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莊蝶

作者:小瀑布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96篇原創首發文章

繼“豹隱”、“鹿蕉”、“犀照”之後,第四篇,“莊蝶”來了。

何謂“莊蝶”?“莊周夢蝶”此典出自《莊子•內篇•齊物論》,簡稱為“莊蝶”。莊子認為生與死、禍與福、物與影、夢與覺等,都是自然變化的現象,聖人任其自然,隨之變化。

1月23日秦朔朋友圈在鐘書閣舉辦的第一次簽售會暨讀者分享會中,90後作者魯舒天說,他從小背誦古文,他對每一個字都懷有尊重和感情,所以他喜歡推敲文字。我是從小讀些傳統文化思想,

對於很多語言不求甚解,喜歡它們攜帶的一縷思想和曼妙境界。我個人感覺,每個人的小時候,大抵是影響他們的一生的,特別是十二三歲的時候。

這兩三年從事媒體相關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覺得世事變幻莫測,所以這個時候,似乎重讀《莊子》更有意義一些。

在這篇中,請允許我來講講《莊子》中的幾個天然夾帶主旨思想的詞。

第一個詞,是“物化”。物化在莊子裡出現數次,如“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天樂是什麼?就是與自然和諧。物化在這裡是指“同萬物而變化”;又如,“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靈台一而不桎”,物化在這是指“隨事物一道變化”,工倕是堯時代的匠人,

我國工匠精神源遠流長,技藝流傳都是神乎其神,“庖丁解牛”這樣的故事不鮮見。

再如“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這句話很有意思,外化、內化、物化、安化紛紛冒了出來。外化是外表適應環境;內化是內心受環境干擾,不能凝寂持守;物化是同萬物變化;安化是安然聽任變化。

順應外物變化的人,內心必定純一凝寂而不離散遊移,安然聽任變化與不變化,與外物一道變化,並且不會有所偏移。如下面這個得道了的冉相氏,他就能做到“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即:天天隨外物而變化,而其凝寂虛空的心境卻一點也不會改變)。外物變化,外表適應環境,內心始終如一。這就是莊子反復告訴我們的東西。

“物化”的最完整的解釋出現在這段——“昔者莊周夢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物化,如果簡單解釋成“同萬物變化”、“順應萬物變化”,還是不太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莊周夢蝶這個典故裡,則說,這是物我的交☆禁☆合和變化,那是個神奇的交互過程,在雙方本質不變的情況下完成了交互,誰也沒有改變,誰也沒有損失,誰也不成功,誰也不失敗,就像能量守恆的公式一樣。我們如今追求的“萬物互聯”,從思想層面上,是為了我們內心更加堅定沉著。

第二個詞,叫“天籟”。天籟到底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自然界的聲音。也不是風吹過萬種孔竅所發出的各種不同的聲音,那可能是地籟。

子遊曰:“地簌則眾竅是已,人簌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簌。”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解釋一下,子遊說地籟是從萬種竅穴裡發出的風聲,人籟是人們從各種不同的竹管裡發出的聲音。那什麼是天籟?子綦說,天籟雖然有萬般不同,但使它們發生和停息的都是出於自身,發動者還有誰呢?直譯過來似乎仍然令人迷惑。要看完整個《齊物論》才能明白。天籟,其實是心感萬物所發之言,就是“物論”。物化是同萬物變化,物論是感萬物而言。莊子真是巧妙。《齊物論》以莊周夢蝶結尾,齊“物論”就是齊“心”,為了“喪我”,蝶我皆忘,自然本心沒有迷惑與困擾。

第三個詞,叫“葆光”。“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解釋一下——“誰能真正通曉不用言語的辯駁、不用稱說的道理呢?假如有誰能夠知道,這就是所說的自然生成的府庫。無論注入多少東西,它不會滿盈,無論取出多少東西,它也不會枯竭,而且也不知這些東西出自哪裡,這就叫做潛藏不露的光亮。”《莊子》裡充滿辯證、矛盾統一的事物。成玄英注疏:“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韜蔽其光,其光彌朗。”

我們熟知的處世哲學韜光養晦,韜光養晦的底氣是自己有永不枯竭的才能和勇氣。“韜光”最早出現在南朝梁國太子蕭統所寫的《靖節先生集序》的序裡面有“聖人韜光,賢人遁世”一句。“養晦”的字面意思是隱形遁跡,修身養性,引申之意為隱退待時。《詩經》中就有“遵養時晦”之記。莊子裡的“葆光”,早就把這些意思表達得很全面了,有才智而不外露,深藏不露,是大智慧。

第四個詞,叫“縣解”。簡單解釋就是解除“倒懸之苦”。倒懸,即人被倒掛者,處境困難。據說,佛教就有這樣的語言形容人生之苦,梵語“盂蘭”,中文即譯為“倒懸”,意思是人生前若作惡多端,死後魂魄便沉淪於闇(àn)道,有倒懸之苦。人類的思想是相通的,苦難也是相通的,所以宗教可以突破國界。

在《莊子·養生主》裡,寫著“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說的是,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弔喪,對老聃弟子說的話——“偶然地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他應時而生;偶然地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他順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把這樣做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這裡講一個人,叫孫祿堂(1860-1933)。中華武術的集大成者,甚至被稱為“中華最偉大的武術家”,他還自學了《易經》等傳統文化思想。74歲的時候,他向夫人預言自己要去世了。夫人讓他做全面體檢,中西醫都說什麼事也沒有。這年秋天,孫祿堂回到故里,每天習拳練字,不吃不喝二十天。到了12月16日早上,他對家人說,仙佛來接引了,讓家人去戶外燒紙,並囑咐家人不要傷心痛哭,“吾視生死如遊戲耳。”中華文化的這種傳承方式,真的是靠心去繼承的,而看待生死灑脫的人也始終存在。

第五個詞,叫“鑑于止水”。《莊子》裡還記載著很多孔子的話。如“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孔子回答說:“一個人不能在流動的水面照見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靜止的水面,只有靜止的事物才能使別的事物也靜止下來。”

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太浮躁了,怎麼可能有“正見”?怎麼可能有真正的自我?怎麼可能逍遙遊?囿於一隅之見、一偏之好,心有所取、執以為得,心被物染著、失之不淨。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亂世裡的有些人反而特別算得准別人的命運,比如民國時期的張其鍠,他是曾國藩女婿(聶緝椝)的女婿,是文武全才。他不僅會讀經寫字作文,而且懂軍事知識,更因為在當縣令期間中了盜賊埋伏之後,廣求武藝高師,刻苦練習,最終能夠以一抵十,可見其心智、毅力和行動能力都很強大。更重要的是,他還能射覆和占卜,射覆是中國文化裡高雅技藝,近於占卜術的猜物遊戲,即便別人換了物品,他也能猜中。但他跟隨了吳佩孚,張其鍠算准了自己51歲大限,最後僅兩個月誤差。他也算准了他岳父的大限。如果那時候他算到後隱退,執意離開吳佩孚,閉門十年讀書的話,本來他是可以改命的,但他視吳為生死之交。正如余世存先生所講“一切想改變命運的人,都需要洗心退藏於密,才能有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效”。於是我明白了,越是亂世,越要生駐葆光,內心越要隱秘安寧。

第六個詞,叫“攖寧”。“攖寧”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保持心境的寧靜。這是莊子所宣導的極高的修養境界,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得“道”了。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解釋為:我還是持守著並告訴他,三天之後便能遺忘天下,既已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後能遺忘萬物;既已遺忘萬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後便能遺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遺忘存在的生命,而後心境便能如朝陽一般清新明徹;能夠心境如朝陽般清新明徹,而後就能夠感受那絕無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後就能超越古今的時限;既已能夠超越古今的時限,而後便進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沒有死,留戀於生也就不存在生。作為事物,‘道’無不有所送,也無不有所迎;無不有所毀,也無不有所成,這就叫“攖寧”。

攖寧,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保持心境的寧靜。莊子裡有個得道的不老女神——“女偊”,最古老版本的“天山童姥”。南伯子葵問她怎麼得道的?她說,遺忘天下,繼而遺忘萬物,繼而遺忘自己,那時候心境就會像朝陽,就能感受到了“道”,繼而能夠超越時空,無所謂生死。生與死,都是自然的。

這裡再提到一個人,陳攖甯,近現代道家文化貢獻最突出的一位。十五歲時,他得了肺結核,當時無藥可醫。他就自學中醫,也開始學習道書養生。他立志“費四十載光陰,閱千百部秘笈,打起全副精神,專求這一件事”,他成為明《道藏》編定以來,通讀全書的屈指可數的幾個人之一。他師從至少五個名師,掌握多種秘而不宣的攝生、養生之道。他對養生中的靜功有著深刻的研習,他把“聽息法”跟莊子的“心齋”相聯繫,“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通過靜功主要可以降低精神能量的損耗,治療失眠等精神困擾。

在這個“浮名浮利不自由”的世界裡,我們不必經常成群結隊地學習社交,也要懂得自學和內修。

小瀑布,原來的水姐。秦朔朋友圈主編。

代表作: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誰也不失敗,就像能量守恆的公式一樣。我們如今追求的“萬物互聯”,從思想層面上,是為了我們內心更加堅定沉著。

第二個詞,叫“天籟”。天籟到底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自然界的聲音。也不是風吹過萬種孔竅所發出的各種不同的聲音,那可能是地籟。

子遊曰:“地簌則眾竅是已,人簌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簌。”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解釋一下,子遊說地籟是從萬種竅穴裡發出的風聲,人籟是人們從各種不同的竹管裡發出的聲音。那什麼是天籟?子綦說,天籟雖然有萬般不同,但使它們發生和停息的都是出於自身,發動者還有誰呢?直譯過來似乎仍然令人迷惑。要看完整個《齊物論》才能明白。天籟,其實是心感萬物所發之言,就是“物論”。物化是同萬物變化,物論是感萬物而言。莊子真是巧妙。《齊物論》以莊周夢蝶結尾,齊“物論”就是齊“心”,為了“喪我”,蝶我皆忘,自然本心沒有迷惑與困擾。

第三個詞,叫“葆光”。“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解釋一下——“誰能真正通曉不用言語的辯駁、不用稱說的道理呢?假如有誰能夠知道,這就是所說的自然生成的府庫。無論注入多少東西,它不會滿盈,無論取出多少東西,它也不會枯竭,而且也不知這些東西出自哪裡,這就叫做潛藏不露的光亮。”《莊子》裡充滿辯證、矛盾統一的事物。成玄英注疏:“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韜蔽其光,其光彌朗。”

我們熟知的處世哲學韜光養晦,韜光養晦的底氣是自己有永不枯竭的才能和勇氣。“韜光”最早出現在南朝梁國太子蕭統所寫的《靖節先生集序》的序裡面有“聖人韜光,賢人遁世”一句。“養晦”的字面意思是隱形遁跡,修身養性,引申之意為隱退待時。《詩經》中就有“遵養時晦”之記。莊子裡的“葆光”,早就把這些意思表達得很全面了,有才智而不外露,深藏不露,是大智慧。

第四個詞,叫“縣解”。簡單解釋就是解除“倒懸之苦”。倒懸,即人被倒掛者,處境困難。據說,佛教就有這樣的語言形容人生之苦,梵語“盂蘭”,中文即譯為“倒懸”,意思是人生前若作惡多端,死後魂魄便沉淪於闇(àn)道,有倒懸之苦。人類的思想是相通的,苦難也是相通的,所以宗教可以突破國界。

在《莊子·養生主》裡,寫著“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說的是,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弔喪,對老聃弟子說的話——“偶然地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他應時而生;偶然地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他順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把這樣做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這裡講一個人,叫孫祿堂(1860-1933)。中華武術的集大成者,甚至被稱為“中華最偉大的武術家”,他還自學了《易經》等傳統文化思想。74歲的時候,他向夫人預言自己要去世了。夫人讓他做全面體檢,中西醫都說什麼事也沒有。這年秋天,孫祿堂回到故里,每天習拳練字,不吃不喝二十天。到了12月16日早上,他對家人說,仙佛來接引了,讓家人去戶外燒紙,並囑咐家人不要傷心痛哭,“吾視生死如遊戲耳。”中華文化的這種傳承方式,真的是靠心去繼承的,而看待生死灑脫的人也始終存在。

第五個詞,叫“鑑于止水”。《莊子》裡還記載著很多孔子的話。如“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孔子回答說:“一個人不能在流動的水面照見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靜止的水面,只有靜止的事物才能使別的事物也靜止下來。”

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太浮躁了,怎麼可能有“正見”?怎麼可能有真正的自我?怎麼可能逍遙遊?囿於一隅之見、一偏之好,心有所取、執以為得,心被物染著、失之不淨。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亂世裡的有些人反而特別算得准別人的命運,比如民國時期的張其鍠,他是曾國藩女婿(聶緝椝)的女婿,是文武全才。他不僅會讀經寫字作文,而且懂軍事知識,更因為在當縣令期間中了盜賊埋伏之後,廣求武藝高師,刻苦練習,最終能夠以一抵十,可見其心智、毅力和行動能力都很強大。更重要的是,他還能射覆和占卜,射覆是中國文化裡高雅技藝,近於占卜術的猜物遊戲,即便別人換了物品,他也能猜中。但他跟隨了吳佩孚,張其鍠算准了自己51歲大限,最後僅兩個月誤差。他也算准了他岳父的大限。如果那時候他算到後隱退,執意離開吳佩孚,閉門十年讀書的話,本來他是可以改命的,但他視吳為生死之交。正如余世存先生所講“一切想改變命運的人,都需要洗心退藏於密,才能有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效”。於是我明白了,越是亂世,越要生駐葆光,內心越要隱秘安寧。

第六個詞,叫“攖寧”。“攖寧”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保持心境的寧靜。這是莊子所宣導的極高的修養境界,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得“道”了。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解釋為:我還是持守著並告訴他,三天之後便能遺忘天下,既已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後能遺忘萬物;既已遺忘萬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後便能遺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遺忘存在的生命,而後心境便能如朝陽一般清新明徹;能夠心境如朝陽般清新明徹,而後就能夠感受那絕無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後就能超越古今的時限;既已能夠超越古今的時限,而後便進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沒有死,留戀於生也就不存在生。作為事物,‘道’無不有所送,也無不有所迎;無不有所毀,也無不有所成,這就叫“攖寧”。

攖寧,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保持心境的寧靜。莊子裡有個得道的不老女神——“女偊”,最古老版本的“天山童姥”。南伯子葵問她怎麼得道的?她說,遺忘天下,繼而遺忘萬物,繼而遺忘自己,那時候心境就會像朝陽,就能感受到了“道”,繼而能夠超越時空,無所謂生死。生與死,都是自然的。

這裡再提到一個人,陳攖甯,近現代道家文化貢獻最突出的一位。十五歲時,他得了肺結核,當時無藥可醫。他就自學中醫,也開始學習道書養生。他立志“費四十載光陰,閱千百部秘笈,打起全副精神,專求這一件事”,他成為明《道藏》編定以來,通讀全書的屈指可數的幾個人之一。他師從至少五個名師,掌握多種秘而不宣的攝生、養生之道。他對養生中的靜功有著深刻的研習,他把“聽息法”跟莊子的“心齋”相聯繫,“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通過靜功主要可以降低精神能量的損耗,治療失眠等精神困擾。

在這個“浮名浮利不自由”的世界裡,我們不必經常成群結隊地學習社交,也要懂得自學和內修。

小瀑布,原來的水姐。秦朔朋友圈主編。

代表作: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