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警惕!別讓“虛榮指標”毀了你的創業公司!

編者注:本文內容整理自Looker創始人兼CTO Lloyd Tabb的採訪。Looker 是一個基於 web 的 BI 平臺,

主要提供資料視覺化分析。近日,其剛剛完成8150 萬美元的D輪融資,由 CapitalG領投。

我們很小就開始愛慕虛榮了。比方說上學的時候,老師會給同學打分。不過,A就一定保證某個學生將來的發展嗎,還是只是顯示出誰更擅長學習?換個說法,拿到B的學生難道就是努力卻不聰明嗎?

成績很容易讓人變成虛榮。老師們拿它來比較學生,學校董事會拿它來評價教學品質。我們都很容易陷入追求“A”的怪圈。

Lloyd Tabb認為,科技行業也存在同樣一種現象。人人都在看指標——日活躍用戶有多少,營收增長有多少,以此來對比各個公司。但是,這些指標不意味著創企就能運營得更好。事實上,創企往往“投投資人所好”,用指標顯示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公司能否創造更多價值。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是在追求那個“A”。Tabb曾在LiveOps、Netscape和ReadyForce等公司擔任資料團隊主管,30年的經驗告訴他:我們總是會看錯指標。

所有人都是。

在獨家採訪中,Tabb與我們分享了他的經驗,如何看對的指標,真正引領公司發展。

虛榮指標 vs 清晰指標

對於學生來說,GPA和SAT得分是能否進入大學的關鍵指標。這些分數顯示了他們的總體表現。辦公司同樣如此,你也需要使用者數量等寬範圍的指標來建立投資人和顧問的信心。這些指標服務於某個目的,但並非所有目的。

“虛榮指標不是沒有用的,人們會用它們來評價你的公司。

”Tabb說,“但是公司內部不能過分關注虛榮指標。只有清晰指標才能幫助你打造成功的公司。”

清晰指標能夠體現一家公司的運營狀態,比方說使用者每天在你的產品上花多少時間,使用者得到服務需要多少時間等等。這些是推動公司發展的背後力量,你應當用它們來鞏固競爭優勢。

搞混兩項指標將帶來災難性的結果。創企一旦醉心於虛榮指標,就無法制定出可行的商業戰略。

“2014年,某招聘平臺一夜爆紅,用戶只要註冊,他所有的Facebook好友就會收到郵件。這家公司的投資人和顧問開始施加壓力,要求公司增加日活躍用戶量。可以說,他們的全部心思都在這上面。”Tabb講道,“戰略確實起效果了,3300萬的日活躍用戶也為這家公司帶來了4900萬美元融資。但僅僅兩年過後,一切煙消雲散。他們過分關注一項指標,卻沒有發現,使用者流失的速度堪比註冊速度。

他們曾是耀眼的流星,最終跌落凡間。”

虛榮指標可能會幫你吸引到融資,但最後難免消耗殆盡。

Tabb建議你可以根據以下方法,找到真正有用的指標(按商業模式區分)。

服務類公司

如果你出售的是某種服務,那麼你的虛榮指標就是使用服務的人數。和競爭對手比拼發展速度能夠顯示誰占上風,但通常無法告訴你背後的原因。

“對於服務類公司來說,你要知道如何把握用戶的幸福感。你的目標是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用戶得到優質服務了嗎?我知道這個問題很難,因為服務是存在主觀性的。”

如何找到這些指標呢?把眼光放到其他領域或許能夠有所幫助。比方說,想像你在評價一家餐廳。

“有些評價方式很麻煩。例如,你可以數數有多少在和服務員進行眼神交流。但是這種方法存在漏洞,你不知道這些人是真的需要關注,還是對同桌吃飯的人感到厭煩。”

“沒有什麼普遍使用的方法。”Tabb說,“你需要做的,是不會引起歧義的指標。觀察杯子裡的水量就是個好辦法。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杯子裡的水量總是能反映服務水準,這種辦法不僅方便計算,也適合持續觀察。”

拿汽車共用服務來說,業內經常使用的指標是月活躍乘客數量。“但那是虛榮指數,不能揭示使用者反復使用該服務的原因,也無法告訴你如何改善服務品質。這時,你可以關注等待時間。車子來得越快,用戶越願意使用這一服務。等待1分鐘和等待10分鐘,這中間的服務品質肯定是不同的。”

資料分析師會告訴你用戶的耐心時間是多少分鐘,你可以根據這一資料來提高使用者滿意度。

廣告公司

廣告公司是最容易沉迷於虛榮指標的。

“太多公司的失敗讓我們認識到,使用者屬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在同一資料庫中追蹤點擊率和購買指數,那你如何知道用戶的下一步行為呢?可能有100萬人流覽了你的網站,但是什麼也沒買。平均流覽量只是虛榮指標。”

你所統計的——用戶數量,點擊量,交易量——這些都是同時存在的。那麼,為什麼要將它們放在不同的資料流程中呢?

指標之間是會相互影響的,你需要關注這一點。不要以為計算點擊量能帶來多少訂單就夠了。你要將這些指標拆開來分析。從用戶登陸網站的第一時間就開始追蹤,一直到交易完成。你必須瞭解整個過程的所有聯繫。

如果你是一家電商公司,還可以再進一步。每收穫一名用戶,你就應當追溯其來源,獲取成本,以及回本時間。

不要永遠停留在表面。為了那些點擊,你是付了錢的,因此你必須知道背後發生了什麼,只有這樣,你才能瞭解用戶的生命週期價值。

“我們曾經合作過一家線上時裝銷售公司,他們分發了一批免費衣服,想著應該不過多久就能把成本賺回來,只要新用戶成為常客就行了。但免費是存在風險的。他們發現用戶存在許多不良行為,大部分用戶永遠都不會變成常客。而在追蹤整個過程之後,他們才終於找到了原因。”

軟體公司

當你發佈一款產品時,無論是App還是SaaS平臺,使用者數量永遠是產品市場匹配的核心,也是面對投資人、合夥人和顧問的重要賣點。

在Looker,Tabb最關注的就是用戶活躍時間。使用者每天在這款軟體上花多少時間?Looker剛成立的時候,Tabb會尤其關注活躍度低的用戶。

“我不關心營收或用戶數量。每當有了新用戶,我就想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在使用我們的軟體。虛榮指標很容易誤導企業。有一次我發現,我們首批客戶裡的一位元CEO只是打開了我發給他的書簽,而沒有深入閱讀。於是,我去拜訪了他。結果我發現,他不理解Looker的介面設計,而受此困擾的並不只有他一個人。最後,我給整個公司進行了培訓,培訓之後,大家感覺使用起來舒服多了。這一過程也改變了我們的使用者獲取方式。”

電商公司

電商是一門考驗忠誠度的生意。想要成為勝者,你就要讓用戶一次次地選擇你。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機會成本。你需要找到能夠不斷刺激使用者下單的點。用戶買多少不重要,多久買一次才重要。

“關鍵指標總是沒有營收或效益額吸引人,但它們才是驅動重複購買的動力,比方說和配送、物流有關的因素。”

“舉個明顯的例子,亞馬遜Prime就是一款忠誠計畫,免費的兩日配送是不是想讓你多買東西呢?肯定的。亞馬遜知道,如果你總是能很快收到快遞,那當你下次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肯定還會回到他們的平臺。拿資料來講話,Prime會員每年的平均購物花費為1200美元,非Prime會員只有500美元。”

解碼人工智慧·獵雲網2017產業創新峰會 4月13日北京等你參加:http://www.lieyunwang.com/topic/summitai

你的目標是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用戶得到優質服務了嗎?我知道這個問題很難,因為服務是存在主觀性的。”

如何找到這些指標呢?把眼光放到其他領域或許能夠有所幫助。比方說,想像你在評價一家餐廳。

“有些評價方式很麻煩。例如,你可以數數有多少在和服務員進行眼神交流。但是這種方法存在漏洞,你不知道這些人是真的需要關注,還是對同桌吃飯的人感到厭煩。”

“沒有什麼普遍使用的方法。”Tabb說,“你需要做的,是不會引起歧義的指標。觀察杯子裡的水量就是個好辦法。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杯子裡的水量總是能反映服務水準,這種辦法不僅方便計算,也適合持續觀察。”

拿汽車共用服務來說,業內經常使用的指標是月活躍乘客數量。“但那是虛榮指數,不能揭示使用者反復使用該服務的原因,也無法告訴你如何改善服務品質。這時,你可以關注等待時間。車子來得越快,用戶越願意使用這一服務。等待1分鐘和等待10分鐘,這中間的服務品質肯定是不同的。”

資料分析師會告訴你用戶的耐心時間是多少分鐘,你可以根據這一資料來提高使用者滿意度。

廣告公司

廣告公司是最容易沉迷於虛榮指標的。

“太多公司的失敗讓我們認識到,使用者屬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在同一資料庫中追蹤點擊率和購買指數,那你如何知道用戶的下一步行為呢?可能有100萬人流覽了你的網站,但是什麼也沒買。平均流覽量只是虛榮指標。”

你所統計的——用戶數量,點擊量,交易量——這些都是同時存在的。那麼,為什麼要將它們放在不同的資料流程中呢?

指標之間是會相互影響的,你需要關注這一點。不要以為計算點擊量能帶來多少訂單就夠了。你要將這些指標拆開來分析。從用戶登陸網站的第一時間就開始追蹤,一直到交易完成。你必須瞭解整個過程的所有聯繫。

如果你是一家電商公司,還可以再進一步。每收穫一名用戶,你就應當追溯其來源,獲取成本,以及回本時間。

不要永遠停留在表面。為了那些點擊,你是付了錢的,因此你必須知道背後發生了什麼,只有這樣,你才能瞭解用戶的生命週期價值。

“我們曾經合作過一家線上時裝銷售公司,他們分發了一批免費衣服,想著應該不過多久就能把成本賺回來,只要新用戶成為常客就行了。但免費是存在風險的。他們發現用戶存在許多不良行為,大部分用戶永遠都不會變成常客。而在追蹤整個過程之後,他們才終於找到了原因。”

軟體公司

當你發佈一款產品時,無論是App還是SaaS平臺,使用者數量永遠是產品市場匹配的核心,也是面對投資人、合夥人和顧問的重要賣點。

在Looker,Tabb最關注的就是用戶活躍時間。使用者每天在這款軟體上花多少時間?Looker剛成立的時候,Tabb會尤其關注活躍度低的用戶。

“我不關心營收或用戶數量。每當有了新用戶,我就想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在使用我們的軟體。虛榮指標很容易誤導企業。有一次我發現,我們首批客戶裡的一位元CEO只是打開了我發給他的書簽,而沒有深入閱讀。於是,我去拜訪了他。結果我發現,他不理解Looker的介面設計,而受此困擾的並不只有他一個人。最後,我給整個公司進行了培訓,培訓之後,大家感覺使用起來舒服多了。這一過程也改變了我們的使用者獲取方式。”

電商公司

電商是一門考驗忠誠度的生意。想要成為勝者,你就要讓用戶一次次地選擇你。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機會成本。你需要找到能夠不斷刺激使用者下單的點。用戶買多少不重要,多久買一次才重要。

“關鍵指標總是沒有營收或效益額吸引人,但它們才是驅動重複購買的動力,比方說和配送、物流有關的因素。”

“舉個明顯的例子,亞馬遜Prime就是一款忠誠計畫,免費的兩日配送是不是想讓你多買東西呢?肯定的。亞馬遜知道,如果你總是能很快收到快遞,那當你下次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肯定還會回到他們的平臺。拿資料來講話,Prime會員每年的平均購物花費為1200美元,非Prime會員只有500美元。”

解碼人工智慧·獵雲網2017產業創新峰會 4月13日北京等你參加:http://www.lieyunwang.com/topic/summit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