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叔本華如何看待中年危機?

基蘭·薩蒂亞 著 吳萬偉 譯

作者簡介:基蘭·薩蒂亞(Kieran Setiya),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

最新著作《中年危機的哲學指南》(2017),目前住在麻塞諸塞州布魯克林區。

轉自:吳萬偉老師博客

http://blog.163.com/wuwanwei@yeah/blog/static/11899908320180283367270

如涉版權請聯繫編輯微信@iwish89

哲學園鳴謝

雖然哲學家對美好生活的反思已經2500多年了,但對於中年,他們卻沒有多少話可說。在我看來,將近40歲是個典型的危機階段。已經跨過了學術職業生涯的一個又一個跨欄,我知道自己能混上哲學終身教授的教職的確算得上幸運兒。

但是,如果從每天忙碌的生活和急惶惶要做的事後退一步,就會不知不覺地陷入納悶之中,我這是在做什麼?我感受到了循環往復和徒勞無功,課題完成了一個,接下來會有更多課題等著你去做。寫完這篇文章,上完這門課,接著一切會從頭再來。這並不是說,這些事沒有價值。即使在心情最低落的時候,我也沒有覺得我做的事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即便每個活動本身合情合理,
但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迴圈不停就未必合理了。

擁有這種想法的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或許你也會感受到追求世俗目標的某種空虛。這是中年危機的一種形式,既熟悉又在哲學上令人困惑。此處的悖論在於成功看起來就像失敗。像任何悖論一樣,中年危機也要求人們從哲學上看待。如果人們覺得並非任何東西都沒有價值,那麼中年危機的空虛感到底是什麼?我的人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為了尋找答案,我求助於19世紀悲觀主義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叔本華以宣揚欲望的徒勞性而廣為人知。得到你渴望的東西並不能令你感到幸福,這種觀點他一點兒都不覺得吃驚。另一方面,欲望得不到滿足同樣令人痛苦。在叔本華看來,欲望得到滿足你倒楣,得不到滿足同樣倒楣。如果欲望得到了滿足,你的追求就宣告終結。正如他在《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1818年)所說,

你會失去目標,內心充滿“令人恐懼的空虛和無聊”。生活需要方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實現的欲望、課題、和目標。但是,這種追求也是致命性的。因為渴望擁有你現在並沒有的東西是痛苦和折磨。通過找到需要做的事來延緩空虛感的到來,你已經註定陷入痛苦之中。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事實上,痛苦和無聊是人生的終極組成部分。

叔本華對人類生活畫面的描繪似乎有些過於淒慘。人到中年通常伴隨著所珍惜的目標專案的成功或失敗:拼搏多年後你終於擁有了心儀的工作,擁有渴望已久的夥伴,已經成家立業---或者你什麼都沒有。不管怎樣,你是在尋找新的方向。但是,實現目標或者放棄目標的答案讓人感覺是顯而易見的:你不過是簡單地制定新的目標。而追求你渴望的東西也不是純粹的痛苦不堪。重新確立新的野心可能也很有趣。

雖然如此,我認為叔本華對我們與人生目標關係的淒慘看法有些道理,它畢竟揭示了人到中年的黑暗面。畢竟,著手啟動新的課題只不過把問題掩蓋起來了而已。當你瞄準未來目標時,滿足感被推遲了:成功即將到來。但是,在你取得成功的那一刻,成就已經成為過去。與此同時,你在課題專案的參與過程會顛覆自身。在追求目標時,你要麼成功,要麼失敗,但確定無疑的是它作為你生活指南的威力已經喪失。當然,你可以制定其他計畫。問題不是你可能沒有課題專案要做(即叔本華所說的無聊和漫無目的狀態),而是你從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課題專案的方式是盡全力去完成項目,然後再將其從你的生活中趕走。在你追求一個目標時,你可能犧牲掉了與人生其他美好東西的互動,結果就好像交了朋友只是為了說再見而已。

因此,終年危機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奮力拼搏和成就傑出的能人,他們熱衷於做事,常常會為日常生活的空虛而苦惱不安。當你熱衷於做課題時,不停地完成老課題,再接新課題,那種滿足感就總是在未來或者在過去。它要麼是抵押給未來要麼是成為歷史的檔案記錄,但從來沒有被當下擁有。在追求目標時,你瞄準的是結果,而這個結果妨礙了那種追求的可能性,熄滅了你人生意義的火花。

問題是怎麼做。在叔本華看來,沒有解決辦法:本文所說的中年危機不過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但叔本華的觀點是錯誤的。要看清他的錯誤,我們需要把我們珍視的活動分為兩種:一種是旨在完成的活動,一種不是。

如果修改語言學的術語,我們可能說,希臘語中有個詞(telic)表示目的。與終極目的(telos)活動不同,目的(telic)活動指的是有終點和徹底完成的活動,如你上課、結婚、生孩子、升職加薪。但是,並非所有活動都如此。其他活動是未完成的(atelic):對這種活動的追求沒有終點,也不存在實現後再也沒有更多事可做的最終狀態。想想聽音樂、養孩子、或者與朋友聊天等。這些事你能停下不做,但你永遠不可能徹底完成。它們的暫時性不是擁有終極目標工程的暫時性,而是沒有邊界的過程。

如果叔本華辨認出的危機是在課題專案上投入過多,那麼解決辦法是在此過程中投入更加充分,依靠那些沒有終點的活動賦予你的生命以意義:因為這些活動不可能被完成,你的參與不會被耗盡。這種活動不會顛覆自身,也不會令你產生叔本華所嘲笑的那種沮喪和挫敗感,那是在欲望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情緒。因為與自己的目標相距太遠,目標的實現總是在未來或者在過去。

我們不應該放棄有價值的目標追求。這些成就很重要。但是,我們也應該思考過程本身的價值。年輕人和老人通常比中年人更容易對人生感到滿意,這絕非偶然。年輕人還沒有開始確定人生的課題專案,上年紀的人則已經將這些成就拋在身後。這就使他們能更加自然地生活在當下:找到未完成的活動的價值,這些活動不會因為參與得多就筋疲力盡,也不會將滿足感推遲到未來,而是在此時此地享受快樂。人到中年要抗拒課題項目的獨裁,在未完成活動和有終點活動之間保持平衡的確困難重重。但是,如果希望克服中年危機,希望擺脫空虛和自暴自棄的陰霾,我們就必須做到這一點。

譯自:How Schopenhauer’s thought can illuminate a midlife crisis by Kieran Setiya

https://aeon.co/ideas/how-schopenhauers-thought-can-illuminate-a-midlife-crisis

歐洲哲學巨匠為孩子們

精心打造的哲學啟蒙繪本

重新確立新的野心可能也很有趣。

雖然如此,我認為叔本華對我們與人生目標關係的淒慘看法有些道理,它畢竟揭示了人到中年的黑暗面。畢竟,著手啟動新的課題只不過把問題掩蓋起來了而已。當你瞄準未來目標時,滿足感被推遲了:成功即將到來。但是,在你取得成功的那一刻,成就已經成為過去。與此同時,你在課題專案的參與過程會顛覆自身。在追求目標時,你要麼成功,要麼失敗,但確定無疑的是它作為你生活指南的威力已經喪失。當然,你可以制定其他計畫。問題不是你可能沒有課題專案要做(即叔本華所說的無聊和漫無目的狀態),而是你從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課題專案的方式是盡全力去完成項目,然後再將其從你的生活中趕走。在你追求一個目標時,你可能犧牲掉了與人生其他美好東西的互動,結果就好像交了朋友只是為了說再見而已。

因此,終年危機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奮力拼搏和成就傑出的能人,他們熱衷於做事,常常會為日常生活的空虛而苦惱不安。當你熱衷於做課題時,不停地完成老課題,再接新課題,那種滿足感就總是在未來或者在過去。它要麼是抵押給未來要麼是成為歷史的檔案記錄,但從來沒有被當下擁有。在追求目標時,你瞄準的是結果,而這個結果妨礙了那種追求的可能性,熄滅了你人生意義的火花。

問題是怎麼做。在叔本華看來,沒有解決辦法:本文所說的中年危機不過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但叔本華的觀點是錯誤的。要看清他的錯誤,我們需要把我們珍視的活動分為兩種:一種是旨在完成的活動,一種不是。

如果修改語言學的術語,我們可能說,希臘語中有個詞(telic)表示目的。與終極目的(telos)活動不同,目的(telic)活動指的是有終點和徹底完成的活動,如你上課、結婚、生孩子、升職加薪。但是,並非所有活動都如此。其他活動是未完成的(atelic):對這種活動的追求沒有終點,也不存在實現後再也沒有更多事可做的最終狀態。想想聽音樂、養孩子、或者與朋友聊天等。這些事你能停下不做,但你永遠不可能徹底完成。它們的暫時性不是擁有終極目標工程的暫時性,而是沒有邊界的過程。

如果叔本華辨認出的危機是在課題專案上投入過多,那麼解決辦法是在此過程中投入更加充分,依靠那些沒有終點的活動賦予你的生命以意義:因為這些活動不可能被完成,你的參與不會被耗盡。這種活動不會顛覆自身,也不會令你產生叔本華所嘲笑的那種沮喪和挫敗感,那是在欲望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情緒。因為與自己的目標相距太遠,目標的實現總是在未來或者在過去。

我們不應該放棄有價值的目標追求。這些成就很重要。但是,我們也應該思考過程本身的價值。年輕人和老人通常比中年人更容易對人生感到滿意,這絕非偶然。年輕人還沒有開始確定人生的課題專案,上年紀的人則已經將這些成就拋在身後。這就使他們能更加自然地生活在當下:找到未完成的活動的價值,這些活動不會因為參與得多就筋疲力盡,也不會將滿足感推遲到未來,而是在此時此地享受快樂。人到中年要抗拒課題項目的獨裁,在未完成活動和有終點活動之間保持平衡的確困難重重。但是,如果希望克服中年危機,希望擺脫空虛和自暴自棄的陰霾,我們就必須做到這一點。

譯自:How Schopenhauer’s thought can illuminate a midlife crisis by Kieran Setiya

https://aeon.co/ideas/how-schopenhauers-thought-can-illuminate-a-midlife-crisis

歐洲哲學巨匠為孩子們

精心打造的哲學啟蒙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