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立春食俗也少不了酒!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其中“立”是“開始”的意思,

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那麼立春這一天民間流傳下來的習俗又有哪些呢?

祭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在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

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

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

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

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立春“鞭牛”體現期盼五穀豐登

立春之日民間素有“鞭春”“打春”的習俗,就是鞭打春牛,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

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

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立春這一日,老北京的廟會裡,一般都會在賣皇曆的同時連帶著賣春牛圖,春牛圖上前面牽牛的那個男子,畫的就是芒神。

一般人家,會把春牛圖請回家,和那些拿回家裡的春牛的碎片的意義是一樣的,自己對自己祈禱,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的保佑。

現在,城裡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

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

舊說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為娛樂。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

由於是春天的開始,我國民間都把立春作為節日來過,稱為立春節,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

這樣的習俗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出現。

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

現今立春日迎春雖不如從前隆重,但立春這天寄託著人們的希望,所以各地仍會有一些特殊的方式來迎接立春,比如掛風車、鞭打泥制春牛、踏青等。

立春日“咬春”是中國特有風俗

4日是農曆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薑、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是指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的咬春也指另一種食品就是蘿蔔。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胡同裡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那麼立春又有哪些飲食習俗呢?

春餅

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指的是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

現揚州人立春時也吃五辛:新蔥、韭黃、蒜苗、蘿蔔、芫荽。

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禁☆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

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蔔,謂能去春困。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卷春餅的菜稱為“和(huo)菜”,其中必有綠豆芽、粉絲、菠菜心、韭黃、雞蛋。

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裡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

春捲

春捲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

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捲的過渡類型。到了清代已出現春捲的名稱。

春捲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

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

炒黃豆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要把沙丁魚的頭插在樹枝上立在門口,驅除不祥。

之後人們會把炒熟的黃豆供上神台,到晚上打開門和窗戶,一邊兒喊“鬼出去,福進來”,一邊撒豆子驅鬼。

為了不讓福逃走,撒豆子要馬上關門關窗,然後全家一起抓剩下的豆子,最好抓比自己年齡多一個數的豆子,然後把它吃掉,這一年就會福星高照。

恭賀新春

4日是農曆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薑、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是指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的咬春也指另一種食品就是蘿蔔。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胡同裡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那麼立春又有哪些飲食習俗呢?

春餅

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指的是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

現揚州人立春時也吃五辛:新蔥、韭黃、蒜苗、蘿蔔、芫荽。

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禁☆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

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蔔,謂能去春困。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卷春餅的菜稱為“和(huo)菜”,其中必有綠豆芽、粉絲、菠菜心、韭黃、雞蛋。

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裡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

春捲

春捲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

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捲的過渡類型。到了清代已出現春捲的名稱。

春捲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

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

炒黃豆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要把沙丁魚的頭插在樹枝上立在門口,驅除不祥。

之後人們會把炒熟的黃豆供上神台,到晚上打開門和窗戶,一邊兒喊“鬼出去,福進來”,一邊撒豆子驅鬼。

為了不讓福逃走,撒豆子要馬上關門關窗,然後全家一起抓剩下的豆子,最好抓比自己年齡多一個數的豆子,然後把它吃掉,這一年就會福星高照。

恭賀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