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都是肥胖惹的禍:洪熙皇帝只有十個月的帝王生涯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徐氏(也就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他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中秋節的次日,當時他父親年僅18歲,卻已經被封燕王。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

(朱高熾,廟號仁宗,年號洪熙)

據說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少年的他由於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長成了一個體態肥胖的小(指年齡)大(指體型)胖子,行動不便,通常需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

而且即便這樣也總是跌跌撞撞,對於一生尚武、殺伐果決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實在並不太喜歡這個不太像自己的嫡長子。

相比之下,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身高七尺,相貌英武,身體輕捷,騎術精湛,而且在白溝河戰役等促成朱棣奪取大位的一系列靖難之役關鍵戰役中屢立奇功,成為朱高熾的一個強勁的競爭者。

(寇振海版朱高熾和呂良偉版朱高煦)

朱高煦和另一個弟弟朱高燧對皇位繼承權都是虎視眈眈,他們因為自己飛揚跋扈的個性和朱棣的曖昧態度有恃無恐,不斷對朱高熾進行挑釁構陷。

但是最終並不是太喜歡朱高熾的朱棣並沒有換掉他的繼承人之位。

這一來是朱棣本人雖然發動靖難之役,

逆襲篡位而成皇帝,但是他也不得不因此受到篡位和殺戮帶來的冷酷宿命的困擾折磨,在本人兒子繼承自己的問題上,他更認同北平按察司尹昌隆的說法即“長嫡承統,萬世常經”,這同時也是為自己政權進行合法性背書的問題。

另一方面也和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即後來的明宣宗(宣德皇帝)有關,朱棣曾經為儲君問題秘密徵求臣子解縉的意見,

解縉在說了“皇長子仁義孝順,天下歸心”這樣的官話之後,特為說了一句一錘定音的話“好聖孫”,促使朱棣下定了決心。

永樂二年(1404)四月,朱棣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繼承人問題塵埃落定、

永樂二十二年(1424)西曆8月12日,65歲的朱棣在北征返京途中病逝於榆木川(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英國公張輔(朱高熾的岳父)、內閣大學士楊榮為防止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

秘不發喪,每日照例進餐、請安,表面上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楊榮與太監海壽帶著遺詔進京密報,朱高熾聞訊後派皇太孫朱瞻基出京迎喪。

由於忠誠的大臣們的巧妙而精心的安排,政權得以平穩過渡,朱高熾順利登上皇位,年號洪熙,是為明仁宗。

朱高熾獲得“仁”這個廟號,代表了儒家士大夫階層對於其的認同,他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輔政,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史稱其修明綱紀,愛民如子。

(從左至右分別是楊士奇、楊榮、楊溥)

另外,他取消預定的鄭和下西洋、邊境茶馬貿易,停派使團赴雲南、安南採辦奢侈品,還取消皇帝徵用木材和金銀等的制度,代之以商品購買,部分消除了永樂帝系列政策帶來的財政危機。

朱高熾還兩次赦免因為忠於建文帝被永樂帝處死齊泰、黃子澄等官員的家屬,還平反昭雪了明成祖鐵定的方孝孺的“誅十族”案、解縉“無人臣禮”案等一批冤案,大大緩解了官僚集團內部的緊張氣氛。

出人意料的是,明仁宗在位不到十月,洪熙元年五月“無疾驟崩”。

《明仁宗實錄》《明史·仁宗紀》等歷史文獻只記載“帝不豫”,隻字不提死因,導致後人有諸多猜測,比如有人根據侍讀李時勉奏疏勸其謹嗜欲險遭砍頭而認為朱高熾死於嗜欲過度;有人根據陸釴《病逸漫記》中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因為是惡性疾病發作致死;有人根據《明史·羅汝敬傳》記載仁宗“嗣統未及期月……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因為是服用丹藥中毒致死,更有人認為其太子朱瞻基下毒弑父——甚至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也在字裡行間傾向于朱瞻基的陰謀,雖然他沒有下定論。

事實上,最為可信的還是因為朱高熾過於肥胖引發疾病導致死亡。

前面我們講過,朱高熾在年輕時候就需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此時他已經48歲,心腦血管或者其他肥胖引起的疾病發生的概率極大,當時的醫療條件又無法有效防治防治和解決,再加上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而明代的內閣和司禮監承擔“票擬”、“批紅”權力是在朱高熾兒子即位後的宣德年間才開始的——大家可以腦補一下,一個疾病纏身的大胖子承擔著超負荷的工作,加上可能確實相對比較縱欲,油盡燈枯的結局似乎一點也不奇怪。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莫名背上殺父之名,和他在朱高熾去世時候的快速反應有關,但是,這自然也可以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即他在朝廷甚至內廷有自己的心腹親信和眼線;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作為明成祖朱棣的“好聖孫”,無論在政策導向還是個性風格上,朱瞻基都更像自己的祖父而不是父親。

(明十三陵獻陵)

明宣宗更為有尚武精神,更傾向于繼續完善和擴充祖父構建的華夷秩序,從這個角度,所謂被清代修明史的史官比靈斯于文景之治的明代“仁宣之治”,其實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且多少有出自于儒家士大夫發明歷史的成分。

天子守國門還是模仿忽必烈: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的深層原因

史稱其修明綱紀,愛民如子。

(從左至右分別是楊士奇、楊榮、楊溥)

另外,他取消預定的鄭和下西洋、邊境茶馬貿易,停派使團赴雲南、安南採辦奢侈品,還取消皇帝徵用木材和金銀等的制度,代之以商品購買,部分消除了永樂帝系列政策帶來的財政危機。

朱高熾還兩次赦免因為忠於建文帝被永樂帝處死齊泰、黃子澄等官員的家屬,還平反昭雪了明成祖鐵定的方孝孺的“誅十族”案、解縉“無人臣禮”案等一批冤案,大大緩解了官僚集團內部的緊張氣氛。

出人意料的是,明仁宗在位不到十月,洪熙元年五月“無疾驟崩”。

《明仁宗實錄》《明史·仁宗紀》等歷史文獻只記載“帝不豫”,隻字不提死因,導致後人有諸多猜測,比如有人根據侍讀李時勉奏疏勸其謹嗜欲險遭砍頭而認為朱高熾死於嗜欲過度;有人根據陸釴《病逸漫記》中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因為是惡性疾病發作致死;有人根據《明史·羅汝敬傳》記載仁宗“嗣統未及期月……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因為是服用丹藥中毒致死,更有人認為其太子朱瞻基下毒弑父——甚至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也在字裡行間傾向于朱瞻基的陰謀,雖然他沒有下定論。

事實上,最為可信的還是因為朱高熾過於肥胖引發疾病導致死亡。

前面我們講過,朱高熾在年輕時候就需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此時他已經48歲,心腦血管或者其他肥胖引起的疾病發生的概率極大,當時的醫療條件又無法有效防治防治和解決,再加上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而明代的內閣和司禮監承擔“票擬”、“批紅”權力是在朱高熾兒子即位後的宣德年間才開始的——大家可以腦補一下,一個疾病纏身的大胖子承擔著超負荷的工作,加上可能確實相對比較縱欲,油盡燈枯的結局似乎一點也不奇怪。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莫名背上殺父之名,和他在朱高熾去世時候的快速反應有關,但是,這自然也可以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即他在朝廷甚至內廷有自己的心腹親信和眼線;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作為明成祖朱棣的“好聖孫”,無論在政策導向還是個性風格上,朱瞻基都更像自己的祖父而不是父親。

(明十三陵獻陵)

明宣宗更為有尚武精神,更傾向于繼續完善和擴充祖父構建的華夷秩序,從這個角度,所謂被清代修明史的史官比靈斯于文景之治的明代“仁宣之治”,其實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且多少有出自于儒家士大夫發明歷史的成分。

天子守國門還是模仿忽必烈: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