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面對裸☆禁☆露的生銹鋼筋,我能說什麼呢

走進飛龍騎樓

文/ 鄭心僑

選稿:中鄉美駐桂林選稿基地主編 綠蔭

文圖編輯:染香 柳絲青青

昌市是著名的"僑鄉",的確名副其實。從頭苑松樹下村的大屋,到寶芳富宅的韓氏大院,

乃至鄉下椰林之中千家萬戶的瓦房,無不留下海外親人的鄉愁、鄉音和鄉情,特別是文南老街、鋪前老街以及會文白廷的騎樓,更是"華僑之鄉"的有力佐證。若想瞭解文昌,不妨從騎樓開始。

騎樓,是結合了西方外廊樣式與中國傳統民居形式的嶺南特色建築,受到沿海僑鄉的喜愛,後來華僑從東南亞返鄉後建築沿用至今。

不久前,我隨《龍樓風華》(暫名)釆風組,走進距龍樓鎮約兩公里遠的龍新村委會飛龍村,

零距離的感受已被人們淡忘了的騎樓。

這是一幢二層高的騎樓式建築,恢宏、大氣、厚實,佈局整齊規劃,牆壁、柱梁都引入了南洋"紅毛灰"水泥,每個局部都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每個細節都銘刻著歷史的印痕,雖然歷經幾十年的烈日曝曬和風雨剝蝕,

它仍然頑強地豎立在椰林之中,尤其是窗櫺邊,大柱上雕刻的形態各異的動物和水果圖案,栩栩如生,仿佛是這老宅的靈魂,無不透著當年的精美和氣派。只是主人卻已人去樓空,蹤影遝遝。

主人的侄孫林洪樂是這樣介紹的:"這幢騎樓是我伯公林天銘建的,大約建於1927年,伯公因幼年貧苦,無奈隨鄉人下南洋謀生,在越南落腳後,靠幫人種糊椒度日,

後來他又做起糊椒乾果生意,由於講信用,產品品質好,生意經營得風生水起,賺了一大筆錢後,不忘故土,便決定在老家建這幢樓。當時建房子所用的木材、地磚、水泥都是一船一船地從越南運回來的。

這些材料運到寶陵港後,再用牛車運到村裡來。伯公還專門從越南請來設計師和一批木匠、畫工,在房子的細部裝飾處理上下了一番功夫。

這幢騎樓,在當時算是獨一無二的。抗日戰爭時期,飛龍村是共產黨遊擊隊活動的地方,騎樓裡住著我們共產黨遊擊隊,日本鬼子曾經派過飛機來轟炸這幢樓,只是炸不著,現在離房子不遠處還留下兩個炸彈坑。

這些傳說都是從父親哪兒聽來的。父親健在時,曾與伯公有過書信往來,

可惜,後來伯公的子孫都移民到美國和其他國家了,一直沒有和我聯繫,也不曾回來過,也許他們已經淡忘這幢房子了。

雖然這幢房子歸我家管理,可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種養只夠養家糊口,又不做其它生意,哪來百多萬元的資金來維修呀?只能乾巴巴地看著它的衰敗與破落。

若是政府部門將此作為華僑文物,出資修繕就好了。"說到這裡,林洪樂深歎一聲,露出一臉無可奈何的神情。

是的,我深有同感,這幢弧零零的騎樓,猶如一個夕陽西下的老者,垂垂老矣,房門敞開著,己沒了門框和門板,正廳裡堆滿了木柴和農具雜物,窗戶和隔層橫樑遍佈蛛網塵埃,樓頂上的桁桷也在用雜木加固著,個別地方己有瓦片脫落,前門後門上端浮塑以及外牆上的凹縫處雜草肆意橫生,整幢房屋危危可笈,唯有前庭屋後一顆棵老樹及荊棘雜草依然頑強生長,義無反顧地陪伴著老屋,還有那壓彎樹枝的成熟楊桃和蓮霧在向它點頭哈腰。

此刻,一種淒涼和憐憫之情湧上我的心頭,面對騎樓青磚牆上的青苔,面對裸☆禁☆露的生銹鋼筋,我能說什麼呢!

然而,從它的一些精巧的細處中,依稀感受到主人艱苦奮鬥、掛家念鄉的精神,以及綿延不斷的華僑文化底蘊。它雖不聲不響帶走了當時的繁華興盛,但卻也留下了足夠後人細細品味的安靜怡然。在文昌僑鄉文化的深處,在時光長河的倒影裡,它是如此壯美和豪邁。

而我僅僅能做到的,只能是用我的手機,拍下這些即將成為歷史的鄉村老屋,留下她們最後的身影。雖然不能扭轉村落、老屋消失的現狀,但也不失為一種記憶和歷史的財富。我期待著飛龍騎樓有朝一日再展風采,成為龍樓鄉村遊的新景點。

走進飛龍騎樓,真的收穫很多很多。

作者簡介:鄭心僑,海南文昌市人,男,人保財險海南分公司辦公室原副主任,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協會首屆德藝雙馨會員、中國紀實文學協會會員。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是的,我深有同感,這幢弧零零的騎樓,猶如一個夕陽西下的老者,垂垂老矣,房門敞開著,己沒了門框和門板,正廳裡堆滿了木柴和農具雜物,窗戶和隔層橫樑遍佈蛛網塵埃,樓頂上的桁桷也在用雜木加固著,個別地方己有瓦片脫落,前門後門上端浮塑以及外牆上的凹縫處雜草肆意橫生,整幢房屋危危可笈,唯有前庭屋後一顆棵老樹及荊棘雜草依然頑強生長,義無反顧地陪伴著老屋,還有那壓彎樹枝的成熟楊桃和蓮霧在向它點頭哈腰。

此刻,一種淒涼和憐憫之情湧上我的心頭,面對騎樓青磚牆上的青苔,面對裸☆禁☆露的生銹鋼筋,我能說什麼呢!

然而,從它的一些精巧的細處中,依稀感受到主人艱苦奮鬥、掛家念鄉的精神,以及綿延不斷的華僑文化底蘊。它雖不聲不響帶走了當時的繁華興盛,但卻也留下了足夠後人細細品味的安靜怡然。在文昌僑鄉文化的深處,在時光長河的倒影裡,它是如此壯美和豪邁。

而我僅僅能做到的,只能是用我的手機,拍下這些即將成為歷史的鄉村老屋,留下她們最後的身影。雖然不能扭轉村落、老屋消失的現狀,但也不失為一種記憶和歷史的財富。我期待著飛龍騎樓有朝一日再展風采,成為龍樓鄉村遊的新景點。

走進飛龍騎樓,真的收穫很多很多。

作者簡介:鄭心僑,海南文昌市人,男,人保財險海南分公司辦公室原副主任,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協會首屆德藝雙馨會員、中國紀實文學協會會員。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