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秘:“女媧補天”的歷史原型,好有意思!

女媧補天的故事相信我們都知道。關於這件事情的最早記錄,始于戰國時期魏國的史書《竹書紀年》,後來,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對此也有記載。

不過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

所謂的補天,肯定是不實際的,不過是上古時期的神話罷了。

可如果把女媧看作是一個上古時期的歷史人物的話,那其補天的傳說又該作何解釋呢?東漢王充在其《論衡·談天篇》中就對此提出過疑問。他說,天並非玉石之類,豈是石頭所能補的?女媧雖高,

可能及天嗎?如果不能及天,又哪裡有階梯可上呢?再者,折斷鼇足作為四極的支天柱也很是荒唐。鼇足既然能夠支天,其體積必然更大,天地間又如何能容得下?如此大鼇,其皮膚必然堅硬如鐵,女媧又如何將其殺死?

當然了,對於神話傳說,王充如此認真地駁斥,似乎並沒必要。可“女媧補天”這個傳說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究竟有沒有歷史的原型呢?對此,唐代司馬貞在其《三皇本紀》中做了如下解釋。

他說女媧本風姓,代宓犧立,號為女希氏,是上古時代帝王中的聖賢者。因為當時尚無文字,所以就以音呼之,後人因音而成的字,便寫作了女媧。以至於現如今雲南的苗族、侗族還將女媧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有意思的是,

在如今我國的侗語中,依舊有這樣的詞語。女希,指的就是花季少女;媧,指的就是和花兒一樣漂亮;女媧(也有發音為女畫),就是年輕漂亮的姑娘。耶媧,耶,指女性,媧,指未婚姑娘,耶媧就是指漂亮的姑娘。根據這些我們可以斷定,女媧應當就是“年輕漂亮的姑娘”。

“女媧”二字既然已經用侗語作了解釋,那“補天”二字又作何解釋呢?

侗語中稱“補”為“噗”,是為諧音,稱廳堂為“天堂”,又稱房頂為“務天”(也稱務曼),

由此可見,“補天”其實就是“補天頂”。那這個“天頂”又是什麼呢?是木房子的天頂還是磚房子的天頂呢?很顯然都不是!因為女媧所處的是新石器時代初期,當時人們還是以洞穴為居。另外故事說的也是“煉石補天”,而非“煉木補天”,這就清楚地說明了,她補的其實是洞穴的頂。

從《竹書紀年》以及《淮南子》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先是一場森林大火災,接踵而來的是一場大水災,在如此“四極廢,九州裂”的大災大難之中,人們居住的洞穴出現漏洞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女媧補天,其實是填補洞穴頂上的漏洞。這樣的解釋,就使得女媧補天從神話傳說走向了歷史真實。

我們不妨來設想下:

森林大火之後,暴露在地面上的石灰岩被燒成了白粉末。石灰岩本身是雜色的,再加上摻雜其他一些岩石,故曰“五彩石”。那些在大火中煆燒而成的石灰,淋上雨水就成了泥漿,曬乾後又結成了硬塊。聰明的女媧從中得到啟發,於是將石灰和蘆葦草灰攪拌在一起用來填補漏洞,此後便學會了燒石灰補漏洞的技術,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正是由於人們誤解了“天”字的原意,這才使得“女媧補天”的故事,在各個民族傳說中被不斷地神話。

歷史有時候就是因這一字之差,而失衡。

石灰岩本身是雜色的,再加上摻雜其他一些岩石,故曰“五彩石”。那些在大火中煆燒而成的石灰,淋上雨水就成了泥漿,曬乾後又結成了硬塊。聰明的女媧從中得到啟發,於是將石灰和蘆葦草灰攪拌在一起用來填補漏洞,此後便學會了燒石灰補漏洞的技術,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正是由於人們誤解了“天”字的原意,這才使得“女媧補天”的故事,在各個民族傳說中被不斷地神話。

歷史有時候就是因這一字之差,而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