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桐柏山下新“愚公”——記桐柏縣農民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江中海

河南經濟報記者張治中 通訊員杜福建

一大早,江中海像往常一樣,

淩晨5點鐘準時起床,匆匆吃點早餐,便驅車趕往十公里外的筆架山造林基地。

站在山頂,迎著朝陽,凝望山下美如水墨畫的梯田式林帶,他不覺露出一絲欣慰的笑意。“雪災雖然給我造成了重大損失,但我不能就此失去信心,趁著天晴,得抓緊投入生產!”他喃喃自語到。

15年來,就這樣,不管有多忙,他總是擠出時間往山上跑,為綠化荒山、植樹興林奔波著、幸福著、快樂著。

面積達5000畝的荒山,在他的關照下越來越綠了,而且,這方綠色正神話般地“蝶變”為造福鄉鄰的財富。

江中海,一個具有“‘愚公移山’式精神”的普通農民,開創出了油茶在千里淮河源頭蓬勃發展的歷史,被中國林科院的專家們譽為“奇跡”。而那雜灌叢生的山崗,如今已長滿40萬棵油茶、20萬棵香椿、1萬多棵核桃,以及1萬多棵桃樹、梨樹、葡萄樹,它們在扮靚荒山的同時,正成為“筆架山觀光旅遊生態園”的一個組成部分,

成為當地農民的“創富園”。

“全力以赴,誓把窮山薄嶺變為‘聚寶盆’”

“瘋了!簡直是神經病!”2011年底,江中海貸款1200萬元,2012年初,當他把這筆鉅資全部投資於筆架山上時,不少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有人甚至認為他精神上出了問題。人們疑惑不解:一個在食用油行業發展方面很有潛力的農民企業家,

為何要“砸”進千萬元資金去搞林產業,要知道,這是個投資大、風險多、週期長、見效慢的行當,弄不好,千萬元鉅資打了水漂,悔之莫及啊!

“大丈夫仗鴻鵠之志,據英傑之才!”面對人們的目光,江中海並不願做過多解釋。他敏銳地意識到,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放鬆自我、回歸大自然、品味有機山野菜肴,必將成為一種時尚。

而植樹造林、發展林下經濟、打造生態觀光農業,可以實現山區從“綠起來”到“富起來”的轉變,不僅可以讓自己富裕,更重要的,它能夠帶動祖祖輩輩深居大山的貧困農民共同發家致富。

正是因為“胸中有丘壑”,所以江中海才能做到目光深邃,思維跨越荒山,看到未來的輝煌願景。

如何讓灌木叢生的貧瘠山巒變為“金山銀山”,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國家曾用茶油籽飛播造林。1992年,在食用油行業摸爬滾打了7年之久的江中海,終於註冊成立了江記油脂公司。1999年,江中海開始涉足茶油加工。

江中海告訴記者,油茶是中國特有的油料樹種,其果實可提煉重要的天然綠色有機保健食用油——茶油。茶油的食療雙重功能優於其它任何油脂,其中含有特定的生理活性物質茶多酚和山茶甙,能有效改善心腦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和空腹血糖、抑止甘油三脂的升高,對抑制癌細胞也有明顯的功效。他說,中國栽培油茶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茶油長期以來“藏在深閨人未識”,國人尤其是北方地區普遍對茶油缺乏足夠的認知,加之畝產低、回報週期長等原因,油茶的產業化更是步伐緩慢甚至出現倒退。“一定要把山茶樹種滿山崗!”江中海立下了這樣的誓言。

油茶樹是中國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適合在低緯度、低海拔、土層深厚、土壤酸性的淺山丘陵地區種植,對生長環境要求嚴格,適合在陽光充足、溫度適宜、空氣品質良好、土壤中富含多種礦物質的地方生長,它究竟是否適合在桐柏山區種植,種植效益如何?這是個未知數。不少人都為江中海捏下一把汗。“要麼種不成,要麼就種出品質上乘的油茶。”專家們根據桐柏山淮河源特有的地質和土壤條件,給出了這樣模棱兩可的結論。江中海是那種敢想敢幹的人:“不管怎樣,我一定要搏一搏!”

“油茶樹不僅可以綠化荒山,而且適合發展觀光農業,”江中海說,“更為奇特的是,油茶果從開花到果實成熟需13個月,花果並存,俗稱‘抱子懷胎’,在植物界極為罕見;全身皆寶,油可吃,渣可加工為洗滌產品,故視為國寶!”江中海對油茶的愛近乎癡迷。“真是個‘花癡’啊!”親友們對他開玩笑說。

苦心人,天不負。“成功了!從2002年至今,種植油茶已達到40萬棵。2016年,僅油茶籽就賣了40萬元呢!”說到這裡,憨厚的江中海樂呵呵笑了。

“豁出命來,也要讓筆架山變成‘花果山’!”

“我真的在拼命!”5月上旬,江中海帶著筆者驅車進山,邊走邊聊。“今年正月初一,別人在過年,我一個人在鑽林子,勘察線路。走著走著就摸迷了,不知不覺走進湖北省地界了。正月初八,我便開始修山路了。這兩個多月,修了5公里路基,花去40多萬元。”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歲月滄桑,卻擋不住創業的激情。6年來,從50歲到56歲,儘管江中海體力愈來愈減,修路的熱情卻一天天高漲。最近6年間,他堅持年年劈山修路。山坡陡峭,山上洪水猛,山路年年修,年年被水衝垮。“這是通往筆架山的觀光旅遊路,再苦再難,我也要堅持把它修好!”眼下,總長8公里的旅遊公路路基已具雛形。

在開山修路的同時,江中海堅持植樹不止。從2012年至2015年4年間,每年的植樹節前後,天氣總是乾旱,如果一周不下雨,新栽種的樹苗就會枯死。在山上種樹不同於平地,風大,土壤保墒性差,必須經常澆水。面對困難,江中海沒有絲毫退縮。他帶領上百個村民,堅持天旱就澆水。山上雜灌、野草瘋長,每隔十餘天,就得清雜除草。江中海是過敏性皮膚,一接觸雜灌、野草,皮膚特別容易發癢紅腫。對於一天到晚辛勤勞作的江中海來說,春夏時節,穿在身上的衣服,儼然成了一種累贅。於是,面對如火驕陽,江中海每天光著脊樑幹活。汗水和著泥土,常常把他變成了“泥人”。汗漬猶如腐蝕劑,讓他愈加黝黑的皮膚一年當中不斷蛻皮。有一次,一位縣領導去山上找他,在民工群裡幾乎認不出他了:“老江,你這是何苦呢?你可是個企業家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15年來,為了讓筆架山變綠、變美,儘快造福鄉鄰,江中海常常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每逢颳風下雨的夜晚,他的心裡就七上八下的,擔心風雨吹斷了樹苗,憂慮山洪沖毀了路基。隨著失眠狀況的加重,他不得不依賴安眠藥覓得休息時間。從最初的一片兩片,到後來的三片四片,服用的安眠藥數量在加大,他的睡眠品質卻愈加無法保證。2010年,他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症,住院10個月,腿變細了,人變瘦了。連續多年來,一犯病就腰痛、腿痛,但他強忍著,佝僂著腰也要堅持上山。2012年,為了跑專案,他常常爬樓梯,爬一層,歇一會兒。

“看,這山多美啊!”老江是個樂觀主義者,只要一上山,什麼艱難痛苦全拋在了腦後。站在山頂,手拿著《筆架山觀光旅遊生態園平面圖》,他的臉上寫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自信。在這個平面圖上,規劃有觀景道、觀景亭、停車場、烽火臺(舊址復原),有野生採摘園、生態採摘園、休閒度假中心,漫山遍野的紅杜鵑、油茶、香椿,林下種植的桐桔梗、射干等名貴中藥材,以及葡萄小徑、野外攀岩、野外垂釣、林下養殖等等,方圓5000畝啊,這樣的養生福地建成後,將是何等一幅美麗的畫卷!

“甘當‘愚公’,一定要實現鄉親們共同致富的願望”

“頭暈,腿痛,一陣一陣的。”每日放棄了午休、連軸轉的江中海,隨著年齡增長,自覺體力越來越差,但他每天堅持開車山上,奔波不已。

15年過去了,到目前為止,江中海的“筆架山觀光旅遊生態園”還停留在平面規劃圖的階段,事業只能算是剛剛起步,年且六旬的他常常對人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人老心不老,我愛我的事業,我將像愚公那樣,生命不息,拼命不止。”

為了自己美好的願望,江中海不但自己拼上了,而且還把自己的妻子、兒子、兒媳、女兒等家人全部綁上了“戰車”。最初,家人對他的癡狂曾一度不理解,老伴無奈,兒子掉淚,女兒傷心。而今,他們全部成了江中海的“戰山大軍”中的得力幹將。“只要他們理解我、支持我,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我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

值得老江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貧困農民不斷加入了他的“筆架山開發大部隊”。2013年,隨著筆架山觀光旅遊生態園建設的加快推進,“江記油茶專業合作社”宣告成立,江中海自任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引進國內優良品種,實施有機種植,收穫的油茶品質好、產值高、銷售好,吸引了周邊越來越多的農民入社,合作社員已達300餘戶。申鋪村的村民袁顯亮,加入合作社後,僅在筆架山務工一項,年收入2萬餘元。目前,像袁顯亮一樣,在此務工的農民60余人,每人每月收入兩三千元。

江中海對貧困農民特別有感情。“我從小吃了很多苦,知道貧困戶生活的艱難。所以,我會竭盡所能幫助貧困村民,讓他們儘快走上致富路,這是我平生最大的願望,也是我不遺餘力創建筆架山觀光旅遊生態園的原因。”2016年,他與260多個貧困戶簽訂了《精准扶貧幫扶協議書》,每年無償資助每個貧困戶100公斤尿素或250公斤碳酸氫銨化肥,並承諾優先收購貧困戶的農副產品,收購油料、花生每噸高於市場價400元,其他農作物高於市場價100元;優先安排協議戶到江記油脂公司就業,如果願意種植油茶樹者,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並負責回收產品。老江承諾,貧困戶子女有考入一本大學的,每位學子每年最低資助1000元助學金。老江還與月河鎮徐寨村7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了到戶增收協議書,僅此每年可以讓這些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老江說,粗略算來,自2002年5月至今,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形式,他已為周邊3000余戶農民帶來上千萬元的收入。

江中海說,帶領群眾共同富裕,光有“愚公”的“愚勁兒”不行,必須得有點闖勁兒。為此,他對科技創新情有獨鍾,獲得了“桐柏縣農民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稱號。為解決油茶種子水分含量高、易黴變的問題,他研製出了油茶籽剝殼機、烘乾機、脫衣機及精品低溫榨油機,先後獲得兩項專利技術,為此,江記油脂公司躋身全國科技創新型企業之列。他還取得了油茶有機認證和桐柏桔梗兩項農產品的有機認證,為桐柏山油茶及中藥材產品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曾經的荒山禿嶺,如今碧玉滿山;即使那些才露嫩芽的射干、香椿、葡萄,在江中海看來,無不充滿了無限生機與活力!“如果說桐柏油茶產業的壯大是一個奇跡,那麼,只要我‘孤注一擲’,必將會創造出更多的奇跡!”遙望筆架山的一道道山嶺,江中海自信而深情地說。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就是江中海,一個淳樸的莊稼漢,一個農民企業家,一個志在深山的技術拔尖型漢子!

對抑制癌細胞也有明顯的功效。他說,中國栽培油茶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茶油長期以來“藏在深閨人未識”,國人尤其是北方地區普遍對茶油缺乏足夠的認知,加之畝產低、回報週期長等原因,油茶的產業化更是步伐緩慢甚至出現倒退。“一定要把山茶樹種滿山崗!”江中海立下了這樣的誓言。

油茶樹是中國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適合在低緯度、低海拔、土層深厚、土壤酸性的淺山丘陵地區種植,對生長環境要求嚴格,適合在陽光充足、溫度適宜、空氣品質良好、土壤中富含多種礦物質的地方生長,它究竟是否適合在桐柏山區種植,種植效益如何?這是個未知數。不少人都為江中海捏下一把汗。“要麼種不成,要麼就種出品質上乘的油茶。”專家們根據桐柏山淮河源特有的地質和土壤條件,給出了這樣模棱兩可的結論。江中海是那種敢想敢幹的人:“不管怎樣,我一定要搏一搏!”

“油茶樹不僅可以綠化荒山,而且適合發展觀光農業,”江中海說,“更為奇特的是,油茶果從開花到果實成熟需13個月,花果並存,俗稱‘抱子懷胎’,在植物界極為罕見;全身皆寶,油可吃,渣可加工為洗滌產品,故視為國寶!”江中海對油茶的愛近乎癡迷。“真是個‘花癡’啊!”親友們對他開玩笑說。

苦心人,天不負。“成功了!從2002年至今,種植油茶已達到40萬棵。2016年,僅油茶籽就賣了40萬元呢!”說到這裡,憨厚的江中海樂呵呵笑了。

“豁出命來,也要讓筆架山變成‘花果山’!”

“我真的在拼命!”5月上旬,江中海帶著筆者驅車進山,邊走邊聊。“今年正月初一,別人在過年,我一個人在鑽林子,勘察線路。走著走著就摸迷了,不知不覺走進湖北省地界了。正月初八,我便開始修山路了。這兩個多月,修了5公里路基,花去40多萬元。”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歲月滄桑,卻擋不住創業的激情。6年來,從50歲到56歲,儘管江中海體力愈來愈減,修路的熱情卻一天天高漲。最近6年間,他堅持年年劈山修路。山坡陡峭,山上洪水猛,山路年年修,年年被水衝垮。“這是通往筆架山的觀光旅遊路,再苦再難,我也要堅持把它修好!”眼下,總長8公里的旅遊公路路基已具雛形。

在開山修路的同時,江中海堅持植樹不止。從2012年至2015年4年間,每年的植樹節前後,天氣總是乾旱,如果一周不下雨,新栽種的樹苗就會枯死。在山上種樹不同於平地,風大,土壤保墒性差,必須經常澆水。面對困難,江中海沒有絲毫退縮。他帶領上百個村民,堅持天旱就澆水。山上雜灌、野草瘋長,每隔十餘天,就得清雜除草。江中海是過敏性皮膚,一接觸雜灌、野草,皮膚特別容易發癢紅腫。對於一天到晚辛勤勞作的江中海來說,春夏時節,穿在身上的衣服,儼然成了一種累贅。於是,面對如火驕陽,江中海每天光著脊樑幹活。汗水和著泥土,常常把他變成了“泥人”。汗漬猶如腐蝕劑,讓他愈加黝黑的皮膚一年當中不斷蛻皮。有一次,一位縣領導去山上找他,在民工群裡幾乎認不出他了:“老江,你這是何苦呢?你可是個企業家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15年來,為了讓筆架山變綠、變美,儘快造福鄉鄰,江中海常常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每逢颳風下雨的夜晚,他的心裡就七上八下的,擔心風雨吹斷了樹苗,憂慮山洪沖毀了路基。隨著失眠狀況的加重,他不得不依賴安眠藥覓得休息時間。從最初的一片兩片,到後來的三片四片,服用的安眠藥數量在加大,他的睡眠品質卻愈加無法保證。2010年,他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症,住院10個月,腿變細了,人變瘦了。連續多年來,一犯病就腰痛、腿痛,但他強忍著,佝僂著腰也要堅持上山。2012年,為了跑專案,他常常爬樓梯,爬一層,歇一會兒。

“看,這山多美啊!”老江是個樂觀主義者,只要一上山,什麼艱難痛苦全拋在了腦後。站在山頂,手拿著《筆架山觀光旅遊生態園平面圖》,他的臉上寫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自信。在這個平面圖上,規劃有觀景道、觀景亭、停車場、烽火臺(舊址復原),有野生採摘園、生態採摘園、休閒度假中心,漫山遍野的紅杜鵑、油茶、香椿,林下種植的桐桔梗、射干等名貴中藥材,以及葡萄小徑、野外攀岩、野外垂釣、林下養殖等等,方圓5000畝啊,這樣的養生福地建成後,將是何等一幅美麗的畫卷!

“甘當‘愚公’,一定要實現鄉親們共同致富的願望”

“頭暈,腿痛,一陣一陣的。”每日放棄了午休、連軸轉的江中海,隨著年齡增長,自覺體力越來越差,但他每天堅持開車山上,奔波不已。

15年過去了,到目前為止,江中海的“筆架山觀光旅遊生態園”還停留在平面規劃圖的階段,事業只能算是剛剛起步,年且六旬的他常常對人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人老心不老,我愛我的事業,我將像愚公那樣,生命不息,拼命不止。”

為了自己美好的願望,江中海不但自己拼上了,而且還把自己的妻子、兒子、兒媳、女兒等家人全部綁上了“戰車”。最初,家人對他的癡狂曾一度不理解,老伴無奈,兒子掉淚,女兒傷心。而今,他們全部成了江中海的“戰山大軍”中的得力幹將。“只要他們理解我、支持我,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我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

值得老江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貧困農民不斷加入了他的“筆架山開發大部隊”。2013年,隨著筆架山觀光旅遊生態園建設的加快推進,“江記油茶專業合作社”宣告成立,江中海自任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引進國內優良品種,實施有機種植,收穫的油茶品質好、產值高、銷售好,吸引了周邊越來越多的農民入社,合作社員已達300餘戶。申鋪村的村民袁顯亮,加入合作社後,僅在筆架山務工一項,年收入2萬餘元。目前,像袁顯亮一樣,在此務工的農民60余人,每人每月收入兩三千元。

江中海對貧困農民特別有感情。“我從小吃了很多苦,知道貧困戶生活的艱難。所以,我會竭盡所能幫助貧困村民,讓他們儘快走上致富路,這是我平生最大的願望,也是我不遺餘力創建筆架山觀光旅遊生態園的原因。”2016年,他與260多個貧困戶簽訂了《精准扶貧幫扶協議書》,每年無償資助每個貧困戶100公斤尿素或250公斤碳酸氫銨化肥,並承諾優先收購貧困戶的農副產品,收購油料、花生每噸高於市場價400元,其他農作物高於市場價100元;優先安排協議戶到江記油脂公司就業,如果願意種植油茶樹者,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並負責回收產品。老江承諾,貧困戶子女有考入一本大學的,每位學子每年最低資助1000元助學金。老江還與月河鎮徐寨村7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了到戶增收協議書,僅此每年可以讓這些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老江說,粗略算來,自2002年5月至今,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形式,他已為周邊3000余戶農民帶來上千萬元的收入。

江中海說,帶領群眾共同富裕,光有“愚公”的“愚勁兒”不行,必須得有點闖勁兒。為此,他對科技創新情有獨鍾,獲得了“桐柏縣農民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稱號。為解決油茶種子水分含量高、易黴變的問題,他研製出了油茶籽剝殼機、烘乾機、脫衣機及精品低溫榨油機,先後獲得兩項專利技術,為此,江記油脂公司躋身全國科技創新型企業之列。他還取得了油茶有機認證和桐柏桔梗兩項農產品的有機認證,為桐柏山油茶及中藥材產品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曾經的荒山禿嶺,如今碧玉滿山;即使那些才露嫩芽的射干、香椿、葡萄,在江中海看來,無不充滿了無限生機與活力!“如果說桐柏油茶產業的壯大是一個奇跡,那麼,只要我‘孤注一擲’,必將會創造出更多的奇跡!”遙望筆架山的一道道山嶺,江中海自信而深情地說。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就是江中海,一個淳樸的莊稼漢,一個農民企業家,一個志在深山的技術拔尖型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