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遷都失敗,作為皇帝的趙匡胤為何會說出百年滅亡的預言

西元960年,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結束了中國兩百多年混亂的局面,建立宋朝並定都河南開封。

不過實際上,在趙匡胤的心裡,開封並不是一個最佳的國都,因為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因此趙匡胤一直很想遷都。

遷都到哪裡才是最合適的地方呢?趙匡胤曾經擬定過一個遷都方案,先遷都洛陽,之後再遷都長安。

不過趙匡胤的這個計畫卻遭到了朝廷大臣們的極力反對,群臣們之所以反對也是有有他們的理由的。

開封雖然有缺點,但其本身是南北河流交匯的地帶經濟非常發達,它本身的經濟優勢甚至超過了開封的地域的缺陷,而官員們多認為開封有漕運適合建都。

西元976年趙匡胤西幸洛陽,並開始有意遷都洛陽,在一次朝會時,開明的趙匡胤就向大臣們詢問起遷都的建議。

其中李符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認為洛陽剛經歷過安史之亂不久,短時間內遷都如此多的人口會使洛陽經濟負擔不起,而百萬軍隊遷都洛陽更是無法養育。

其次就是大臣們多數認為開封府漕運發達,也就是說利用開封的漕運可以解決很多糧食問題,因此將開封作為都城是非常合適的。

趙匡胤眼見大臣們都不同意,遂打算向弟弟趙光義尋求支持,趙光義則認為定都在於政治,而與地理險要無關。也就是說,遷都設想最終以失敗告終。

接著,趙匡胤便說道百年之後宋朝必定會消耗天下之力的預言。實際上正是與他遷都設想有關聯。

從之後開封的發展來看的確與趙匡胤預言的一致,軍隊負擔過於沉重,而開封無險可守,百年之後果然被金軍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