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哈爾濱這台春晚 只有父母 沒有子女……

春聯、福字、大紅燈籠。 除夕當天, 在哈爾濱市一家賓館的宴會大廳裡, 哈爾濱首屆特殊(失獨)春晚拉開了序幕。

“來, 大家一起喊‘茄子’。

”演出前, 129戶特殊家庭系上了鮮紅的圍巾, 站在樓前的臺階上, 拍下了一張集體照。

這場特殊的春晚, 是由黑龍江省總工會指導、哈爾濱市行大公益服務發展中心主辦的, 主題為“我們一起過大年、失獨家庭不孤獨”。 其中12位堅強樂觀的失獨老人剛剛參加完全國首個“失獨家庭口述實錄”的錄製, 他們勇敢地面對鏡頭, 敞開心扉, 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 老人們說, 雖然自己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但沒有失去整個人生, 他們不只有孤獨, 也有自己的光彩……

失獨老人 勇敢講述自己的故事

晚會的第一個節目是舞蹈《張燈結綵》, 演出人員平均年齡超過60歲, 雖然都是第一次登臺表演, 但精彩的演出贏得了陣陣掌聲。

參加表演的趙大爺年近八旬,

但身體硬朗, 精氣神兒十足。 他感慨道: “我們這些‘同命人’原本很怕過年, 今年好了, 大家在愛心人士的組織下一起過年、抱團取暖, 希望以後年年都能這樣。 ”

2月初, 在哈爾濱行大失獨者之家, 失獨老人趙大爺正襟危坐, 在聚光燈下悠悠地講述著自己和愛子小明的往事,

沒有悲傷, 沒有哀歎, 老人的聲音就像流水一樣輕柔。 據瞭解, 趙大爺參與錄製的“冰城失獨家庭口述實錄”, 是黑龍江省總工會“工助龍江” — —“失獨職工不孤獨”公益項目中的子專案, 是專門面向我省失獨家庭開展的專題性訪談活動, 希望能通過訪談口述的方式記錄失獨職工的故事, 讓更多人瞭解他們、走近他們。

失獨者常女士最初有點懼怕講真話, 她回憶道, 自己以前拒絕參加任何活動, 避免與人接觸, 總擔心別人無意中的一句話會揭開她的傷疤, “我們是時代的一個印記, 誰也改變不了, 雖然孩子沒了, 可生活還得繼續, 我想為有同樣遭遇的姐妹們做個榜樣, 這也是我勇敢地站到鏡頭前的原因”。

專案負責人、哈爾濱市行大公益服務發展中心主任鄒芳告訴記者,

這些受訪的失獨老人, 大多數是“工助龍江”公益專案的受益者, 他們通過“讀你”老年公益課堂相識並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們在一起相互慰藉, 加上社會各界的關愛, 漸漸走出了失獨的陰霾。

“我們有一整套專業的口述檔案徵集流程, 錄製拍攝環節也不例外, 在專門的攝影間裡, 佈景、燈光都做了特別的處理。 ”鄒芳說, “口述實錄”就是要通過筆錄、錄音以及影像收集的形式, 記錄和留存下失獨群體的心路歷程, 心理調適後的感悟, 以及他們走向新生活的方法, 為更多的失獨者提供借鑒。 要做實錄, 採訪前要花大量時間準備, 為這次口述訪談活動服務的都是東北林業大學的志願者, 錄製前服務中心對他們進行了專業的培訓, 比如如何與失獨老人面對面交流、傾聽、提問, 如果遇到一些當事人不願意提及的經歷該如何處理等, 同時確保口述內容真實準確。

他們的生活不只有寂寞和悲傷

除夕當天, 當燈光和音樂響起, 這些來自特殊家庭的表演者暫時忘記了傷痛,一起歡快地歌唱、舞蹈,他們燦爛的笑容給冬日的冰城帶來了一些喜慶和溫暖。

對於記錄人員來說,每次聆聽老人們的講述都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根據實錄要求,每位受訪老人要講述自己的基本資訊,如年齡、名字、籍貫、愛好等,還要講述自己的工作、生活經歷,與孩子生活的故事以及未來規劃等。有的老人能根據提問滔滔不絕地展開敘述;有的年齡較大,面對鏡頭時容易緊張,講話沒有條理,全靠提問者引導;還有人講著講著,不可避免地觸及心底的痛處,難過得放聲大哭,不得不中斷錄影……

“其實,老人們很想傾訴,甚至想在短短的幾十分鐘裡,講出所有自己和孩子的故事……”據現場錄製負責人閆美英講,參加口述訪談的12個失獨老人都有興趣愛好,畫畫、書法、彈琴、種花草。一些老人還是“技術控”,在家裡做木工活。

以前,一提到失獨家庭,人們往往會給他們貼上“悲痛欲絕”、 “孤苦無依”的標籤,如今,他們中有很多人在愛心組織的説明下重新站起來,並以積極的心態去幫助更多的人。訪談時,工作人員會準確地將“大笑”、 “咳嗽”、 “歎氣”這樣的情緒表達全部細緻地記錄下來。在後期整理時,也會保持其語言風格的口語化,最大限度地還原他們的生活,真實地記錄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

參加這次口述訪談活動的志願者何文珍說: “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志願活動,作為年輕人,聽老人們講知青生活,講自己和孩子曾經的美好記憶,真的很震撼,也讓我對人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他們其實並沒有像外界認為的那樣脆弱和不堪一擊。”

記錄下時代特殊的一段故事

為失獨家庭錄製口述實錄,這個想法是怎麼想到的?據在晚會現場參與志願服務的劉國福老師介紹,起初是因為看到越來越多的失獨父母走出家庭來參與公益活動,就像參加這次的聯歡會,他們很樂意交流,講述自己克服困難回歸社會的經歷,這對幫助其他失獨家庭很有借鑒意義。以前往往聊完了就過去了,於是他想到能不能以口述的形式記錄下來,沒想到此倡議一出,大家都紛紛表示贊同。

劉國福說,失獨群體是一段時期內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紙質檔案只能記錄下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資訊,卻無法描述出事件親歷者的心情和感受,難以讓人們產生情感共鳴。與泛黃的紙質檔案比,口述實錄顯然更加生動。

記者近日從黑龍江省檔案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我省將探索開展口述檔案採集工作,通過事件當事人或親聞者的口述,用文字、聲像等形式,把具有黑龍江特色的改革史、建設史、人物史等保留下來,留存一個有聲有色的黑龍江,這份全國首個“失獨家庭口述實錄”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範本。

據悉,整場晚會失獨家庭共表演了 22 個文藝節目,用時 120分鐘,晚會在大合唱《相親相愛》中落下帷幕。

生活報記者 于海霞 文/攝

這些來自特殊家庭的表演者暫時忘記了傷痛,一起歡快地歌唱、舞蹈,他們燦爛的笑容給冬日的冰城帶來了一些喜慶和溫暖。

對於記錄人員來說,每次聆聽老人們的講述都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根據實錄要求,每位受訪老人要講述自己的基本資訊,如年齡、名字、籍貫、愛好等,還要講述自己的工作、生活經歷,與孩子生活的故事以及未來規劃等。有的老人能根據提問滔滔不絕地展開敘述;有的年齡較大,面對鏡頭時容易緊張,講話沒有條理,全靠提問者引導;還有人講著講著,不可避免地觸及心底的痛處,難過得放聲大哭,不得不中斷錄影……

“其實,老人們很想傾訴,甚至想在短短的幾十分鐘裡,講出所有自己和孩子的故事……”據現場錄製負責人閆美英講,參加口述訪談的12個失獨老人都有興趣愛好,畫畫、書法、彈琴、種花草。一些老人還是“技術控”,在家裡做木工活。

以前,一提到失獨家庭,人們往往會給他們貼上“悲痛欲絕”、 “孤苦無依”的標籤,如今,他們中有很多人在愛心組織的説明下重新站起來,並以積極的心態去幫助更多的人。訪談時,工作人員會準確地將“大笑”、 “咳嗽”、 “歎氣”這樣的情緒表達全部細緻地記錄下來。在後期整理時,也會保持其語言風格的口語化,最大限度地還原他們的生活,真實地記錄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

參加這次口述訪談活動的志願者何文珍說: “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志願活動,作為年輕人,聽老人們講知青生活,講自己和孩子曾經的美好記憶,真的很震撼,也讓我對人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他們其實並沒有像外界認為的那樣脆弱和不堪一擊。”

記錄下時代特殊的一段故事

為失獨家庭錄製口述實錄,這個想法是怎麼想到的?據在晚會現場參與志願服務的劉國福老師介紹,起初是因為看到越來越多的失獨父母走出家庭來參與公益活動,就像參加這次的聯歡會,他們很樂意交流,講述自己克服困難回歸社會的經歷,這對幫助其他失獨家庭很有借鑒意義。以前往往聊完了就過去了,於是他想到能不能以口述的形式記錄下來,沒想到此倡議一出,大家都紛紛表示贊同。

劉國福說,失獨群體是一段時期內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紙質檔案只能記錄下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資訊,卻無法描述出事件親歷者的心情和感受,難以讓人們產生情感共鳴。與泛黃的紙質檔案比,口述實錄顯然更加生動。

記者近日從黑龍江省檔案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我省將探索開展口述檔案採集工作,通過事件當事人或親聞者的口述,用文字、聲像等形式,把具有黑龍江特色的改革史、建設史、人物史等保留下來,留存一個有聲有色的黑龍江,這份全國首個“失獨家庭口述實錄”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範本。

據悉,整場晚會失獨家庭共表演了 22 個文藝節目,用時 120分鐘,晚會在大合唱《相親相愛》中落下帷幕。

生活報記者 于海霞 文/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