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少數民族的吞口文化

“吞口”是民間藝壇面具的變異,起源於圖騰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古代圖騰文化與巫文化相結合,經歷漫長的歲月後嬗變而成的一種民間文化的產物。它是繪有猙獰怪獸的器物。

怪獸繪太極八卦圖,豹眼怒視,齜牙咧嘴,犬齒突出,血口洞開,好似能吞掉一切災禍和妖魔鬼怪,保佑風調雨順,避邪救災免疫。

“吞口”曾在我國許多民族的民間流行,是“某種超自然神的象徵,用於驅鬼逐疫”。村中遇事不順,有災禍病痛,便要找巫師施法術,

後掛于門首保護家業興旺,人丁安康。為了鎮邪,造形驚駭,張牙舞爪,紅舌利齒,圓瞪雙眼,兇悍威嚴。

“吞口”有儺面具派生而來,古代流行於中原,如今多見西南各省。“吞口”有木制、瓠制,可彩繪或雕刻,粗獷質樸。需要掛“吞口”的人家,須請巫師擇吉日“開光”,殺雞塗血,

念咒畫符,給“吞口”以神力,“吞口”可分五鐘:

第一種:“兇神惡煞”:白鳳眼、白鼻白劍、紅須紅牙,能吞滅克人斃畜的妖怪。

第二種:“猩猩必煞”黑鷹眼、紅耳紅劍、四顆牙,能吞滅撒布瘟疫和火災的厲鬼。

第三種:“凶神八煞”:白眼紅耳、四顆獠牙、八顆平齒,能吞滅八方鬼魔。

第四種:“雙劍霧煞”:紅臉鷹眼、一隻獠牙、口含雙劍,能吞滅破壞陰陽五行協調的妖魔。

第五種:“送子行煞”:鳳眼紅須、白鼻黃劍、多顆平牙,能吞滅妨礙生殖的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