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明上河圖》裡的這個整形絕活,顏值也太高了吧

瓷器是怎樣地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想到。

比如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這話經常掛在嘴邊,可是你說金剛鑽跟瓷器看上去也不沾邊啊,這倆貨怎麼就搞到一起了呢?

答案其實是鋦瓷,一種傳統的修補瓷器的絕活。

▵日本東京博物館藏南宋龍泉碗,上有六隻形如螞蝗的鋦釘,

日本人稱螞蝗絆碗,據傳為明代工匠手藝

是的,修補。過去尋常老百姓家銀子有限,日用的瓷器可不像現在這樣破損了就扔,而是要找專門的匠人鋦起來。

鋦瓷,就是用銅鐵甚至金銀做成的像訂書釘一樣的鋦子,把破損的瓷器補接完好。

▵清·周鯤《村市生涯圖冊》中的鋦補

鋦的時候,要找碴、對縫(找碴這個詞也是從這裡來的),然後塗上粘合劑、用細繩固定住,再在裂開瓷片的裂縫兩側,

對稱鑽孔,最後以鋦釘穿孔定型,再抹上粘合劑。

瓷器硬度高,只有用硬度更高的金剛鑽等製成的刀具才鑽得下去啊,所以攬瓷器活得有金剛鑽。

補起來的效果怎麼樣呢,明代時候的義大利人利瑪竇在《中國見聞紮記》中說:

鋦補修復後的瓷器還可以耐受熱食的熱度而不開裂,而尤其令人驚異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銅絲熔合起來就是盛湯水也不會漏。

馬親王的《古董局中局4》中,

尹銀匠會一手祖傳的鋦瓷,一招“飛橋登仙”絕技,甚至可以打開青花瓷的釉囊衣,切開釉面,從裡面取出文字資訊,然後再天衣無縫地補回去。

(這當然是小說家言……不過大概也是許多這樣的尹銀匠把鋦瓷推向了高峰。)

鋦瓷工藝出現得很早,《清明上河圖》中已經有鋦匠登場了。

明代歷史中《本草綱目》中提到了補瓷的金剛鑽:

(金剛石)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名之鑽。

鋦瓷一開始只是剛需,主要是小老百姓用來修補家用的,所以比較粗糙,比如明代的的鋦釘多是鐵制的,比較難看。

但是到了清朝,瓷器發達,八旗子弟提籠架鳥,生活樂無邊,家藏的紫砂壺什麼的摔裂了,也要找鋦匠修補,補起來當然就更重視顏值了。用金銀銅鐵,鋦個花什麼的,殘次品馬上變身了藝術品。這也就是所謂的“鋦活秀”。

有了“鋦活秀”,鋦瓷也就在古董、古玩、藝術行發現了一片新天地。民國年間,不少玩家甚至故意在新紫砂壺中裝滿黃豆注水漲裂壺壁,再請鋦匠鋦出各種花紋,嗯,這大概就是所謂吃飽了撐的。

時至今日,一般的瓷器破損,再淘寶一個就是,當然沒有鋦的需要。不過不代表鋦瓷沒有市場啊。西泠君不說你也能想到,鋦瓷、金繕等等工藝,在現代匠人的手下,那當然是沒有最美,只有更美啊。

一些文博機構,當然也會用這種老手藝保存修復文物。

圖片來自網路。參考:

高飛《淺談古陶瓷鋦補工藝》

徐美慧《淺論民間傳統鋦瓷》

文:西泠君

一個安利:

沒有金剛鑽,鋦瓷咱不會,但是買瓷器還是會的嘛。我們的南宋官窯茶具已在眾籌開售,歡迎眾籌搜索“南宋官窯”滋持。

鋦瓷工藝出現得很早,《清明上河圖》中已經有鋦匠登場了。

明代歷史中《本草綱目》中提到了補瓷的金剛鑽:

(金剛石)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名之鑽。

鋦瓷一開始只是剛需,主要是小老百姓用來修補家用的,所以比較粗糙,比如明代的的鋦釘多是鐵制的,比較難看。

但是到了清朝,瓷器發達,八旗子弟提籠架鳥,生活樂無邊,家藏的紫砂壺什麼的摔裂了,也要找鋦匠修補,補起來當然就更重視顏值了。用金銀銅鐵,鋦個花什麼的,殘次品馬上變身了藝術品。這也就是所謂的“鋦活秀”。

有了“鋦活秀”,鋦瓷也就在古董、古玩、藝術行發現了一片新天地。民國年間,不少玩家甚至故意在新紫砂壺中裝滿黃豆注水漲裂壺壁,再請鋦匠鋦出各種花紋,嗯,這大概就是所謂吃飽了撐的。

時至今日,一般的瓷器破損,再淘寶一個就是,當然沒有鋦的需要。不過不代表鋦瓷沒有市場啊。西泠君不說你也能想到,鋦瓷、金繕等等工藝,在現代匠人的手下,那當然是沒有最美,只有更美啊。

一些文博機構,當然也會用這種老手藝保存修復文物。

圖片來自網路。參考:

高飛《淺談古陶瓷鋦補工藝》

徐美慧《淺論民間傳統鋦瓷》

文:西泠君

一個安利:

沒有金剛鑽,鋦瓷咱不會,但是買瓷器還是會的嘛。我們的南宋官窯茶具已在眾籌開售,歡迎眾籌搜索“南宋官窯”滋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