄圖霸業的奧古斯特二世逝世,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陷入財政緊缺的國家,

九個孩子,還有三萬五千七百九十八件精美的中國瓷器!

隨著後世製作工藝的進步,中國瓷器的造型越來越優美,重量則越來越輕,胎坯也越來越薄。雖然是絕佳的藝術品,奈何極易破碎,運輸起來令人相當頭疼。

如果通過今天快遞行業運輸陶瓷、玻璃等易碎製品,

一般都離不開三種材料:紙箱、泡沫和膠帶。紙箱用以盛裝物品,泡沫起防震作用,膠帶用來固定。然而古代卻沒有這三樣物品,那麼古人是如何將易碎的瓷器,歷經狂風巨浪,遠渡重洋,完好無損的送到歐洲人手中的呢?

16世紀時候,中國的瓷器還主要是通過陸上的“絲綢之路”先運至中東地區,再由中東轉手販賣至歐洲。然而瓷器易碎,

沿途又難免磕碰,因此絲路上損毀的瓷器不計其數。

於是聰明的中國商人想出了一個奇特的辦法。他們在瓷器內灌滿潮濕的沙土,在沙土中撒入豆種、麥種或者草種,然後碼好用繩子固定在事先鋪好稻草的箱子內,並在箱子裡的縫隙中也填充上潮濕的沙土和種子。商人們每天往土中澆水,這些種子就會生根發芽、膨脹,充實空間,久而久之還會盤踞在一起形成一個結實的整體,

這樣瓷器就不再容易破碎了。

然而這樣做雖然極大限度的保存住了瓷器,但同時也使得貨物的重量成倍增加,運輸起來費時費力,因此後來,瓷器多採用海上運輸。

海上運輸雖不用過於擔心貨物重量,然而航程遙遠,往返一趟成本太高,

單靠銷售瓷器所得實在難以為繼,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賺取利潤呢?精明的古代商人又想出了新的生財之道。

首先,裝盛瓷器的箱子改用樟木等名貴木材製作,並由中國的能工巧匠精心雕刻成藝術品。按照瓷器大小分別盛裝在不同大小的樟木箱子內,然後放在釘於船艙地板上的大木箱裡。到達歐洲之後,小的樟木箱便可被當成首飾盒,甚至可以賣到各處古玩店,大些的便賣給歐洲人當茶几、櫥櫃之用。

其次,瓷器內外填充之物改用茶葉。樟木箱與大木箱之間、樟木箱內的瓷器與瓷器之間、瓷器之內均用茶葉填充,並且填充的茶葉質地也不相同:外層茶葉可能受到濕氣、蟲蛀或者碾壓等影響較大,因此多放置品質稍次的茶葉,而瓷器內因為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保存條件較好,多會放置上等茶葉。等商船到達歐洲之後,商人門會將茶葉按照成色質地篩選分包:外層茶葉可以便宜價格賣出,而藏在瓷器內部的茶葉便會以高價售出,待樟木箱和茶葉全部賣出,最後再將瓷器賣掉。有趣的是,有時候樟木箱和茶葉的利潤,甚至比瓷器還高。

大些的便賣給歐洲人當茶几、櫥櫃之用。

其次,瓷器內外填充之物改用茶葉。樟木箱與大木箱之間、樟木箱內的瓷器與瓷器之間、瓷器之內均用茶葉填充,並且填充的茶葉質地也不相同:外層茶葉可能受到濕氣、蟲蛀或者碾壓等影響較大,因此多放置品質稍次的茶葉,而瓷器內因為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保存條件較好,多會放置上等茶葉。等商船到達歐洲之後,商人門會將茶葉按照成色質地篩選分包:外層茶葉可以便宜價格賣出,而藏在瓷器內部的茶葉便會以高價售出,待樟木箱和茶葉全部賣出,最後再將瓷器賣掉。有趣的是,有時候樟木箱和茶葉的利潤,甚至比瓷器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