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學家艾青在重慶合川的往事

1940年7月下旬,育才學校從北溫泉遷到合川縣草街子鄉的古聖寺。

古聖寺是一座有幾十間房屋的大廟宇,坐落在離場鎮五裡遠的鳳凰山上。這是合川縣與北碚實驗區的交界處,距北碚城區只有30裡,離重慶市區也不過百餘裡。辦學初期,育才學校分設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學、戲劇、繪畫、音樂六組,著名詩人艾青受聘任文學組主任。來授課的全是學有專長的名家,郭沫若、翦伯贊、馬寅初、李公朴等都曾到學校講過課。

艾青和夫人韋熒隨育才學校遷到了草街子,

他們的住房被安置在鳳凰山下的“明家院子”。來到這遠離城囂靜謐安祥的小山村,艾青突然有一種解脫之感。他按照自已的意願安排生活,以梵古、朋斯自詡,在山野間無拘無束地擁抱大自然。每天他很早就起床,寫些東西後再用早餐,上午如果沒有課,便乾脆足不出戶,躺在床上讀些雜書。有時是俄國作家的小說,有時又翻翻理論書籍,或者拿起莫内、塞尚、梵古的畫集,
一幅幅仔細欣賞。有段時間,午後一時左右,天空中總有日本飛機的馬達聲響起,因事先知道敵機只是途經這裡,轟炸目標則是重慶市區和北碚,故並不驚慌。有時,他還披衣下床出門,數著架次,發現很有規律——總是27架。敵機過去之後,他久久站在那裡,為即將遭劫的市民擔憂,同時對侵略者無比仇恨的情緒愈加強烈。

在文學組讀書的都是十六七歲的少年,

他們從淪陷區來,經受過戰爭的磨難,大多具有堅強的毅力和好學的精神。有的同學胸懷遠大抱負,立志要成為高爾基、魯迅那樣的人,其中不乏詩歌愛好者。艾青很樂意與這些小朋友相處。當他第一次與同學們見面時,他誠懇地說:“我將要向你們學習,我要向比我年輕的一代學習,因為,中國假如不向年輕一代學習,那是沒有希望的。”艾青給《現代文藝》朋友們的信中寫道:“我常常擔憂:我的氣質和我的習慣,
會不會妨害他們對於我的接近?但我必須努力使自己和他們生活得和洽,至少使我成為他們可以坦白相處的朋友。”艾青就是這樣虛懷若谷,以一顆坦誠的心來對待這些學生,對待這份神聖的教書育人的工作。

艾青到育才學校後認識了兩位元青年作家:路翎、何劍熏。他們是胡風介紹到育才學校來當“學友”的。所謂“學友”,就是年齡比學生大一些,

但不具備當教師的條件,卻又有一定的特長;他們協助教師教學,輔導學生學習,自己也學習。因為都是胡風的朋友,都是《七月》雜誌的作者,所以他們三人比較接近。艾青當時已年屆而立,何劍熏僅比他小一歲,兩人都是個性鮮明、不拘小節的人,也可以說他們都是不同程度的“狂者”或“狷者”。因此,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加上何劍熏具有天生的諷刺才能,於是,他們之間便經常發生十分有趣的爭論和機智的對話。而路翎僅是個17歲的小青年,是他們的小弟弟,所以從不摻言,只作壁上觀。

明家大院前面是一塊狹長的低窪地,蒼松翠柏長得鬱鬱蔥蔥。艾青在院子外面散步時,看著前面的小樹林,他忽發奇想:“改天,我還想找幾個小朋友幫忙搬幾塊石頭做凳子,這樣,我們豈不是可以在林子裡朗誦詩人的《奧涅金》和其他的詩作嗎?”(艾青:《夏日書簡》)

艾青常帶領文學組的學生來這裡活動,學生們為紀念俄國偉大的詩人普希金,將這片樹林命名為“普希金林”。他們還在林間修了一條小道,照艾青的意思搬來些石頭,權當坐凳,便於休憩或搞活動,他們給這條小道取名為“奧涅金路”。於是,課餘時間艾青便帶領學生來“普希金林”漫步,或坐在石頭上給孩子們談詩論文朗誦詩歌。有時,艾青還帶領學生到鎮上去出宣傳抗戰的壁報、貼宣揚救亡圖存的街頭詩……一些有志于文學事業的少年,便在這良好的氛圍中茁壯成長,詩人煉虹就是其中的一個。

1940年9月的一個夜晚,周恩來和鄧穎超乘一輛黑色轎車,沿著嘉陵江邊來到北碚一個土坡上的碉堡裡——為防不測,陶行知一家及一些同事,便搬到碉堡裡來住。周恩來聽了育才學校教導主任吳勃的詳細彙報後,深刻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並指出,育才學校的前途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鼓勵大家要堅持工作,樹立最後勝利的信念。

第二天,陶行知陪同周恩來等人到北溫泉一旅館裡就餐,陶行知、胡風分別邀請了在北碚的文化人和復旦大學的教授也前來參加聚餐。正是這一天,艾青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他事後記述道:“那是在重慶郊區北碚,在事先約定好的時刻”,他“穿一身淺灰色的洋布幹部服,顯得非常整潔”。艾青還在一首詩中寫道:

他從高高的石級上

毫不猶豫地走下來

我迎上去

迎向光明

他伸出毫不遲疑的手

我感到他的手

和他的性格一樣

堅決而又開朗……

重慶人民在兩年多來的大轟炸中表現出的不怕犧牲、不畏強☆禁☆暴的堅強意志,以及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勇氣,讓日本帝國主義感到重慶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不得不在對華戰略上稍作調整,減少了對重慶的轟炸。於是,原先避居鄉間的文化人便紛紛遷回市區。而此時艾青的作品又經常見諸報刊,稿酬收入也更為豐厚,加之《文藝陣地》雜誌又聘艾青任編委,並請他參與編輯刊物,因此,在寫作與教書難以兼顧的情況下,他抽身返回重慶。草街子鄉間閑雲野鶴般的生活也就隨之而結束了。

他們之間便經常發生十分有趣的爭論和機智的對話。而路翎僅是個17歲的小青年,是他們的小弟弟,所以從不摻言,只作壁上觀。

明家大院前面是一塊狹長的低窪地,蒼松翠柏長得鬱鬱蔥蔥。艾青在院子外面散步時,看著前面的小樹林,他忽發奇想:“改天,我還想找幾個小朋友幫忙搬幾塊石頭做凳子,這樣,我們豈不是可以在林子裡朗誦詩人的《奧涅金》和其他的詩作嗎?”(艾青:《夏日書簡》)

艾青常帶領文學組的學生來這裡活動,學生們為紀念俄國偉大的詩人普希金,將這片樹林命名為“普希金林”。他們還在林間修了一條小道,照艾青的意思搬來些石頭,權當坐凳,便於休憩或搞活動,他們給這條小道取名為“奧涅金路”。於是,課餘時間艾青便帶領學生來“普希金林”漫步,或坐在石頭上給孩子們談詩論文朗誦詩歌。有時,艾青還帶領學生到鎮上去出宣傳抗戰的壁報、貼宣揚救亡圖存的街頭詩……一些有志于文學事業的少年,便在這良好的氛圍中茁壯成長,詩人煉虹就是其中的一個。

1940年9月的一個夜晚,周恩來和鄧穎超乘一輛黑色轎車,沿著嘉陵江邊來到北碚一個土坡上的碉堡裡——為防不測,陶行知一家及一些同事,便搬到碉堡裡來住。周恩來聽了育才學校教導主任吳勃的詳細彙報後,深刻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並指出,育才學校的前途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鼓勵大家要堅持工作,樹立最後勝利的信念。

第二天,陶行知陪同周恩來等人到北溫泉一旅館裡就餐,陶行知、胡風分別邀請了在北碚的文化人和復旦大學的教授也前來參加聚餐。正是這一天,艾青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他事後記述道:“那是在重慶郊區北碚,在事先約定好的時刻”,他“穿一身淺灰色的洋布幹部服,顯得非常整潔”。艾青還在一首詩中寫道:

他從高高的石級上

毫不猶豫地走下來

我迎上去

迎向光明

他伸出毫不遲疑的手

我感到他的手

和他的性格一樣

堅決而又開朗……

重慶人民在兩年多來的大轟炸中表現出的不怕犧牲、不畏強☆禁☆暴的堅強意志,以及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勇氣,讓日本帝國主義感到重慶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不得不在對華戰略上稍作調整,減少了對重慶的轟炸。於是,原先避居鄉間的文化人便紛紛遷回市區。而此時艾青的作品又經常見諸報刊,稿酬收入也更為豐厚,加之《文藝陣地》雜誌又聘艾青任編委,並請他參與編輯刊物,因此,在寫作與教書難以兼顧的情況下,他抽身返回重慶。草街子鄉間閑雲野鶴般的生活也就隨之而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