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徽味:《舌尖上的中國3》來了,一起來看冬日裡的徽味吧

還記得全民刷“舌尖”的場面嗎?兩部《舌尖上的中國》把紀錄片做成了要追著看的“偶像劇”。

那些珍饈美味,萬家故事刺激著我們的味蕾也炮製了愛與暖意。

現在,《舌尖上的中國》第3季來了!定檔春節播出

臭鱖魚

未見其“魚”,先聞其味

在人們印象中,最能代表徽菜的似乎非臭鱖魚莫屬。它引得多少食客魂牽夢繞,

而這似臭非臭氣味恰恰是這道菜最最吸引人的地方。

就像是吃臭豆腐一樣的感覺,特殊的氣味讓人不由得食指大動。一筷子夾下去就能感覺到肉質的鮮嫩,真的是鮮嫩透骨,魚肉酥爛,醬香鹹甜。

黃山臭鱖魚鮮嫩微辣、肉質酥嫩、鮮香入骨,夾上一筷子,魚肉自然展開成“蒜瓣狀”,吃起來齒間留香。其實,臭鱖魚的起源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在徽州甚至有“魚不臭不吃”的風俗。

名菜起源

一個地方的美食,總有它因此存在的傳說。

相傳徽州人獨愛出產在長江流域的鱖魚,不少徽商從事長途販魚的生意。

為了避免血本無歸,商人讓妻子用濃油赤醬處理一番,誰知味道竟然更好。

如今烹製此菜不再使用桶魚。而是用新鮮的徽州自產“桃花鱖”,每年桃花盛開、春訊發水之時,此魚長得最為肥嫩。

張志和的《漁歌子》,裡面就有一句“桃花流水鱖魚肥”,可見對它的喜愛。

製作講究

歷經200多年的洗禮,這道菜的影響力只增不減,得益於“臭”與“香”的鮮明對比,而這正是臭鱖魚的魅力所在。

首先,鱖魚的產地就有考究,必須是清水湖魚,體重一斤半為佳,再根據氣候決定醃制方法。一般夏季水醃,冬季幹醃。“水醃就是用鹽水浸泡。幹醃需要木桶,鱖魚表面抹上適量的精鹽後放入桶內,一層層往上碼,最後用重物壓緊。”相對于水醃,幹醃工藝更複雜,但口感更好。

用木桶醃制最好,肚皮朝上擺放,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時經六七天后,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氣味。

然後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

毛豆腐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

徽州毛豆腐又稱“黴豆腐”,是一種表面長有寸許白色茸毛的黴豆製品。主要做法是將豆腐切成塊狀,進行發酵的過程,使之長出寸許白毛,然後用油煎食用。

別看毛豆腐長得毛茸茸的,

一副憨厚可愛的形態,

它的口味可是有很多層次的呢。

或煎、或烤、或紅燒,

只為你最愛的那般滋味!

當然,“食用秘笈”中的經典款,

莫過於路邊最樸實無華的做法了。

站在路邊,翹首等待,

聽著毛豆腐在鐵板上滋滋作響,

看著顏色由白嫩變為表皮金黃,

再約上三五好友一起享用美味,

好不愜意!

徽州刀板香

粉牆黛瓦的徽州人家後院裡

總是晾曬著火腿和醃豬肉

掛在老宅向陽的一面面牆上

洋溢著一派徽州特有的田園氣息

對徽州人來說,

火腿醃豬肉,不僅僅是一種食物,

更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

永遠也難以忘懷。

徽州臘肉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刀板香”

它是徽州人待客的一道主菜

層次分明、肥瘦相間的五花肉

經鄉村煮婦巧手施以濃鹽淡抹

醃透後曬足了陽光,待冒油之時

收掛于老屋房梁之上,緩慢陰乾

成品刀板香具有誘人的觀感,

表皮沾附了醃制的白色鹽末,吐露蠟黃,

而內裡縱向切開後瘦肉橙紅,肥肉似玉。

刀板香的鄉土吃法相對隨性

切大塊置於農家的柴火灶蒸著吃

抑或與冬筍一同置於沙鍋

文火細煨慢燉,八成熟時,撈出切之

刀起落處,香氣四溢,讓人垂涎不已

一品千層鍋

菜千層,人一圈,舉杯下箸樂融融,料有別,味無窮,出神入化酒盅盅。

如果在冬季燉上一鍋菜,香濃四溢,用新鮮的山裡的山珍作為輔菜,一層層地嘗下去,會品嘗到不一樣的美味。祁門千層鍋算得一絕。

黃山祁門人的記憶裡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左鄰右舍置辦結婚做屋之類的喜事,餐桌上是少不了這道菜的。

鄭建新先生在《人生一次千層鍋》中是這樣描述的:

“千層鍋,好名字,無窮奧秘藏鍋底。頂上一層肉片碩壯厚實,下筷子翻身,化油不見影。周圍一輪肉圓子黃澄澄排列,挨擠擠泛香,外冷裡燙,人人出汗。往下吃,油炸的豆腐,風乾的野味,脆嫩的筍塊,山上的風光四裡的美氣一樣樣從牙床上滾過。吃一層,露一層;露一層,吃一層。筷子起,筷子落夾不完的好奇夾不完的新穎。吃到終端是菜粉,熟米粉裹著幹鮮菜,浸滿湯汁,喝足了油水進嘴就化,張口落肚,既當菜又作飯,省時省料,奇趣無比。”

在這寒冬臘月,圍坐在暖和的鐵鍋旁,邊吃邊交流,聆聽當地人跟你說哪有故事、有趣味、有風景、有佳餚。

黃山燉鴿

黃山燉鴿是安徽黃山傳統名菜,湯清味鮮,鴿肉酥爛,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有補腦健腎、增強記憶力的食療功效。

鮮嫩多汁的

黃山燉鴿

以黃山山藥與黃山野鴿一同

用隔水烹燉之法慢火熬燉

湯汁味美,滋陰補腎

鴿肉鮮美,汁強身健體

食材準備

乳鴿 /山藥/ 紅棗 / 枸杞 / 蔥段 / 薑片 / 鹽 / 香油

製作過程

步驟一:鴿子處理乾淨,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

步驟二:燒開一壺水,將鴿子汆燙下並清洗,處理好的鴿子放進鍋裡。

步驟三:放入切好的蔥段、薑片,加入大半鍋水開火。

步驟四:紅棗和枸杞事先用清水浸泡。

步驟五:等到鍋裡水燒開,用大勺將鍋中的浮沫打出。

步驟六:放入山藥、大棗,轉最小火慢慢燉煮2小時後,將泡好的枸杞放入鍋中加入1小勺鹽和幾滴香油,接著燉煮15分鐘。

步驟七:趁熱喝,特別鮮美。

幹醃需要木桶,鱖魚表面抹上適量的精鹽後放入桶內,一層層往上碼,最後用重物壓緊。”相對于水醃,幹醃工藝更複雜,但口感更好。

用木桶醃制最好,肚皮朝上擺放,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時經六七天后,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氣味。

然後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

毛豆腐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

徽州毛豆腐又稱“黴豆腐”,是一種表面長有寸許白色茸毛的黴豆製品。主要做法是將豆腐切成塊狀,進行發酵的過程,使之長出寸許白毛,然後用油煎食用。

別看毛豆腐長得毛茸茸的,

一副憨厚可愛的形態,

它的口味可是有很多層次的呢。

或煎、或烤、或紅燒,

只為你最愛的那般滋味!

當然,“食用秘笈”中的經典款,

莫過於路邊最樸實無華的做法了。

站在路邊,翹首等待,

聽著毛豆腐在鐵板上滋滋作響,

看著顏色由白嫩變為表皮金黃,

再約上三五好友一起享用美味,

好不愜意!

徽州刀板香

粉牆黛瓦的徽州人家後院裡

總是晾曬著火腿和醃豬肉

掛在老宅向陽的一面面牆上

洋溢著一派徽州特有的田園氣息

對徽州人來說,

火腿醃豬肉,不僅僅是一種食物,

更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

永遠也難以忘懷。

徽州臘肉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刀板香”

它是徽州人待客的一道主菜

層次分明、肥瘦相間的五花肉

經鄉村煮婦巧手施以濃鹽淡抹

醃透後曬足了陽光,待冒油之時

收掛于老屋房梁之上,緩慢陰乾

成品刀板香具有誘人的觀感,

表皮沾附了醃制的白色鹽末,吐露蠟黃,

而內裡縱向切開後瘦肉橙紅,肥肉似玉。

刀板香的鄉土吃法相對隨性

切大塊置於農家的柴火灶蒸著吃

抑或與冬筍一同置於沙鍋

文火細煨慢燉,八成熟時,撈出切之

刀起落處,香氣四溢,讓人垂涎不已

一品千層鍋

菜千層,人一圈,舉杯下箸樂融融,料有別,味無窮,出神入化酒盅盅。

如果在冬季燉上一鍋菜,香濃四溢,用新鮮的山裡的山珍作為輔菜,一層層地嘗下去,會品嘗到不一樣的美味。祁門千層鍋算得一絕。

黃山祁門人的記憶裡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左鄰右舍置辦結婚做屋之類的喜事,餐桌上是少不了這道菜的。

鄭建新先生在《人生一次千層鍋》中是這樣描述的:

“千層鍋,好名字,無窮奧秘藏鍋底。頂上一層肉片碩壯厚實,下筷子翻身,化油不見影。周圍一輪肉圓子黃澄澄排列,挨擠擠泛香,外冷裡燙,人人出汗。往下吃,油炸的豆腐,風乾的野味,脆嫩的筍塊,山上的風光四裡的美氣一樣樣從牙床上滾過。吃一層,露一層;露一層,吃一層。筷子起,筷子落夾不完的好奇夾不完的新穎。吃到終端是菜粉,熟米粉裹著幹鮮菜,浸滿湯汁,喝足了油水進嘴就化,張口落肚,既當菜又作飯,省時省料,奇趣無比。”

在這寒冬臘月,圍坐在暖和的鐵鍋旁,邊吃邊交流,聆聽當地人跟你說哪有故事、有趣味、有風景、有佳餚。

黃山燉鴿

黃山燉鴿是安徽黃山傳統名菜,湯清味鮮,鴿肉酥爛,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有補腦健腎、增強記憶力的食療功效。

鮮嫩多汁的

黃山燉鴿

以黃山山藥與黃山野鴿一同

用隔水烹燉之法慢火熬燉

湯汁味美,滋陰補腎

鴿肉鮮美,汁強身健體

食材準備

乳鴿 /山藥/ 紅棗 / 枸杞 / 蔥段 / 薑片 / 鹽 / 香油

製作過程

步驟一:鴿子處理乾淨,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

步驟二:燒開一壺水,將鴿子汆燙下並清洗,處理好的鴿子放進鍋裡。

步驟三:放入切好的蔥段、薑片,加入大半鍋水開火。

步驟四:紅棗和枸杞事先用清水浸泡。

步驟五:等到鍋裡水燒開,用大勺將鍋中的浮沫打出。

步驟六:放入山藥、大棗,轉最小火慢慢燉煮2小時後,將泡好的枸杞放入鍋中加入1小勺鹽和幾滴香油,接著燉煮15分鐘。

步驟七:趁熱喝,特別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