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過年貼上這種剪紙,秒殺所有人

剪紙

2009年,剪紙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記得小時候過年時,隔著一張熱鬧紅火的剪紙窗花,看到屋外一片寂靜的白雪茫茫,屋內是大人們的歡聲笑語,剪紙分隔的兩個世界,

一直是夢中最美的場景。

點評:

燕子尾巴搖一搖,飛禽走獸紙上跳。

——有待,有所為,方有所待

他剪出來的錯綜糾纏,不是塵世凡俗的牽絆,而是頓悟之後的釋然。

上面這幅作品來自剪紙藝術師以樂,是有待APP裡以樂剪紙的酋長,他正如他的名字一樣,

窮根尋葉、以紙為樂。

以樂出生在福建漳浦。漳浦是剪紙之鄉,千百年的剪紙文化在這裡延續著,人們用剪紙記錄生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六七歲的以樂就已經會拿起剪刀開始揮舞,無人教導,野蠻生長。

這種懵懂的熱愛一直到他上初中,以樂的作品拿了全國青少年書畫藝術大賽銀獎,他這才知道,原來自己做的這種鏤空雕刻藝術,也叫做剪紙,只不過它與家鄉老人們的作品完全不同。

後來,以樂按部就班地成長,念完了書在北京工作,每個月能有過萬的薪水,但他並不快樂。

紙帶給他的溫度,是那座城市沒有的。他開始日夜思念那座南方小城,思念無所忌憚地在紙上繪畫的感覺,思念人們悠閒的步調和古老的味道。

於是在28歲的時候,他辭職了,不顧家人苦口婆心地勸阻。這一次他選擇回到廈門,在海邊租下一棟一百多年的小樓,全情傾注,只為剪紙。

一開始的無人問津,是最折磨人的。後來有了一點點名氣後,又因太過獨特的個人風格遭到質疑,人們認為只有窗花團花才叫做剪紙,而他這種氣勢淩人、自成一派的剪紙並不被人接受。

面對這些質疑,以樂說,我無所謂,我的內心沒有太多分別心,這才是真正的苦行。

既是苦行,總有成果。以樂的剪紙作品在國內和國際上獲獎30多次,舉辦個人作品展近20次,除此之外,他還出版了一本書,開了兩間藝術館……

比起這些成績,最矚目的還是他的作品,以樂的作品靈感皆是來源於生活,對生活的所思所感,皆化作了手中的力量,支撐他去完成一幅幅作品。

2012年以樂經過青海去拉薩,在火車臨窗位置看到了長江源頭沱沱河,他想起了曾經到過的長白山天池,青海湖,廬山瀑布……這些水滋養了萬物。

遇山繞行,滴水穿石,高處成瀑,低處成湖,深處藏龍,淺處育蝦,蒸騰為氣,下沉育苗,無可無不可,永遠適應環境又不失本性。於是,有了《上善若水》這幅作品。

一首《時間都去哪了》不知感動了多少人,以樂感慨時間的消逝,齒輪嚙合間無數光陰已溜走,於是有了這幅《時間都去哪了》。

以樂告訴有待,他以前是一個很害怕孤獨的人,但後來他學會了接納,他說,孤獨是很好的東西,人們在孤獨中才能找到自己。為了記錄這種心態,他製作了這幅《世界是愛你的》

或許是身邊朋友的溫暖讓以樂體會到世界的愛,以樂說自己一直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生活上有些弱智。好在身邊朋友很多,大家都很關心他。

或許你在大城市獨自漂泊,或許你在下著雨的夜晚一人吃飯,或許你半夜兩點睡不著翻開手機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聯繫的人,但不要怕。

孤獨的你就像這只努力生長的小鳥一樣,總有一天周圍的花朵都會盛開,世界偷偷愛著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這麼多作品中,最讓以樂感動的是《七秒鐘的記憶》。剛開始以樂希望人類面對痛苦只有七秒鐘的記憶,轉瞬既忘。但後來他明白了痛苦和幸福都是一樣的,這幅作品給了他坦坦蕩蕩去迎接苦難的力量。

看完這些,你或許會好奇,他的這種強烈的個人風格是怎樣形成的?有待也問過以樂,他說這和性格、經歷有關,特別是經歷。

我是個基督徒,但我每天都讀佛經。每天都告訴自己要真誠,善良,勤勞,勇敢,謙虛,寧靜。經歷過的事情不能說很多,但對我影響很大,這些苦難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成長。

佛說

我都不曾辜負自己,中國人講慎獨,我也努力在做,所以我也希望通過我的作品可以讓更多人感受到這種力量,真誠,善良,勤勞,勇敢,謙虛,寧靜,這是我對所有事和人的態度。

朝聖

以樂把他的作品都放在了有待APP中“以樂剪紙”的部落裡,還會給每一幅作品都配上詩意滿滿的文字,字裡行間,全是淡然溫雅的態度,很讓人動容。

除了剪紙藝人這個身份,他還是一名空間設計師。

他參與設計很多朋友的家,還有廈大圖書館的幾個空間以及鷺江街道的老劇場文化公園。

廈大東部圖書館一角

鷺江街老劇場文化公園

以樂覺得最有趣的改造,叫做時間的牆。時間的牆,傳承的窗,這些磚都是100多年前的老樓倒了,他把所有的磚都撿回來,重新組合。雖然時間流走了,但時間的牆永遠都在。

老劇場文化公園舞臺

七面牆用鋼鐵包住,那些雜亂的磚是方框裡的自由。從小在鄉村長大,這種破牆特別多,但有破牆就有窗,窗是身體、是眼睛、是靈魂。

這幅作品也完美地表達了以樂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觀點,他說:現在大家一直講傳統和現代,我認為沒有傳統和現代,只是時間不同的表達罷了。

我是覺得非遺的傳承,傳承的是一種精神,只要對藝術有敬畏,對藝術真誠,用任何方法,做出來的作品打動了自己感動了他人,這就是好的作品,就是傳承。

這樣的想法,與有待不謀而合,正是這種相同的信念,有待才能與以樂結緣。以樂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打動到更多人,那些在灰暗中踽踽前行的人,那些以樂和有待的有緣人。

他還出版了一本書,開了兩間藝術館……

比起這些成績,最矚目的還是他的作品,以樂的作品靈感皆是來源於生活,對生活的所思所感,皆化作了手中的力量,支撐他去完成一幅幅作品。

2012年以樂經過青海去拉薩,在火車臨窗位置看到了長江源頭沱沱河,他想起了曾經到過的長白山天池,青海湖,廬山瀑布……這些水滋養了萬物。

遇山繞行,滴水穿石,高處成瀑,低處成湖,深處藏龍,淺處育蝦,蒸騰為氣,下沉育苗,無可無不可,永遠適應環境又不失本性。於是,有了《上善若水》這幅作品。

一首《時間都去哪了》不知感動了多少人,以樂感慨時間的消逝,齒輪嚙合間無數光陰已溜走,於是有了這幅《時間都去哪了》。

以樂告訴有待,他以前是一個很害怕孤獨的人,但後來他學會了接納,他說,孤獨是很好的東西,人們在孤獨中才能找到自己。為了記錄這種心態,他製作了這幅《世界是愛你的》

或許是身邊朋友的溫暖讓以樂體會到世界的愛,以樂說自己一直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生活上有些弱智。好在身邊朋友很多,大家都很關心他。

或許你在大城市獨自漂泊,或許你在下著雨的夜晚一人吃飯,或許你半夜兩點睡不著翻開手機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聯繫的人,但不要怕。

孤獨的你就像這只努力生長的小鳥一樣,總有一天周圍的花朵都會盛開,世界偷偷愛著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這麼多作品中,最讓以樂感動的是《七秒鐘的記憶》。剛開始以樂希望人類面對痛苦只有七秒鐘的記憶,轉瞬既忘。但後來他明白了痛苦和幸福都是一樣的,這幅作品給了他坦坦蕩蕩去迎接苦難的力量。

看完這些,你或許會好奇,他的這種強烈的個人風格是怎樣形成的?有待也問過以樂,他說這和性格、經歷有關,特別是經歷。

我是個基督徒,但我每天都讀佛經。每天都告訴自己要真誠,善良,勤勞,勇敢,謙虛,寧靜。經歷過的事情不能說很多,但對我影響很大,這些苦難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成長。

佛說

我都不曾辜負自己,中國人講慎獨,我也努力在做,所以我也希望通過我的作品可以讓更多人感受到這種力量,真誠,善良,勤勞,勇敢,謙虛,寧靜,這是我對所有事和人的態度。

朝聖

以樂把他的作品都放在了有待APP中“以樂剪紙”的部落裡,還會給每一幅作品都配上詩意滿滿的文字,字裡行間,全是淡然溫雅的態度,很讓人動容。

除了剪紙藝人這個身份,他還是一名空間設計師。

他參與設計很多朋友的家,還有廈大圖書館的幾個空間以及鷺江街道的老劇場文化公園。

廈大東部圖書館一角

鷺江街老劇場文化公園

以樂覺得最有趣的改造,叫做時間的牆。時間的牆,傳承的窗,這些磚都是100多年前的老樓倒了,他把所有的磚都撿回來,重新組合。雖然時間流走了,但時間的牆永遠都在。

老劇場文化公園舞臺

七面牆用鋼鐵包住,那些雜亂的磚是方框裡的自由。從小在鄉村長大,這種破牆特別多,但有破牆就有窗,窗是身體、是眼睛、是靈魂。

這幅作品也完美地表達了以樂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觀點,他說:現在大家一直講傳統和現代,我認為沒有傳統和現代,只是時間不同的表達罷了。

我是覺得非遺的傳承,傳承的是一種精神,只要對藝術有敬畏,對藝術真誠,用任何方法,做出來的作品打動了自己感動了他人,這就是好的作品,就是傳承。

這樣的想法,與有待不謀而合,正是這種相同的信念,有待才能與以樂結緣。以樂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打動到更多人,那些在灰暗中踽踽前行的人,那些以樂和有待的有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