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哈爾濱這台春晚 只有父母 沒有子女……

春聯、福字、大紅燈籠。除夕當天,在哈爾濱市一家賓館的宴會大廳裡,

哈爾濱首屆特殊(失獨)春晚拉開了序幕。

“來,大家一起喊‘茄子’。”演出前,129戶特殊家庭系上了鮮紅的圍巾,站在樓前的臺階上,拍下了一張集體照。

這場特殊的春晚,是由黑龍江省總工會指導、哈爾濱市行大公益服務發展中心主辦的,主題為“我們一起過大年、失獨家庭不孤獨”。其中12位堅強樂觀的失獨老人剛剛參加完全國首個“失獨家庭口述實錄”的錄製,他們勇敢地面對鏡頭,

敞開心扉,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老人們說,雖然自己失去了唯一的孩子,但沒有失去整個人生,他們不只有孤獨,也有自己的光彩……

失獨老人 勇敢講述自己的故事

晚會的第一個節目是舞蹈《張燈結綵》,演出人員平均年齡超過60歲,雖然都是第一次登臺表演,但精彩的演出贏得了陣陣掌聲。

參加表演的趙大爺年近八旬,但身體硬朗,精氣神兒十足。他感慨道: “我們這些‘同命人’原本很怕過年,

今年好了,大家在愛心人士的組織下一起過年、抱團取暖,希望以後年年都能這樣。”

2月初,在哈爾濱行大失獨者之家,失獨老人趙大爺正襟危坐,在聚光燈下悠悠地講述著自己和愛子小明的往事,沒有悲傷,沒有哀歎,老人的聲音就像流水一樣輕柔。

據瞭解,趙大爺參與錄製的“冰城失獨家庭口述實錄”,是黑龍江省總工會“工助龍江” — —“失獨職工不孤獨”公益項目中的子專案,是專門面向我省失獨家庭開展的專題性訪談活動,希望能通過訪談口述的方式記錄失獨職工的故事,讓更多人瞭解他們、走近他們。

失獨者常女士最初有點懼怕講真話,她回憶道,自己以前拒絕參加任何活動,避免與人接觸,

總擔心別人無意中的一句話會揭開她的傷疤, “我們是時代的一個印記,誰也改變不了,雖然孩子沒了,可生活還得繼續,我想為有同樣遭遇的姐妹們做個榜樣,這也是我勇敢地站到鏡頭前的原因”。

專案負責人、哈爾濱市行大公益服務發展中心主任鄒芳告訴記者,這些受訪的失獨老人,大多數是“工助龍江”公益專案的受益者,他們通過“讀你”老年公益課堂相識並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們在一起相互慰藉,加上社會各界的關愛,漸漸走出了失獨的陰霾。

“我們有一整套專業的口述檔案徵集流程,錄製拍攝環節也不例外,在專門的攝影間裡,佈景、燈光都做了特別的處理。”鄒芳說, “口述實錄”就是要通過筆錄、錄音以及影像收集的形式,記錄和留存下失獨群體的心路歷程,心理調適後的感悟,以及他們走向新生活的方法,為更多的失獨者提供借鑒。要做實錄,採訪前要花大量時間準備,為這次口述訪談活動服務的都是東北林業大學的志願者,錄製前服務中心對他們進行了專業的培訓,比如如何與失獨老人面對面交流、傾聽、提問,如果遇到一些當事人不願意提及的經歷該如何處理等,同時確保口述內容真實準確。

他們的生活不只有寂寞和悲傷

除夕當天,當燈光和音樂響起,這些來自特殊家庭的表演者暫時忘記了傷痛,一起歡快地歌唱、舞蹈,他們燦爛的笑容給冬日的冰城帶來了一些喜慶和溫暖。

對於記錄人員來說,每次聆聽老人們的講述都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根據實錄要求,每位受訪老人要講述自己的基本資訊,如年齡、名字、籍貫、愛好等,還要講述自己的工作、生活經歷,與孩子生活的故事以及未來規劃等。有的老人能根據提問滔滔不絕地展開敘述;有的年齡較大,面對鏡頭時容易緊張,講話沒有條理,全靠提問者引導;還有人講著講著,不可避免地觸及心底的痛處,難過得放聲大哭,不得不中斷錄影……

“其實,老人們很想傾訴,甚至想在短短的幾十分鐘裡,講出所有自己和孩子的故事……”據現場錄製負責人閆美英講,參加口述訪談的12個失獨老人都有興趣愛好,畫畫、書法、彈琴、種花草。一些老人還是“技術控”,在家裡做木工活。

以前,一提到失獨家庭,人們往往會給他們貼上“悲痛欲絕”、 “孤苦無依”的標籤,如今,他們中有很多人在愛心組織的説明下重新站起來,並以積極的心態去幫助更多的人。訪談時,工作人員會準確地將“大笑”、 “咳嗽”、 “歎氣”這樣的情緒表達全部細緻地記錄下來。在後期整理時,也會保持其語言風格的口語化,最大限度地還原他們的生活,真實地記錄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

參加這次口述訪談活動的志願者何文珍說: “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志願活動,作為年輕人,聽老人們講知青生活,講自己和孩子曾經的美好記憶,真的很震撼,也讓我對人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他們其實並沒有像外界認為的那樣脆弱和不堪一擊。”

記錄下時代特殊的一段故事

為失獨家庭錄製口述實錄,這個想法是怎麼想到的?據在晚會現場參與志願服務的劉國福老師介紹,起初是因為看到越來越多的失獨父母走出家庭來參與公益活動,就像參加這次的聯歡會,他們很樂意交流,講述自己克服困難回歸社會的經歷,這對幫助其他失獨家庭很有借鑒意義。以前往往聊完了就過去了,於是他想到能不能以口述的形式記錄下來,沒想到此倡議一出,大家都紛紛表示贊同。

劉國福說,失獨群體是一段時期內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紙質檔案只能記錄下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資訊,卻無法描述出事件親歷者的心情和感受,難以讓人們產生情感共鳴。與泛黃的紙質檔案比,口述實錄顯然更加生動。

記者近日從黑龍江省檔案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我省將探索開展口述檔案採集工作,通過事件當事人或親聞者的口述,用文字、聲像等形式,把具有黑龍江特色的改革史、建設史、人物史等保留下來,留存一個有聲有色的黑龍江,這份全國首個“失獨家庭口述實錄”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範本。

據悉,整場晚會失獨家庭共表演了 22 個文藝節目,用時 120分鐘,晚會在大合唱《相親相愛》中落下帷幕。

生活報記者 于海霞 文/攝

記錄和留存下失獨群體的心路歷程,心理調適後的感悟,以及他們走向新生活的方法,為更多的失獨者提供借鑒。要做實錄,採訪前要花大量時間準備,為這次口述訪談活動服務的都是東北林業大學的志願者,錄製前服務中心對他們進行了專業的培訓,比如如何與失獨老人面對面交流、傾聽、提問,如果遇到一些當事人不願意提及的經歷該如何處理等,同時確保口述內容真實準確。

他們的生活不只有寂寞和悲傷

除夕當天,當燈光和音樂響起,這些來自特殊家庭的表演者暫時忘記了傷痛,一起歡快地歌唱、舞蹈,他們燦爛的笑容給冬日的冰城帶來了一些喜慶和溫暖。

對於記錄人員來說,每次聆聽老人們的講述都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根據實錄要求,每位受訪老人要講述自己的基本資訊,如年齡、名字、籍貫、愛好等,還要講述自己的工作、生活經歷,與孩子生活的故事以及未來規劃等。有的老人能根據提問滔滔不絕地展開敘述;有的年齡較大,面對鏡頭時容易緊張,講話沒有條理,全靠提問者引導;還有人講著講著,不可避免地觸及心底的痛處,難過得放聲大哭,不得不中斷錄影……

“其實,老人們很想傾訴,甚至想在短短的幾十分鐘裡,講出所有自己和孩子的故事……”據現場錄製負責人閆美英講,參加口述訪談的12個失獨老人都有興趣愛好,畫畫、書法、彈琴、種花草。一些老人還是“技術控”,在家裡做木工活。

以前,一提到失獨家庭,人們往往會給他們貼上“悲痛欲絕”、 “孤苦無依”的標籤,如今,他們中有很多人在愛心組織的説明下重新站起來,並以積極的心態去幫助更多的人。訪談時,工作人員會準確地將“大笑”、 “咳嗽”、 “歎氣”這樣的情緒表達全部細緻地記錄下來。在後期整理時,也會保持其語言風格的口語化,最大限度地還原他們的生活,真實地記錄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

參加這次口述訪談活動的志願者何文珍說: “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志願活動,作為年輕人,聽老人們講知青生活,講自己和孩子曾經的美好記憶,真的很震撼,也讓我對人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他們其實並沒有像外界認為的那樣脆弱和不堪一擊。”

記錄下時代特殊的一段故事

為失獨家庭錄製口述實錄,這個想法是怎麼想到的?據在晚會現場參與志願服務的劉國福老師介紹,起初是因為看到越來越多的失獨父母走出家庭來參與公益活動,就像參加這次的聯歡會,他們很樂意交流,講述自己克服困難回歸社會的經歷,這對幫助其他失獨家庭很有借鑒意義。以前往往聊完了就過去了,於是他想到能不能以口述的形式記錄下來,沒想到此倡議一出,大家都紛紛表示贊同。

劉國福說,失獨群體是一段時期內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紙質檔案只能記錄下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資訊,卻無法描述出事件親歷者的心情和感受,難以讓人們產生情感共鳴。與泛黃的紙質檔案比,口述實錄顯然更加生動。

記者近日從黑龍江省檔案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我省將探索開展口述檔案採集工作,通過事件當事人或親聞者的口述,用文字、聲像等形式,把具有黑龍江特色的改革史、建設史、人物史等保留下來,留存一個有聲有色的黑龍江,這份全國首個“失獨家庭口述實錄”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範本。

據悉,整場晚會失獨家庭共表演了 22 個文藝節目,用時 120分鐘,晚會在大合唱《相親相愛》中落下帷幕。

生活報記者 于海霞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