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古代的瓷器是如何運到歐洲的?

自從14世紀馬可·波羅將一個灰綠兩色文理的小巧茶壺帶回歐洲起, 中國瓷器便享譽西方, 攪得無數歐洲人如癡如醉, 為之傾倒。

歷史上, 茨溫格宮的薩克森君主奧古斯特二世是位著名的購物狂, 他尤其迷戀中國瓷器。 1717年, 他竟與普魯士國王作了一樁令人大跌眼鏡的交易:用曾經為他立下顯赫戰功的精銳部隊, 600名全副武裝的龍騎兵, 交換了151件康熙年制的瓷器!1733年, 這個成就了半吊子雄圖霸業的奧古斯特二世逝世, 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陷入財政緊缺的國家, 九個孩子, 還有三萬五千七百九十八件精美的中國瓷器!

隨著後世製作工藝的進步, 中國瓷器的造型越來越優美, 重量則越來越輕, 胎坯也越來越薄。 雖然是絕佳的藝術品, 奈何極易破碎, 運輸起來令人相當頭疼。

如果通過今天快遞行業運輸陶瓷、玻璃等易碎製品, 一般都離不開三種材料:紙箱、泡沫和膠帶。 紙箱用以盛裝物品, 泡沫起防震作用, 膠帶用來固定。 然而古代卻沒有這三樣物品, 那麼古人是如何將易碎的瓷器, 歷經狂風巨浪, 遠渡重洋, 完好無損的送到歐洲人手中的呢?

16世紀時候, 中國的瓷器還主要是通過陸上的“絲綢之路”先運至中東地區,

再由中東轉手販賣至歐洲。 然而瓷器易碎, 沿途又難免磕碰, 因此絲路上損毀的瓷器不計其數。

於是聰明的中國商人想出了一個奇特的辦法。 他們在瓷器內灌滿潮濕的沙土, 在沙土中撒入豆種、麥種或者草種, 然後碼好用繩子固定在事先鋪好稻草的箱子內, 並在箱子裡的縫隙中也填充上潮濕的沙土和種子。 商人們每天往土中澆水, 這些種子就會生根發芽、膨脹, 充實空間, 久而久之還會盤踞在一起形成一個結實的整體, 這樣瓷器就不再容易破碎了。

然而這樣做雖然極大限度的保存住了瓷器, 但同時也使得貨物的重量成倍增加, 運輸起來費時費力, 因此後來, 瓷器多採用海上運輸。

海上運輸雖不用過於擔心貨物重量, 然而航程遙遠, 往返一趟成本太高, 單靠銷售瓷器所得實在難以為繼,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賺取利潤呢?精明的古代商人又想出了新的生財之道。

首先, 裝盛瓷器的箱子改用樟木等名貴木材製作, 並由中國的能工巧匠精心雕刻成藝術品。

按照瓷器大小分別盛裝在不同大小的樟木箱子內, 然後放在釘於船艙地板上的大木箱裡。 到達歐洲之後, 小的樟木箱便可被當成首飾盒, 甚至可以賣到各處古玩店, 大些的便賣給歐洲人當茶几、櫥櫃之用。

其次, 瓷器內外填充之物改用茶葉。 樟木箱與大木箱之間、樟木箱內的瓷器與瓷器之間、瓷器之內均用茶葉填充,並且填充的茶葉質地也不相同:外層茶葉可能受到濕氣、蟲蛀或者碾壓等影響較大,因此多放置品質稍次的茶葉,而瓷器內因為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保存條件較好,多會放置上等茶葉。等商船到達歐洲之後,商人門會將茶葉按照成色質地篩選分包:外層茶葉可以便宜價格賣出,而藏在瓷器內部的茶葉便會以高價售出,待樟木箱和茶葉全部賣出,最後再將瓷器賣掉。有趣的是,有時候樟木箱和茶葉的利潤,甚至比瓷器還高。

樟木箱與大木箱之間、樟木箱內的瓷器與瓷器之間、瓷器之內均用茶葉填充,並且填充的茶葉質地也不相同:外層茶葉可能受到濕氣、蟲蛀或者碾壓等影響較大,因此多放置品質稍次的茶葉,而瓷器內因為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保存條件較好,多會放置上等茶葉。等商船到達歐洲之後,商人門會將茶葉按照成色質地篩選分包:外層茶葉可以便宜價格賣出,而藏在瓷器內部的茶葉便會以高價售出,待樟木箱和茶葉全部賣出,最後再將瓷器賣掉。有趣的是,有時候樟木箱和茶葉的利潤,甚至比瓷器還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