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打仗,單兵格鬥能力對於整體軍隊來說是有些作用的

看到一些說法,古代軍隊強調協同作戰,對格鬥能力要求不高。我有不同的看法。

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在他的《績效新書<卷六·比較武藝賞罰篇>》有雲:“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實學習實敵本事,

直可對搏打者,不可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軍隊的武藝和江湖俠客的武藝不太一樣,實效性永遠是第一位的。戚繼光在《績效新書》裡也多次提到,明代武藝很多失去了真傳,無益于殺敵立功。從他的戰績來看,如果他的士兵不擅長格鬥搏擊,他的鴛鴦陣、小三才陣也就失去了戰鬥力。而且戚繼光曾經有一言,學武之人只需使出一二成本事,就足以殺敵。

戚繼光

所以我認為單兵格鬥能力是古代軍隊的靈魂,是產生英雄氣概的基礎。歷史上的猛將,無一不具有勇冠三軍、魯戈揮日的超群本領:薛仁貴,李嗣業,狄青,楊再興,等等。如果一個士兵入伍時就具有高超的武藝,那他離升遷也就不遠了,沒准還能被皇帝拍著後背說:高麗算個錘子,

得一個猛將才是最撩的事!而且強將手下才能出精兵,李成梁若不是個牛人,也不可能建立二百年未有之軍功了。當然也有儒將立大功的實例,但單兵作戰能力是全軍戰鬥力的基礎,把斯柯拉裡、裡皮、卡佩羅這樣的指揮大師請過來,他們也不可能把國足鍛造成一流勁旅,單兵素質的高低決定了他們的執教成績。

紀效新書

不過我並沒有否認整體軍隊的作用。尤其是軍陣的出現,是人類戰爭史中,智慧第一次戰勝了蠻力。戰爭並不同于流氓打群架,就單兵作戰來說中世紀歐洲重裝遊俠絕對是勇冠三軍的,但怎麼在實戰中被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找不著北。在精心佈置得軍陣面前匹夫之勇是無用武之地的,

就給你挖了個坑等你往裡跳。將領和英雄在戰場上最重要的也是起組織陣形的作用,那些你所見的衝鋒陷陣的將領並不是真的要去殺敵立功,而是為了在第一線可以更好的獲得現場戰況情報,組織進攻防禦。建議你在讀兵法的時候要聯想一下戰場的實地情況。

楊再興

給你舉個例子吧,比如希臘方陣,戰場正面往往綿延幾公里,這樣的強大進攻衝量歷來銳不可當,所向披靡。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沒受過什麼訓練,只要能抗矛前進就行了,當然一旦陣形被打破,後果也不堪設想,紀律和組織比格鬥技巧更重要。面對它的蠻敵除非練就了刀槍不入的神功,不然幾乎無從下手。因此“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已經稱為軍隊裡的“腰馬合一”了。。有什麼條件,打什麼仗,冷兵器為主的軍隊,自然對個人戰鬥力有比較高的需求,因而牽引升遷政策 軍隊文化 訓練方法等等有所變化。如同今日對“適應資訊化人才”的需求是異曲同工的。

古代軍陣

但以今日的辯證看法,尚武也有弊端,也應引入形如“党指揮槍”的軍魂予以駕馭,從“風林火山”的要求可看出,提高個人戰鬥是方法,而不是目的,目的還是軍隊整體的長遠的戰鬥能力。

齊之以武”已經稱為軍隊裡的“腰馬合一”了。。有什麼條件,打什麼仗,冷兵器為主的軍隊,自然對個人戰鬥力有比較高的需求,因而牽引升遷政策 軍隊文化 訓練方法等等有所變化。如同今日對“適應資訊化人才”的需求是異曲同工的。

古代軍陣

但以今日的辯證看法,尚武也有弊端,也應引入形如“党指揮槍”的軍魂予以駕馭,從“風林火山”的要求可看出,提高個人戰鬥是方法,而不是目的,目的還是軍隊整體的長遠的戰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