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誰能再造一個ofo?

文|朱曉培

共用單車剛火起來的時候,滴滴就曾想過自己做。

經緯創投合夥人肖敏之前接受《財經》採訪時提到,當時程維有三個選擇:自己做、投ofo、投摩拜,滴滴內部傾向於自己做。此前,滴滴進入代駕、拼車等出行領域時,都是選擇自己做而非投資。但滴滴因為忙著和優步中國的並購,內部找不到很適合的團隊去做單車。

還有另一種說法。滴滴希望自己做,但是投資人不希望。投資人覺得,滴滴自己做,就是與整個投資界為敵。後來採訪朱嘯虎,

我向他求證這個問題,他當時回答說:

“滴滴不可能自己做。像騰訊當年一樣,2007年被很多人罵XX的騰訊,什麼東西都不放,後來馬化騰自己反應過來了,他應該做平臺,做生態。滴滴也是一樣,不可能什麼事情都自己做。現在你看騰訊,(開放帶來了)非常大的變化。”

一年過去,共用單車行業沒有像投資人當初設想的那樣,決出勝負;也沒有再走回打車大戰的老路,合併。

相反,

ofo堅持獨立發展,而朱嘯虎把持有ofo的股權大部分賣給了阿裡,小部分賣給了滴滴。在這樣的情況下,滴滴做了當年想做沒有做的事情,直接進入共用單車領域。

1月25日,滴滴共用單車平臺在成都上線,除了小藍和ofo,還推出自有單車品牌“青桔”。

與此同時,螞蟻繼續加碼哈羅單車。

看起來,一場新的戰爭正在拉開帷幕。

一個有價值的行業

經過了一年的燒錢大戰後,滴滴、螞蟻仍選擇繼續對共用單車加碼,

證明了這是一個有價值的行業。

傳統的O2O平臺,包括團購、外賣、打車等,都是從線上為線下引流。但共用單車不一樣,它的流量來自線下——哪裡有車,哪裡有用戶。在今天,整個互聯網的線上流量紅利幾乎枯竭的時候,共用單車打開了另一種低成本獲客的有效管道。

QuestMobile的2018年年度資料顯示,去年12月份時ofo月活躍使用者規模已達3581.90萬,摩拜是3134.77萬。ofo、摩拜現在每天共計會服務超6000萬人次。

對於中國互聯網的兩大巨頭阿裡和騰訊而言,單車巨大的流量,有著重要的戰略屬性:支付、物聯網、大資料。

共用單車是連接最多消費者,獲取最多智慧設備連接的出行場景之一。基於共用單車、用戶信用與移動支付相結合的特徵,這個量級的活躍使用者資料,完全可以構建一套成體系的征信系統。

而單車大戰的另一個重要參與者,滴滴,還有更迫切的訴求。

作為出行工具,共用單車切切實實的改變了人們近距離出行的方式。極光發佈的最新資料顯示,ofo在一線城市的用戶喜愛偏好已經超越滴滴出行、摩拜,成為第一出行入口。

單車對於網約車行業的影響,就像外賣對於速食麵行業的影響。QuestMobile最新發佈《2017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報告》顯示, 以ofo為代表的共用單車在月活躍使用者規模上實現了近17倍的同比增長,在國內多個城市已僅次於公交、地鐵,成為第三大公共交通工具。如今,ofo已經進入全球20個國家超過250座城市,日訂單達3200萬以上;摩拜也佈局全球12個國家。

眼下,摩拜已經開始嘗試將流量導給首汽約車,與滴答拼車合作,另有傳聞稱,美團打車也在計畫接入摩拜。這種情況下,滴滴顯然是焦慮的。

滴滴需要一個共用單車產品抵禦摩拜的進攻。據悉,滴滴此前的想法是將ofo納入自己的戰略體系,但ofo方面卻希望雙方是戰略合作關係。

為此,程維選擇給小藍單車一張復活卡。

1月9日,滴滴出行宣佈,正式與小藍單車達成單車業務託管合作。未來一段時間,用戶可以繼續通過滴滴App免押金使用小藍單車。

根據託管安排,小藍單車的品牌、押金和欠款等各項事務仍屬於小藍公司,滴滴將提供小藍單車App用戶押金、特權卡及充值餘額可轉換為等值滴滴單車券和出行券的備選方案。這個託管,顯然不是正式的並購,但也算是小藍單車對用戶的交代。

不論是小藍單車、還是推出自己的單車青桔,都是滴滴在給ofo施加壓力。但隨著滴滴派入的管理層集體離開,朱嘯虎的退出,滴滴在ofo面臨的局面依舊很難扭轉。

外界很難再造一個ofo

這已經不是2017年。

無論是資本的瘋狂程度、用戶的熱情還是城市政策的限制,都沒有了“再造一個ofo”的天時地利人和。

政策是最大的門檻。

1月19日,滴滴剛發佈小藍單車在深圳復活的公告後,深圳市交通運輸委緊接著發表聲明稱:在小藍單車押金、運維不到位等問題相應處理結果明確前,不得以小藍單車的名義在深圳運營和投放。

1月22日,廣州市交委也宣佈,未解決小藍單車遺留問題前,滴滴以託管形式在廣州開展單車運營屬於違規行為。滴滴回應稱,將積極按照政府要求開展業務。

共用單車的流量來自線下,而投放車輛的規模是流量的基礎。這也是2017年ofo和摩拜加速開城投車的原因。

過去一年,規模化擴是共用單車競爭的主節奏。中國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的資料顯示,截止2017年12月,中國城市共用單車投放總量達2300萬。其中,ofo車輛數達1000萬輛、摩拜為800萬輛,其他所有平臺共計500萬輛。

隨著城市裡共用單車的數量迅速達到了供需的飽和值,車輛堆積開始成為行業最大的問題。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南京、成都等一二線主流地方政府相繼發佈共用單車政策,限制平臺繼續投放新車。

城市對共用單車的數量管控,使得各平臺的車輛規模固化。小藍單車和哈羅單車在為“准入牌照”努力的同時,早期快速圈佔城市的ofo、摩拜的規模優勢開始凸顯。

但即使拿到了“准入牌照”,後入者要在規模上趕上ofo、摩拜,還需要巨大資本和人力投入。

有資料顯示,如果要達到ofo、摩拜現有市場規模,鋪1000萬輛車,至少需要投入30億元,這對於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不是一筆小錢。

今天的資本市場,在經過了一年的燒錢大戰後,對於共用單車這個行業日趨謹慎。華興資本的交流會上,我問華興證券(香港)總裁林家昌,如果現在有人要重新打造一個共用單車的平臺,資本方還會大力支持嗎?他搖了搖頭,說,很難。

對於後來者而言,用戶的獲取也是一個問題。

ofo和摩拜早已經佔領了用戶的心智,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ofo和摩拜開始收費,後入者免費騎行還送紅包,否則很難快速獲取新的用戶。

極光大資料發佈的《2017年移動互聯網行業盤點App榜單》顯示,ofo 2017年12月市場滲透率提升至5.3%,摩拜單車市場滲透率提升至5.12%,而哈羅單車以0.7%的滲透率位居行業第三。

總體來說,ofo、摩拜在市場滲透率、增速等核心指標上已呈現雙寡頭格局,其中ofo穩居2017年共用單車行業的第一。哈羅單車代表的第二梯隊已難撼動頭部兩強地位。

不過在滴滴復活小藍單車、永安行牽手哈羅獲得投資之後,整個行業的走向仍有些許不確定性。

只有ofo能再造ofo

在一些投資人看來,共用單車的戰爭原本就是不該有的戰爭。

貝塔斯曼的龍宇曾經表示,共用單車是個單邊市場,ofo和摩拜短期內在增量市場和平共存本毫無問題,他們原本不必發動激烈的燒錢補貼戰,可以很好的去修煉內功。

已經退出了ofo專案的朱嘯虎,在2017年初也曾說過,“這個市場太大了,會有幾家一起運行的空間。” 他們當時做過預算,中國一天大概有3億多次騎自行車,現在一天1000萬次,已經夠看的了。“從長遠來看押金肯定要全免掉,最終還是回歸商業本質。第一,量很重要。第二,你車好不好騎很重要,如果大家量都很大的情況下,就看選擇誰的車,樣子看誰漂亮。長遠來看,是看誰好騎。”

也許是因為互聯網企業都想把對方打到,也是因為資本貪婪的慣性推動,曾經作為ofo投資人的朱嘯虎,反而著急的喊出了分勝負和合併的口號。而兩家年輕的企業,又走了一遍瘋狂鋪量、狙擊對手的老路。

事實證明,在共用單車這個行業,合併的“老路”走不通。美團的高級副總裁王慧文也感慨:互聯網下半場確實不一樣了,單車的格局變化用上半場思維預測不到。

傳統的打法已經不適用於今天的互聯網了,而新的打法仍需要各個玩家慢慢摸索。

劉二海曾分析稱,共用單車想要盈利一定是兩種商業模式相結合。第一種就是收費,第二種是間接的商業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

在間接的商業模式上,ofo已經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與中信銀行合作的聯名信用卡、與電影《神偷奶爸》小黃人的合作等。如果共用單車能夠找到直接付費外的間接商業模式,也是能夠成為擺脫資本依賴的另一種巨頭。

另一方面,這家規模快速擴張的公司,也一直在彌補自己的短板。在過去一年,ofo與華為、電信等公司合作了NB—IoT窄帶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晶片,開發電子圍欄技術,在大資料等方面做了不少嘗試。

外界不能再造一個ofo,滴滴不能,阿裡也不能,能夠再造ofo的只有ofo自己。

正如戴威曾說過的那樣,“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你現在走過的捷徑,未來總會繞回來的。”

眼下,他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繞回曾經因資本而跨越過的捷徑:修煉內功、提升團隊的效率,尋找商業模式、提升業務的造血能力。

成為第三大公共交通工具。如今,ofo已經進入全球20個國家超過250座城市,日訂單達3200萬以上;摩拜也佈局全球12個國家。

眼下,摩拜已經開始嘗試將流量導給首汽約車,與滴答拼車合作,另有傳聞稱,美團打車也在計畫接入摩拜。這種情況下,滴滴顯然是焦慮的。

滴滴需要一個共用單車產品抵禦摩拜的進攻。據悉,滴滴此前的想法是將ofo納入自己的戰略體系,但ofo方面卻希望雙方是戰略合作關係。

為此,程維選擇給小藍單車一張復活卡。

1月9日,滴滴出行宣佈,正式與小藍單車達成單車業務託管合作。未來一段時間,用戶可以繼續通過滴滴App免押金使用小藍單車。

根據託管安排,小藍單車的品牌、押金和欠款等各項事務仍屬於小藍公司,滴滴將提供小藍單車App用戶押金、特權卡及充值餘額可轉換為等值滴滴單車券和出行券的備選方案。這個託管,顯然不是正式的並購,但也算是小藍單車對用戶的交代。

不論是小藍單車、還是推出自己的單車青桔,都是滴滴在給ofo施加壓力。但隨著滴滴派入的管理層集體離開,朱嘯虎的退出,滴滴在ofo面臨的局面依舊很難扭轉。

外界很難再造一個ofo

這已經不是2017年。

無論是資本的瘋狂程度、用戶的熱情還是城市政策的限制,都沒有了“再造一個ofo”的天時地利人和。

政策是最大的門檻。

1月19日,滴滴剛發佈小藍單車在深圳復活的公告後,深圳市交通運輸委緊接著發表聲明稱:在小藍單車押金、運維不到位等問題相應處理結果明確前,不得以小藍單車的名義在深圳運營和投放。

1月22日,廣州市交委也宣佈,未解決小藍單車遺留問題前,滴滴以託管形式在廣州開展單車運營屬於違規行為。滴滴回應稱,將積極按照政府要求開展業務。

共用單車的流量來自線下,而投放車輛的規模是流量的基礎。這也是2017年ofo和摩拜加速開城投車的原因。

過去一年,規模化擴是共用單車競爭的主節奏。中國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的資料顯示,截止2017年12月,中國城市共用單車投放總量達2300萬。其中,ofo車輛數達1000萬輛、摩拜為800萬輛,其他所有平臺共計500萬輛。

隨著城市裡共用單車的數量迅速達到了供需的飽和值,車輛堆積開始成為行業最大的問題。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南京、成都等一二線主流地方政府相繼發佈共用單車政策,限制平臺繼續投放新車。

城市對共用單車的數量管控,使得各平臺的車輛規模固化。小藍單車和哈羅單車在為“准入牌照”努力的同時,早期快速圈佔城市的ofo、摩拜的規模優勢開始凸顯。

但即使拿到了“准入牌照”,後入者要在規模上趕上ofo、摩拜,還需要巨大資本和人力投入。

有資料顯示,如果要達到ofo、摩拜現有市場規模,鋪1000萬輛車,至少需要投入30億元,這對於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不是一筆小錢。

今天的資本市場,在經過了一年的燒錢大戰後,對於共用單車這個行業日趨謹慎。華興資本的交流會上,我問華興證券(香港)總裁林家昌,如果現在有人要重新打造一個共用單車的平臺,資本方還會大力支持嗎?他搖了搖頭,說,很難。

對於後來者而言,用戶的獲取也是一個問題。

ofo和摩拜早已經佔領了用戶的心智,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ofo和摩拜開始收費,後入者免費騎行還送紅包,否則很難快速獲取新的用戶。

極光大資料發佈的《2017年移動互聯網行業盤點App榜單》顯示,ofo 2017年12月市場滲透率提升至5.3%,摩拜單車市場滲透率提升至5.12%,而哈羅單車以0.7%的滲透率位居行業第三。

總體來說,ofo、摩拜在市場滲透率、增速等核心指標上已呈現雙寡頭格局,其中ofo穩居2017年共用單車行業的第一。哈羅單車代表的第二梯隊已難撼動頭部兩強地位。

不過在滴滴復活小藍單車、永安行牽手哈羅獲得投資之後,整個行業的走向仍有些許不確定性。

只有ofo能再造ofo

在一些投資人看來,共用單車的戰爭原本就是不該有的戰爭。

貝塔斯曼的龍宇曾經表示,共用單車是個單邊市場,ofo和摩拜短期內在增量市場和平共存本毫無問題,他們原本不必發動激烈的燒錢補貼戰,可以很好的去修煉內功。

已經退出了ofo專案的朱嘯虎,在2017年初也曾說過,“這個市場太大了,會有幾家一起運行的空間。” 他們當時做過預算,中國一天大概有3億多次騎自行車,現在一天1000萬次,已經夠看的了。“從長遠來看押金肯定要全免掉,最終還是回歸商業本質。第一,量很重要。第二,你車好不好騎很重要,如果大家量都很大的情況下,就看選擇誰的車,樣子看誰漂亮。長遠來看,是看誰好騎。”

也許是因為互聯網企業都想把對方打到,也是因為資本貪婪的慣性推動,曾經作為ofo投資人的朱嘯虎,反而著急的喊出了分勝負和合併的口號。而兩家年輕的企業,又走了一遍瘋狂鋪量、狙擊對手的老路。

事實證明,在共用單車這個行業,合併的“老路”走不通。美團的高級副總裁王慧文也感慨:互聯網下半場確實不一樣了,單車的格局變化用上半場思維預測不到。

傳統的打法已經不適用於今天的互聯網了,而新的打法仍需要各個玩家慢慢摸索。

劉二海曾分析稱,共用單車想要盈利一定是兩種商業模式相結合。第一種就是收費,第二種是間接的商業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

在間接的商業模式上,ofo已經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與中信銀行合作的聯名信用卡、與電影《神偷奶爸》小黃人的合作等。如果共用單車能夠找到直接付費外的間接商業模式,也是能夠成為擺脫資本依賴的另一種巨頭。

另一方面,這家規模快速擴張的公司,也一直在彌補自己的短板。在過去一年,ofo與華為、電信等公司合作了NB—IoT窄帶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晶片,開發電子圍欄技術,在大資料等方面做了不少嘗試。

外界不能再造一個ofo,滴滴不能,阿裡也不能,能夠再造ofo的只有ofo自己。

正如戴威曾說過的那樣,“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你現在走過的捷徑,未來總會繞回來的。”

眼下,他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繞回曾經因資本而跨越過的捷徑:修煉內功、提升團隊的效率,尋找商業模式、提升業務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