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球僅12人!這位捧走美國國家地理年度攝影大獎的浙大人,用鏡頭定格“詩與遠方”!

在剛剛過去的十二月,美國國家地理年度攝影師大獎揭曉。我校2008級校友廖宇晗憑藉一張攝于新疆獨山子區大峽谷的照片,榮獲了2017年度自然攝影師風光類第二名!(美國國家地理自然攝影師大獎分為野生動物、風光、航拍、水下四個類別,

每個類別設一二三等獎各1名)要知道,在今年全球11000餘幅參賽作品中,僅有12人能獲此殊榮。而廖宇晗是其中唯一的中國人!

(獲獎照片)

浙大120周年校慶時,

Bing的開屏頁選用的也是他的照片~

(Bing搜尋引擎的開屏頁)

事實上,廖宇晗不僅攝影技術高超,在校期間也是一枚學霸!研究生階段,他參與的E-CatchNet項目和SHED box項目分別獲得了美國IDEA國際傑出設計銅獎和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同時還憑藉專業前5%的成績成為我校“優秀畢業生”!畢業後的他選擇了自己的專業和興趣所在的遊戲方向,

曾在王者榮耀海外版團隊中擔任遊戲策劃,目前,正在為王者榮耀KPL賽事做研發運營。

那廖宇晗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從一個“攝影小白”成長為國家地理年度自然攝影師的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成功來源於努力和上天的眷顧

陽光透過雲層灑在大峽谷斑斕的岩層上,河水從峽谷深處奔湧而來。礦石和流水在陽光的照射下光彩熠熠,自然的大氣瑰麗一下子鋪開在眼前。

“其實拍攝那天已經是旅行的最後一天了,我們停車的地方,整個峽谷還是灰濛濛的。但當無人機飛過峽谷的拐角,金紅色的岩層一下子展現在眼前的時候,那一刻真的除了驚歎還是只能驚歎!”回憶起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廖宇晗的眼底仍然難掩興奮。

接近旅途的尾聲、並不理想的天氣,這張照片對於廖宇晗而言更像是一個驚喜。但更多的時候,成就一張完美的照片,

攝影師自身的能力與天時地利,缺一不可。

雖然很小的時候就受父親的影響喜歡上了攝影,但直到2010年,大二,廖宇晗才擁有第一台單反相機,真正開始玩攝影。開始的時候,廖宇晗期待滿滿地將自己滿意的作品發在CC98論壇上,沒想到卻只收穫了大牛們的不屑。

內心那股子不服氣的勁兒被激發出來,便一頭紮進了攝影裡。自己時時刻刻琢磨著,還選了攝影通識課來提升自己。

“他呀,特別認真而且很有自己想法的一個孩子。每節下課都會拿自己拍的照片給我看,攝影培訓也從來沒落下過!”時隔多年,姜海老師依舊對當年攝影技藝課堂上的廖宇晗印象深刻,每帶一屆學生,總會提起自己的這個“得意門生”。

那年學期快結束的時候,姜海老師帶同學們去臨安的鄉間采風。恰逢新年臨近,見到村民們殺豬迎接新年,大家開玩笑似的約定:今天所有的照片回來以後評獎,第一名是“金豬耳朵獎”,獎勵一隻豬耳朵。回來後,廖宇晗憑藉一張光線和故事都恰到好處的抓拍,一舉奪得了“金豬耳朵獎”。

(廖宇晗“金豬耳朵獎”獲獎照片)

當然,光有了拍攝技能還不夠,還得占盡“天時”和“地利”。為了準確把握最佳拍攝時機,廖宇晗學會了看衛星雲圖和觀察雲層。怎樣的天氣可能會出現壯美的晚霞、怎樣的雲層能夠拍出金燦燦的陽光、怎樣的天氣雲層會比較通透,他都能說出個一二來。而為了占一個好機位,背著近20公斤的器材上高樓、爬土坡也是常有的事兒。

在上海,廖宇晗曾背著器材爬了五十多層樓,只為拍攝一張完美的城市天際線。“有時候機位元在工地,還需要帶上安全帽,打扮成工人的樣子;在寫字樓,就得裝成在樓裡上班混進去。”說起這些與監控、保安鬥智鬥勇的經歷,廖宇晗忍不住笑了起來,“不過,我們還是很注意安全的,只有在確保人機都安全的情況下才會去拍。”

漸漸地,攝影成為了廖宇晗生活的一部分。

不善言辭,卻很擅長用鏡頭講話

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在浙大的七年裡,他用相機記錄下了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也記錄下了求是園裡的晨曦日落、春夏秋冬。本科畢業的時候,他和朋友們從積累下來的素材裡篩選出了54個最具代表性的浙大生活場景,做成了一副名為“浙裡年華”的手繪撲克。研究生階段,他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攝影愛好者成立了“浙江大學FOTO攝影協會”,希望能夠一屆屆的傳承下去。

(手繪撲克。這些俏皮可愛的圖畫,是不是戳中了你的回憶呢?)

“攝影其實也是一種記錄。”廖宇晗的鏡頭裡,有過杭州的解百天橋、西湖影院,也有過北京的胡同和胡同裡的小販。2014年,他受朋友之邀前往甘肅白銀,拍攝中國最後一輛非旅遊運營中的蒸汽機車牽引客車。4天時間裡,跟車七八趟,他們記錄下了這輛往返礦區的蒸汽機車最後的軌跡,記錄下了車上礦工們的生活圖景。2015年底,這趟蒸汽機車徹底停運。

中國最後一輛非旅遊運營中的蒸汽機車牽引客車

自學攝影七年,廖宇晗的足跡遍佈中國,也曾到過遙遠的冰島。雪山、草原、瀑布,拍得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神奇偉大和人類的渺小,廖宇晗說。

在浙大的七年,學生時代的廖宇晗常常整一天地掛著相機,尋找和記錄杭城的美。

禾木,晨曦籠罩下,村莊在炊煙裡醒來。

烏爾禾,夕陽的最後一抹餘暉,照耀在城堡一樣的雅丹地貌上。初升的月亮更給整幅畫面增添一絲靜謐。

喀納斯,最迷人的是那一抹湛藍。

新疆,迷人的不止草原和牛羊,還有熱情好客的哈薩克牧民。

在草原,走出蒙古包便可以看到銀河。“那是我這一生中見過的最美的星空。”廖宇晗說。

俯瞰地震前的諾日朗瀑布

工作後,儘管遊戲行業節奏快,廖宇晗也始終沒有停止拍攝。難得的閒暇時光裡,他會拿起相機,記錄城市美景。上海、深圳、香港,去過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各種照片作為足跡。

夜幕下,燈火璀璨的深圳全景。

這張照片被收錄於《百名攝影師聚焦香港》

冰島是廖宇晗最嚮往的目的地之一。冰川、瀑布、火山、極光,躍出水面的鯨,在這裡你都可能會遇到。

這張照片曾獲人民網冰島系列攝影大賽第三名

儘管今後的工作可能會更忙碌,但對於廖宇晗來說,攝影已經成為了一個無法割捨的習慣。他說,“在我有生之年,要立志走遍世界,覽盡世間絕色美景,並且全部悄悄裝進相機裡,帶回家私藏。”

本文作者:費靜怡

本文編輯:張佳楠

姜海老師依舊對當年攝影技藝課堂上的廖宇晗印象深刻,每帶一屆學生,總會提起自己的這個“得意門生”。

那年學期快結束的時候,姜海老師帶同學們去臨安的鄉間采風。恰逢新年臨近,見到村民們殺豬迎接新年,大家開玩笑似的約定:今天所有的照片回來以後評獎,第一名是“金豬耳朵獎”,獎勵一隻豬耳朵。回來後,廖宇晗憑藉一張光線和故事都恰到好處的抓拍,一舉奪得了“金豬耳朵獎”。

(廖宇晗“金豬耳朵獎”獲獎照片)

當然,光有了拍攝技能還不夠,還得占盡“天時”和“地利”。為了準確把握最佳拍攝時機,廖宇晗學會了看衛星雲圖和觀察雲層。怎樣的天氣可能會出現壯美的晚霞、怎樣的雲層能夠拍出金燦燦的陽光、怎樣的天氣雲層會比較通透,他都能說出個一二來。而為了占一個好機位,背著近20公斤的器材上高樓、爬土坡也是常有的事兒。

在上海,廖宇晗曾背著器材爬了五十多層樓,只為拍攝一張完美的城市天際線。“有時候機位元在工地,還需要帶上安全帽,打扮成工人的樣子;在寫字樓,就得裝成在樓裡上班混進去。”說起這些與監控、保安鬥智鬥勇的經歷,廖宇晗忍不住笑了起來,“不過,我們還是很注意安全的,只有在確保人機都安全的情況下才會去拍。”

漸漸地,攝影成為了廖宇晗生活的一部分。

不善言辭,卻很擅長用鏡頭講話

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在浙大的七年裡,他用相機記錄下了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也記錄下了求是園裡的晨曦日落、春夏秋冬。本科畢業的時候,他和朋友們從積累下來的素材裡篩選出了54個最具代表性的浙大生活場景,做成了一副名為“浙裡年華”的手繪撲克。研究生階段,他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攝影愛好者成立了“浙江大學FOTO攝影協會”,希望能夠一屆屆的傳承下去。

(手繪撲克。這些俏皮可愛的圖畫,是不是戳中了你的回憶呢?)

“攝影其實也是一種記錄。”廖宇晗的鏡頭裡,有過杭州的解百天橋、西湖影院,也有過北京的胡同和胡同裡的小販。2014年,他受朋友之邀前往甘肅白銀,拍攝中國最後一輛非旅遊運營中的蒸汽機車牽引客車。4天時間裡,跟車七八趟,他們記錄下了這輛往返礦區的蒸汽機車最後的軌跡,記錄下了車上礦工們的生活圖景。2015年底,這趟蒸汽機車徹底停運。

中國最後一輛非旅遊運營中的蒸汽機車牽引客車

自學攝影七年,廖宇晗的足跡遍佈中國,也曾到過遙遠的冰島。雪山、草原、瀑布,拍得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神奇偉大和人類的渺小,廖宇晗說。

在浙大的七年,學生時代的廖宇晗常常整一天地掛著相機,尋找和記錄杭城的美。

禾木,晨曦籠罩下,村莊在炊煙裡醒來。

烏爾禾,夕陽的最後一抹餘暉,照耀在城堡一樣的雅丹地貌上。初升的月亮更給整幅畫面增添一絲靜謐。

喀納斯,最迷人的是那一抹湛藍。

新疆,迷人的不止草原和牛羊,還有熱情好客的哈薩克牧民。

在草原,走出蒙古包便可以看到銀河。“那是我這一生中見過的最美的星空。”廖宇晗說。

俯瞰地震前的諾日朗瀑布

工作後,儘管遊戲行業節奏快,廖宇晗也始終沒有停止拍攝。難得的閒暇時光裡,他會拿起相機,記錄城市美景。上海、深圳、香港,去過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各種照片作為足跡。

夜幕下,燈火璀璨的深圳全景。

這張照片被收錄於《百名攝影師聚焦香港》

冰島是廖宇晗最嚮往的目的地之一。冰川、瀑布、火山、極光,躍出水面的鯨,在這裡你都可能會遇到。

這張照片曾獲人民網冰島系列攝影大賽第三名

儘管今後的工作可能會更忙碌,但對於廖宇晗來說,攝影已經成為了一個無法割捨的習慣。他說,“在我有生之年,要立志走遍世界,覽盡世間絕色美景,並且全部悄悄裝進相機裡,帶回家私藏。”

本文作者:費靜怡

本文編輯:張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