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盡可欺?酷派一口氣訴小米六件專利侵權,那兩者專利差距有多大

文/李俊慧 校對/陳莉

小米被酷派起訴專利侵權,那小米專利實力一定弱於酷派嗎?未必是。

日前,酷派發佈公告稱,因涉嫌專利侵權,酷派將小米訴至深圳中院請求法院判令小米停止侵權。酷派一口氣提起六件侵權訴訟案件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就酷派而言,在資本層面,酷派的股權或股東剛完成一輪變動,樂視或賈躍亭已經徹底抽身;而在經營層面,2017年的酷派手機受樂視資金風波牽連,也很“慘澹”。

進入2018年之後,酷派迅速拿起專利武器向小米率先開炮,

這到底是預示著酷派經營策略的轉變?還是小米專利實力弱不禁風,人盡可欺?

比專利規模:酷派發明授權量多於小米,但小米後勁不小

小米首次捲入專利訴訟年份是2014年。

2014年12月11日,因涉嫌侵犯愛立信所擁有的ARM、EDGE、3G等相關技術等8項專利,

小米在印度被愛立信訴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

如果站在這個時點來看,小米的專利實力確實有限,畢竟,當時小米公司成立才4年左右。

但是,站在2018年的這個節點來看,結果多少會有一些不同。

一方面,經歷了被愛立信印度起訴之後,小米加大了專利研發和收購的力度,另一方面,如今小米已經快年滿8歲了,早年提交的專利申請也都陸續進入公佈期。

來自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網站(中國專利公佈公告)的資訊顯示,

截止2018年1月31日,在國內,小米提交的專利公佈數為10188件,發明授權數為1158件,實用新型數為631件,外觀設計數為555件,而酷派提交的專利公佈數為6760件,發明授權數為1527件,實用新型數為468件,外觀設計數為109件。

簡單說,單純從數量上來看,雖然酷派成立時間更長,但是,小米依舊在發明公佈數、實用新型數、外觀設計數等指標方面多於酷派。

論成長速度:基數較低的小米要高於酷派,
但酷派更聚焦

雖然小米在一些數量指標上高於酷派,但並不等於小米的專利實力就必然強於酷派。

因在評估一家企業的專利實力時,有無是一個層次,多少是第二個層次,而優劣則是第三個層次。換句話說,有比沒有強,

多筆少的好,但更重要的是,專利的品質更重要。

而評價專利品質,一方面,從產業維度看,評估特定專利技術在產業鏈條中的地位,比如是否必不可少或不可取代,另一方面,從專利維度看,特定專利能否經得起包括無效宣告在內的各種“考驗”。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小米申請的很多專利並非是手機或通信技術專利,而是與小米智慧生態相關的專利,比如,智慧燈、AI音響、淨化器、淨水器等等。

相對而言,酷派更聚焦一些,主要通信技術和手機有關。

但從成長速度來看,小米當下的專利授權總量是2015年12月31日的6.9倍。而酷派的專利授權總量是2014年12月29日的3.3倍。

可以看到,小米的專利增速要明顯高於酷派。

針尖對麥芒:酷派專利激戰小米,到底誰能笑到最後?

對於當前酷派訴小米專利侵權的系列案件,有網友建議,小米可以收購酷派。

雖然,這可能是網友的玩笑之舉,但從理論上並非全無可能。

一方面,酷派此前在雙網雙待或多模領域積累了不少專利,另一方面,在當前智慧手機出貨量萎縮的趨勢下,也不排除酷派有退場的可能或打算。

畢竟,包括諾基亞、黑莓等在內的諸多昔日“明星手機品牌”也曾上演過類似一幕。

因此,對酷派來說,如果專利許可收益高於直接參與手機生產、銷售的收益,那不排除酷派會效仿諾基亞轉型專利許可業務,進而放棄手機製造業務。

而對小米來說,在籌備IPO期間,如果因為酷派的起訴引發接連不斷的專利訴訟熱潮,確實也不太值當,但凡花不太大代價能妥善解決雙方的爭議,小米應該也會接受。

由此可見,雖然酷派此番起訴看似來勢洶洶,但不排除雙方的和解速度也會很快。

當然,最終雙方會選擇以何種方式瞭解爭議,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包括小米會否反訴酷派專利侵權,也包括小米會否對酷派涉案專利提起無效宣告。

(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長期關注互聯網、智慧財產權及電子商務等相關政策、法律及監管問題。郵箱:lijunhui0602#163.com,微信號:lijunhui0602,微信公號:lijunhui0507)

相對而言,酷派更聚焦一些,主要通信技術和手機有關。

但從成長速度來看,小米當下的專利授權總量是2015年12月31日的6.9倍。而酷派的專利授權總量是2014年12月29日的3.3倍。

可以看到,小米的專利增速要明顯高於酷派。

針尖對麥芒:酷派專利激戰小米,到底誰能笑到最後?

對於當前酷派訴小米專利侵權的系列案件,有網友建議,小米可以收購酷派。

雖然,這可能是網友的玩笑之舉,但從理論上並非全無可能。

一方面,酷派此前在雙網雙待或多模領域積累了不少專利,另一方面,在當前智慧手機出貨量萎縮的趨勢下,也不排除酷派有退場的可能或打算。

畢竟,包括諾基亞、黑莓等在內的諸多昔日“明星手機品牌”也曾上演過類似一幕。

因此,對酷派來說,如果專利許可收益高於直接參與手機生產、銷售的收益,那不排除酷派會效仿諾基亞轉型專利許可業務,進而放棄手機製造業務。

而對小米來說,在籌備IPO期間,如果因為酷派的起訴引發接連不斷的專利訴訟熱潮,確實也不太值當,但凡花不太大代價能妥善解決雙方的爭議,小米應該也會接受。

由此可見,雖然酷派此番起訴看似來勢洶洶,但不排除雙方的和解速度也會很快。

當然,最終雙方會選擇以何種方式瞭解爭議,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包括小米會否反訴酷派專利侵權,也包括小米會否對酷派涉案專利提起無效宣告。

(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長期關注互聯網、智慧財產權及電子商務等相關政策、法律及監管問題。郵箱:lijunhui0602#163.com,微信號:lijunhui0602,微信公號:lijunhui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