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朝皇帝吃飯,除了銀針試毒,還有一個有效保命法則,但少有人知

在中國古代,皇帝是一國之主,九五之尊,身份地位顯赫尊貴,生命安全十分重要,因此吃的、穿的、用的都會經過重重檢查,防止有人從中做手腳,危害到皇帝性命。像清朝皇帝吃飯的時候,

除了吃前銀針試毒保證安全之外,吃的時候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保命法則作為第二重保護。

這個法則便是“吃菜不過三匙”。由於皇帝身份尊貴,因此吃飯也極為講究,餐具精緻齊全,伙食標準高,不僅菜式多而且營養豐富。

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

清朝皇帝使用的餐具一般都是金銀製造,包括羹匙、匙、箸、叉子、西洋熱水鍋、熱鍋、小熱鍋等,總數加起來不下百件。

而伙食材料更是豐富,包括盤肉、湯肉、豬油、羊、雞、鴨、白菜、香菜、芹菜、各種蘿蔔、冬瓜、玉泉酒、醬料、隨膳餑餑、牛乳、乳油、茶葉、玉泉水等等,而且每樣材料都定了量,

即便有變化也是只多不少。

此外,清朝皇帝吃飯是一日二餐,一般就是早膳跟晚膳,早膳在上午七點到九點,晚膳在下午一點到三點,吃過兩膳後,皇帝晚上還會吃點小吃之類,其餘時間若是想吃什麼,便是隨時傳喚。

俗話說,“病從口入”,

但這飯又不能不吃,因此皇帝會格外注重飲食安全。在用膳之前,所有的食物,都會有專門的太監用特製銀針試驗,確保沒有混入異物,再端上餐桌。

而用膳期間,則嚴格按照“吃菜不過三匙”來。任何一道菜,最多只能吃三口,一般的菜,嘗一口兩口就撤下去了,

碰到十分喜歡吃的,會多吃一口,但也不會超過三口,然後也被撤下去,並且此後的好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有同樣的菜出現,這樣可以防止外人知道皇帝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從而讓皇帝的性命再多一層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