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馬雲不會說的秘密:生意為什麼越來越難做

馬雲曾說,他的理想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轉眼二十年,

馬雲言猶在耳,實體店的老闆們已經體會到了,有了網店,這生意才是真的難做了。實體店生意難做,把板子打到馬雲的屁股上,這是相當一部分實體店老闆們的想法。難道這真的馬雲的責任麼?這可真的怪不到馬雲,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沒有馬雲也會有牛雲,只不過馬雲的出現,讓中國互聯網商業來的更早一些罷了。所謂的生意難做,不過是因為傳統的商業模式相對落後與於時代的結果。

無論是那個時代,生意達成無非是供與求的對接。對賣家而言,所謂好做的生意,一是供不應求,二是供求資訊的不對稱,而賣方具有相對的資訊優勢。商品短缺時代,物以稀為貴,市場屬於賣方市場,生意無論如何也難做不到哪裡去。地域空間的阻隔會產生資訊不對稱,常見的手法就是長途販運,把商品從產地運到目標市場,利用資訊不對稱,

高價出售獲利。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都是如此遠銷海外的。內銷的商品也是大同小異。

互聯網商業模式出現之後,原來的空間與時間阻礙被打破了,對於實體店賣家來說,有利的資訊的不對稱不再存在,加上經濟整體上的供大於求,自然價差空間越來越小,

銷量也會受到影響,價值越來愈高的店鋪租金和人工成本,生存空間自然也越來愈小。可以預見,未來還會有大量的實體店鋪面臨淘汰,能生存下來的實體店鋪,只能是那些網店不能替代的店鋪。未來你走在大街上,如果看見的店鋪類型會越來愈少,請不要奇怪。那麼問題來了,實體店會全部消失嗎?當然不會。如果還要投資開辦實體店,就一定要避開某些產品或服務領域,
選擇不受或者少網店衝擊的項目。

再說銷售問題,我們會發現所有的商品,其實都不是被推銷出去的,而是顧客主動買走的。供求關係上,再供大於求,需求也總是存在的。賣家說生意難做,找不到消費者,事實是消費者找不到賣家或者找到了賣家而找不到他要的商品和服務。

互聯網商業模式最大好處是讓更大量的消費者很容易地找到賣家,找到他(她)們需要的商品。而傳統實體店鋪受到空間及時間的限制,劣勢就非常明顯。想要生存下去,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明確市場定位。在相當一部分商品和服務都被互聯網商業搶佔的情況下,還有哪些商品和服務是必須有線下實體店提供的?他們的消費者屬於那一類群體,這個問題必須首先明確。

第二,突出競爭優勢。所有網點不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實體店的優勢。比如速度,比如品質、服務與消費體驗。

第三,融合互聯網技術。利用好新媒體及傳統媒體,如何讓更多的消費者更加快的找到賣家及貨品,是行銷工作的重點之一。

這個問題必須首先明確。

第二,突出競爭優勢。所有網點不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實體店的優勢。比如速度,比如品質、服務與消費體驗。

第三,融合互聯網技術。利用好新媒體及傳統媒體,如何讓更多的消費者更加快的找到賣家及貨品,是行銷工作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