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用4年時間“掙”得百億資產,如今卻身敗名裂還被判了刑

他是一個寒門英才,年紀輕輕就成為名牌大學教授,發過上百篇論文,拿過無數的獎項;

他雄心壯志,僅僅用了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就在全國建了27個軟體園,3個上市公司,資產高達上百億,

位列富豪榜上第47名;

而後他又迅速跌落神壇,身敗名裂,騙取100億資金,1.2萬畝地,一手締造了當年國內最驚人的金融泡沫,終惹來牢獄之災,被判9年;

他就是宋如華,托普集團的創始人。

宋如華

1962年,宋如華出生於浙江紹興。1978年,16歲的宋如華迫不及待地參加了“文革”之後第一次高考,

但落榜了。一年後,他成功考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應用物理系。

四年苦讀後,21歲的宋如華被校方挽留任教,同時攻讀研究生。

當時宋如華的課是全校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甚至能吸引大量外系的學生,網易創始人丁磊就聽過他的課。1990年,他還獲得全校唯一的“機電部青年教書育人特等獎”,被破格晉升為講師,次年又被晉升為副教授。

除了課堂任教,宋如華的學術成果也一點沒有落下。幾年時間,他發了百餘篇論文,各種獎項拿到手軟。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宋如華這開掛的人生簡直讓人眼紅,於是背地裡就有人給他使絆子——他不斷被同事“舉報”,於是校領導不讓他入黨,還派他去貧困縣支教。

因家中變故,不能前去支教的宋如華被迫放棄這份讓他引以為傲的工作。

但還是得生存,為了賺錢,1992年,宋如華和一個好友湊了5000元錢,

創立了托普,宋如華髮了一個毒誓,他要做“中國的比爾·蓋茨”。

剛開始,托普靠倒賣電腦及相關設備賺錢。那些日子,他整天騎著三輪車在成都城裡跑來跑去,一邊蹬一邊給自己打氣:“蹬一下一毛錢,蹬兩下兩毛錢,100下就是10塊錢。”

吃苦對於宋如華不算什麼,他真正的成長在於學會了“善意欺騙”。宋如華最初做生意很實誠,騎著個自行車就去見客戶,結果被客戶視為沒有實力。

1994年年底,區政府想要採購一批能自動列印發票的軟體,但在當時,這種軟體根本沒有人能開發出來。

托普的另外兩個高層聽了以後連連搖頭,跟政府做買賣,談何容易?但宋如華卻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於是在對稅務系統及軟體發展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他背著兩個合夥人攬下了這個項目。

說幹就幹,宋如華也不是吹牛逼的人,於是他從母校招了三個得過開發大獎的學生,

夜以繼日地搞開發,幾個人花了兩個月時間硬是把軟體做了出來。

憑藉這種自動計稅和列印發票的軟體,宋如華順利地將業務版圖拓展至全國各地方政府,一年內就創造了4000多萬元的業績。

一夜暴富讓宋如華開始高估起自己的能力,他以為只要敢於出擊,成功就唾手可得。

1995年,聯想等製造商正飽受海外品牌衝擊之苦,托普卻成為IT界一股旋風,與風頭正勁的華為相提並論。這個成績讓宋如華生出一種“托普必勝”的感覺。

然而1996年春,國家稅務總局表示,要對各地稅務局自行上馬建設的電腦稅務系統進行限制,必須由國家啟動統一的“金稅工程”。此令一出,托普頓時陷入困境。

僅半年時間,托普公司的全國業務盡數萎縮,數百萬元應收款無法收回,10多個省級辦事處分崩離析,經營骨幹紛紛出走,技術人員離職過半。

就這樣,毫無政府背景與資源可言的托普被灰溜溜地趕出了一個由他們率先啟蒙的市場。

就在所有人以為托普快不行了的時候,宋如華卻突然發現了一條更大的財路。

1996年秋,宋如華參加了科技部組織的一次印度考察,他發現班加羅爾的軟體園非常繁榮。於是,宋如華決定在國內複製該模式——在四川打造西部軟體園。

做軟體園首先得需要土地,於是宋如華在成都郊區附近買了100畝菜地。由於當時政府渴望快速推進資訊產業,建軟體園這事突然就有了象徵性意義,於是政府開始大力扶持托普。

場地有了,現在就剩下大量的資金投入,於是宋如華瞄準了一家虧損嚴重的上市國企川長征。

但收購川長征大約需要1億元,而托普當時根本沒有這麼多錢。為了做成此事,宋如華開始耍手段。

他一邊在媒體上大炒概念,稱將把川長征做成“中國資訊產業第一股”,一邊發佈消息稱正考慮把“西部軟體園”以5000萬元的價格,賣給廣西一家上市公司。

這讓政府騎虎難下、左右為難。最終宋如華賭贏了。1998年4月,四川政府接受了他的收購方案,方案規定,托普以約1.1億元的價格收購川長征48%的國家股,其中近7800萬元通過換股方式支付,餘款則由政府借款支付。

在這次圈地變現的過程中,宋如華根本沒花多少錢,一方面各地政府轉讓土地的價格非常低,有的甚至是白送的,另一方面宋如華一拿到土地就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如果不貸款,他就不開發。

短短三四年時間,他用空手套白狼的功夫在全國圈了27個軟體園,資產超過100億,共計1.2萬畝土地,2000年前後,托普笑傲整個IT界,成了業內最大的“地主”。

盤子玩得太大了,明顯有點兜不住,但宋如華卻不自知。

2002年8月,一篇名為《托普泡沫》的長篇報導登上新聞頭條。文章稱,托普的軟體園“空空蕩蕩”,“培訓中心被承包成了旅館”,招聘來的“軟體工程師”們不是打電腦遊戲就是上網聊天,上市公司旗下的長征網路年營收只有3227萬元,淨利潤卻高達2069萬元。

這一系列的質疑,把托普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宋如華不怕媒體,但他害怕銀行和政府,眼見托普的老底被扒了出來,銀行慌了,開始全面抽貸,有的銀行甚至將托普告上法庭,各地政府也以“開發不力”為由收回土地——宋如華引以為傲的27個軟體園瞬間土崩瓦解。

到了2004年3月,托普上下早已人心渙散,宋如華卻在這時稱病辭職,並把自己所持有托普軟體共計1800萬股的股權,分別以1元的價格賣給兩個下屬,留下了12個地方政府和12家銀行的巨額債權債務,帶著妻女潛逃到了美國。

此時,托普集團則全面崩盤,在10省12市留下了巨額債務,僅給四川一省造成的損失就高達20億元。

2005年5月,中國證監會宣佈對宋如華實施“永久性市場禁入”。

2011年,奇跡般的事發生了——宋如華竟然出人意料地主動回國!當然,剛入境他就被逮捕了。

2013年,法庭以挪用資金罪,判了宋如華9年。

但在受審期間,宋如華沒有表現出絲毫懺悔的意思,他反而不斷辯稱許多事情與他無關,更沒有卷走一分錢,他堅稱自己沒有做錯。

但這種結局,能怪誰呢!

他以為只要敢於出擊,成功就唾手可得。

1995年,聯想等製造商正飽受海外品牌衝擊之苦,托普卻成為IT界一股旋風,與風頭正勁的華為相提並論。這個成績讓宋如華生出一種“托普必勝”的感覺。

然而1996年春,國家稅務總局表示,要對各地稅務局自行上馬建設的電腦稅務系統進行限制,必須由國家啟動統一的“金稅工程”。此令一出,托普頓時陷入困境。

僅半年時間,托普公司的全國業務盡數萎縮,數百萬元應收款無法收回,10多個省級辦事處分崩離析,經營骨幹紛紛出走,技術人員離職過半。

就這樣,毫無政府背景與資源可言的托普被灰溜溜地趕出了一個由他們率先啟蒙的市場。

就在所有人以為托普快不行了的時候,宋如華卻突然發現了一條更大的財路。

1996年秋,宋如華參加了科技部組織的一次印度考察,他發現班加羅爾的軟體園非常繁榮。於是,宋如華決定在國內複製該模式——在四川打造西部軟體園。

做軟體園首先得需要土地,於是宋如華在成都郊區附近買了100畝菜地。由於當時政府渴望快速推進資訊產業,建軟體園這事突然就有了象徵性意義,於是政府開始大力扶持托普。

場地有了,現在就剩下大量的資金投入,於是宋如華瞄準了一家虧損嚴重的上市國企川長征。

但收購川長征大約需要1億元,而托普當時根本沒有這麼多錢。為了做成此事,宋如華開始耍手段。

他一邊在媒體上大炒概念,稱將把川長征做成“中國資訊產業第一股”,一邊發佈消息稱正考慮把“西部軟體園”以5000萬元的價格,賣給廣西一家上市公司。

這讓政府騎虎難下、左右為難。最終宋如華賭贏了。1998年4月,四川政府接受了他的收購方案,方案規定,托普以約1.1億元的價格收購川長征48%的國家股,其中近7800萬元通過換股方式支付,餘款則由政府借款支付。

在這次圈地變現的過程中,宋如華根本沒花多少錢,一方面各地政府轉讓土地的價格非常低,有的甚至是白送的,另一方面宋如華一拿到土地就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如果不貸款,他就不開發。

短短三四年時間,他用空手套白狼的功夫在全國圈了27個軟體園,資產超過100億,共計1.2萬畝土地,2000年前後,托普笑傲整個IT界,成了業內最大的“地主”。

盤子玩得太大了,明顯有點兜不住,但宋如華卻不自知。

2002年8月,一篇名為《托普泡沫》的長篇報導登上新聞頭條。文章稱,托普的軟體園“空空蕩蕩”,“培訓中心被承包成了旅館”,招聘來的“軟體工程師”們不是打電腦遊戲就是上網聊天,上市公司旗下的長征網路年營收只有3227萬元,淨利潤卻高達2069萬元。

這一系列的質疑,把托普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宋如華不怕媒體,但他害怕銀行和政府,眼見托普的老底被扒了出來,銀行慌了,開始全面抽貸,有的銀行甚至將托普告上法庭,各地政府也以“開發不力”為由收回土地——宋如華引以為傲的27個軟體園瞬間土崩瓦解。

到了2004年3月,托普上下早已人心渙散,宋如華卻在這時稱病辭職,並把自己所持有托普軟體共計1800萬股的股權,分別以1元的價格賣給兩個下屬,留下了12個地方政府和12家銀行的巨額債權債務,帶著妻女潛逃到了美國。

此時,托普集團則全面崩盤,在10省12市留下了巨額債務,僅給四川一省造成的損失就高達20億元。

2005年5月,中國證監會宣佈對宋如華實施“永久性市場禁入”。

2011年,奇跡般的事發生了——宋如華竟然出人意料地主動回國!當然,剛入境他就被逮捕了。

2013年,法庭以挪用資金罪,判了宋如華9年。

但在受審期間,宋如華沒有表現出絲毫懺悔的意思,他反而不斷辯稱許多事情與他無關,更沒有卷走一分錢,他堅稱自己沒有做錯。

但這種結局,能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