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酒”的正負功能淺說

“酒”的正負功能淺說

文李生德

“酒”既是一種特殊的食品,也是一種特殊的物質,承載了人們無數的精神寄託。千百年來,地不分南北,人不限男女,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平民,中國人的飲酒之風,

經過歲月長河的沖刷越加強盛,日漸上升為一種文化現象,裝點人們的情感世界。曹操煮酒論英雄,豪氣沖雲天;景陽崗武松連喝十八碗,醉意朦朧打老虎;《紅高粱》裡的酒神曲盪氣迴腸,“上下通氣不咳嗽,見了皇帝不磕頭”,最終捧得“金熊大獎” ......

“酒”活血舒筋,壯精提神,小飲幾盅,有助健康。應該說,“酒”是人們交往、交流和心理調整的“潤滑劑”。然國人飲酒,多執著於量,量小非君子,量大真豪客。酒過三巡,平素道貌岸然的君子,頓時激情燃燒,豪情萬丈;斛籌交錯,一向沉默寡言的“啞巴”,頃刻口若懸河,妙語連珠。縱觀古今飯局酒場,有的人幾杯下肚,天馬行空,桀驁不馴;有的人無公私之勞形,無臣屬之謹慎,舉杯輕富貴,醉眼傲王侯。

酒的正負功能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酒是消除煩惱的“替代物”。唐宋兩朝,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祛除煩惱,以酒為物。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柳永“西風吹帽,東籬攜酒,眼前尤物,盞裡忘憂”“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趙鼎“昨夜東風吹夢回,准擬愁懷待酒開”;張元年“雨後飛花無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王千秋“笑我胸中磊魁,

取酒為澆愁”;呂謂老“得酒解愁煩,多病還疏酒”;張炎“陶然醉,此時愁在何處”;趙長卿“閑中無寵辱,醉裡是生涯”;程垓“買酒澆愁愁不盡,江煙與共淒涼”;張孝祥“一尊濁酒成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李清照“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第二,酒是及時行樂的“興奮丹”。飽受挫折,官場失意,看破紅塵,及時行樂,宋人為甚。

蘇軾“尊前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浮名浮利,虛空勞神。做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歐陽修“酒美春濃花世界,得意人人千萬態,莫教辜負豔陽天,過了堆金何處買”;辛棄疾“人生行樂耳,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晏殊“暮去朝來即老,人生不飲何為”“有意無意且休論,莫向酒杯容易散”;李之儀“行雲舊識巫山夢,空得醉中歸,老來心事非”“縱酒狂歌,
銷遣閑煩惱。金谷繁花春正好,玉山一任樽前倒”;劉過“杯行處,且淋漓一醉,明日東西”;薛師石“酒味薄,勝空甌,世事何須著意求”;題愛閣“滿地蒼苔霜葉落,今宵不飲何時樂”;陳允平“一醉飽清歡,怕東風吹散,留尊待月,倚闌莫惜今夜看”......

第三,酒是重逢離別的“祝福歌”。陰晴圓缺月固態,悲歡離合人常情。離別相送,重逢團聚,抒發情感,借酒表達,唐宋尤甚。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范仲淹“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歐陽修“天涯情緒,對酒且開顏,春宵短”“臣途離合信難期,尊前莫惜醉如花”;晏殊“ 為別莫辭金盞酒,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辭花下醉芳茵”“美酒一杯留客宴,拈花摘葉情無限。怎奈世人多聚散,如花似葉長相見”;辛棄疾“我飲不須勸,正怕酒樽空。別離亦複何恨,此別恨匆匆”;黃庭堅“樽前見在不饒人,歐舞梅歌君更酌”;李叔同“一瓢濁酒盡敘歡,今宵別夢寒”;劉克莊“久苦諸君共事,更盡一杯別酒。風露夜深寒。回首行樂地,明日隔雲山”......

第四,酒是禍害民族和家庭的“劊子手”。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酒”毀掉一個民族和家庭的事例屢見不鮮。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不只是一位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蒙古帝國可汗,是世界史上一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統治蒙古國期間,多次告誡族人和子民一定要少飲酒,不能因為“酒”而喪失蒙古帝國的能力和腦力。可以說,保持了相當高的警惕性。可又有誰知道,清朝的康熙皇帝給他埋下了禍根,害人不淺。康熙指定蒙古人在宗教信仰上皈依喇嘛教。該教教義戒律不甚嚴格,成吉思汗的族人們整天飲酒,一個個喝的天旋地轉、東倒西歪,到了“醉臥荒原難起身”的地步,導致男丁銳減,鬥志衰退。不僅如此,滿洲人還每年春天前去蒙古草原“減丁”,將超過車輪高的男人統統殺掉,遏制其提升戰鬥力。對於蒙古族來說,“酒”的殺傷力等於屠殺。在現代社會,“酒”似乎成了男人的專利,人酒之戰愈演愈烈,常常誤事、壞事、敗事。官員下基層調研,喝死在餐桌上的有之;下屬為保證領導身體不受損傷,主動陪酒當場死亡者有之;借酒發瘋,尋釁滋事,打架鬥毆者有之;毀壞家庭,身陷囹圄,命赴黃泉者有之。

第五,酒是檢驗人品的“分界嶺”。由於每個人的閱歷、修養和處境不同,在飲酒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萬千百態,於是,酒便成了識別人品的“分界嶺”和試金石。酒神者,品德高尚,深藏不露,能將酒與自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最懂得如何把握和駕馭,酒喝微醺、花看半開,張弛有度、迎合自如。酒仙者,以酒助興,以酒為媒;開懷暢飲,文思泉湧;揮毫潑墨,吟詩賦詞;風花雪月皆採擷,佳作既成泣鬼神。酒勇者,喝下壯行酒、豪氣沖雲天,軍令如山倒、慷慨赴疆場,刀光劍影、拼搏廝殺,生死度外、毫無畏懼。酒徒者,渾渾噩噩,無所事事,把酒自殘,借酒消愁,每天必喝,喝之必醉。酒囊者,飲酒成癖,嗜酒如命;場內場外,逢之必喝;酩酊大醉,難辨東西;難聽勸言,不知好歹;酒鬼者,修養缺失,酒德全無;喪失人格,醜態百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酒是靈魂的水,酒是無形的火。喝酒很浪漫,喝酒很瀟灑,喝酒很奔放,但喝酒也很危險。願留戀“酒”的人,首先懂酒、知酒,然後飲酒、賞酒,富有哲理地思考,文明有節地享受,喝出風度、氣度,喝出大度、高度......

燕然未勒歸無計”“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歐陽修“天涯情緒,對酒且開顏,春宵短”“臣途離合信難期,尊前莫惜醉如花”;晏殊“ 為別莫辭金盞酒,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辭花下醉芳茵”“美酒一杯留客宴,拈花摘葉情無限。怎奈世人多聚散,如花似葉長相見”;辛棄疾“我飲不須勸,正怕酒樽空。別離亦複何恨,此別恨匆匆”;黃庭堅“樽前見在不饒人,歐舞梅歌君更酌”;李叔同“一瓢濁酒盡敘歡,今宵別夢寒”;劉克莊“久苦諸君共事,更盡一杯別酒。風露夜深寒。回首行樂地,明日隔雲山”......

第四,酒是禍害民族和家庭的“劊子手”。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酒”毀掉一個民族和家庭的事例屢見不鮮。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不只是一位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蒙古帝國可汗,是世界史上一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統治蒙古國期間,多次告誡族人和子民一定要少飲酒,不能因為“酒”而喪失蒙古帝國的能力和腦力。可以說,保持了相當高的警惕性。可又有誰知道,清朝的康熙皇帝給他埋下了禍根,害人不淺。康熙指定蒙古人在宗教信仰上皈依喇嘛教。該教教義戒律不甚嚴格,成吉思汗的族人們整天飲酒,一個個喝的天旋地轉、東倒西歪,到了“醉臥荒原難起身”的地步,導致男丁銳減,鬥志衰退。不僅如此,滿洲人還每年春天前去蒙古草原“減丁”,將超過車輪高的男人統統殺掉,遏制其提升戰鬥力。對於蒙古族來說,“酒”的殺傷力等於屠殺。在現代社會,“酒”似乎成了男人的專利,人酒之戰愈演愈烈,常常誤事、壞事、敗事。官員下基層調研,喝死在餐桌上的有之;下屬為保證領導身體不受損傷,主動陪酒當場死亡者有之;借酒發瘋,尋釁滋事,打架鬥毆者有之;毀壞家庭,身陷囹圄,命赴黃泉者有之。

第五,酒是檢驗人品的“分界嶺”。由於每個人的閱歷、修養和處境不同,在飲酒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萬千百態,於是,酒便成了識別人品的“分界嶺”和試金石。酒神者,品德高尚,深藏不露,能將酒與自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最懂得如何把握和駕馭,酒喝微醺、花看半開,張弛有度、迎合自如。酒仙者,以酒助興,以酒為媒;開懷暢飲,文思泉湧;揮毫潑墨,吟詩賦詞;風花雪月皆採擷,佳作既成泣鬼神。酒勇者,喝下壯行酒、豪氣沖雲天,軍令如山倒、慷慨赴疆場,刀光劍影、拼搏廝殺,生死度外、毫無畏懼。酒徒者,渾渾噩噩,無所事事,把酒自殘,借酒消愁,每天必喝,喝之必醉。酒囊者,飲酒成癖,嗜酒如命;場內場外,逢之必喝;酩酊大醉,難辨東西;難聽勸言,不知好歹;酒鬼者,修養缺失,酒德全無;喪失人格,醜態百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酒是靈魂的水,酒是無形的火。喝酒很浪漫,喝酒很瀟灑,喝酒很奔放,但喝酒也很危險。願留戀“酒”的人,首先懂酒、知酒,然後飲酒、賞酒,富有哲理地思考,文明有節地享受,喝出風度、氣度,喝出大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