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密民國時期“白酒雙雄”,史料記載了許多傳奇故事

說到民國時期的酒,很多人都從老語文課本《孔乙己》中學到過,孔乙己在喝酒擺出“排出九文大錢要溫兩碗酒、一碟茴香豆”的派頭,在民國時期,這件普遍而悠閒的事情,既是孔乙己的日常,

也是民國民眾愛酒的一個縮影。

那麼,民國時候最受上流社會歡迎的白酒是誰呢?這還得從民國時期盛行的“白酒雙雄”說起。

“白酒雙雄”在民國時候很暢銷

取材於真實歷史的電視劇《錢王》曾經在央視熱播,主角王熾開創的上海十六鋪天順祥酒行和全德槽坊(雙溝酒廠前身)就是密切的廠商關係,他在重慶、成都、昆明、武漢、北京、濟南等大城市均設有分號,雙溝大麯行銷全國,

雖因戰亂,但到民國時期也從未斷絕。而這也讓雙溝與洋河,在民國時期極為盛行,因此當時朝野稱之“白酒雙雄”。
​圖:民國蘇州觀前街文廟附近

諸多地方史料,都記載有銷售洋河雙溝美酒的酒行。例如江蘇專銷洋河的裕泰,蘇州的元大昌。

其中在最繁華的南京和蘇杭一帶,雙溝大麯不僅是市民日常宴飲的一部分,也成為觀前街繁華街景的一道縮影。蘇州元大昌酒行,每年至少要運十數船雙溝大麯銷往蘇杭,一船七八噸到十幾噸不等。其中元大昌總號地處山塘河畔,山塘街、觀前街屬於姑蘇繁華之地,腰貼雙溝大麯紅字標識的大酒罈一溜多排,成為民國蘇州繁華街景的一道縮影。

“國酒不能亡”,國立大學師生徒步搬酒

1937年8月13日,

日本登陸上海,淞滬會戰爆發。雖然此次大戰規模比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更大、更殘酷、更慘烈,雖有數十萬軍隊在上海與日軍展開決戰,三百裡外的南京岌岌可危。此後,隨著上海失陷,為了堅定抗戰到底決心,國民政府於11月中旬決定遷都重慶。
​據檔案館史料記載,1937年,遷都重慶時,江滬地區相繼失守,有人想要把洋河大麯等江蘇名酒坊搬到後方,苦於找不到藉口,便問計買辦大佬虞洽卿,虞提出“國酒不能亡”,遂向國民政府請願把洋河大麯等蘇地名酒坊搬到大後方,最終戰事緊張,故未能成行,洋河隨後短暫停釀直至抗戰勝利;有知情人回憶,中央大學西遷時,抱著雞犬不留予日本人的愛國情懷,
曾有師生徒行背走校內款待訪校外賓的洋河酒。
​雙溝則在新四軍的幫助下苦苦支撐,成了新四軍的“抗日酒”。鮮為人知的是,當時華中和淮北地區的主要領導劉少奇、陳毅、鄧子恢、彭雪楓等人也經常秘密聚集雙溝酒廠,指揮作戰。每次新四軍打了勝仗,酒坊老闆賀子謀都會拿出最好的雙溝大麯慰問將士,並由此與陳毅將軍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

在那一段峰火連天的歲月裡,隱藏著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和情懷,即使是一杯晶瑩剔透的酒,也凝聚著歷史的深沉厚重,往往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滄桑感。民國時期的“白酒雙雄”,雖經歷史的變故、峰火的洗禮,但仍然延續著骨子裡的傳承,就像洋河在這個新時代再一次成為“新國酒”,讓消失的歷史印記得以重現。

酒坊老闆賀子謀都會拿出最好的雙溝大麯慰問將士,並由此與陳毅將軍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

在那一段峰火連天的歲月裡,隱藏著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和情懷,即使是一杯晶瑩剔透的酒,也凝聚著歷史的深沉厚重,往往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滄桑感。民國時期的“白酒雙雄”,雖經歷史的變故、峰火的洗禮,但仍然延續著骨子裡的傳承,就像洋河在這個新時代再一次成為“新國酒”,讓消失的歷史印記得以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