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榮登舌尖3 它們火了

膠東摔面“摔”出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已經播出了多集,廣受關注。雖然和前兩季的廣受好評相比,《舌尖3》從播出後網上爭議不少,但對於青島人來說,最近幾天還是頗為激動的,

因為大饅頭、甜曬鮁魚等連續亮相該節目。還有一家開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麵館“竹青麵館”也因為亮相《舌尖3》火了,大量食客聞訊而來,讓小店生意應接不暇,中午飯點去要排隊1個多小時才能吃上。

亮相舌尖3竹青麵館火了

2月24日上午10點,記者來到位於西海岸新區麥凱樂南側的竹青麵館發現,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排隊等一碗孫竹青親自做的膠東摔面了。“我前晚看了舌尖3的節目,

以前很多美食只能看看,現在在家門口就有舌尖上中國推薦的美食,當然要來嘗一嘗。”在附近上班的王先生說,他是第一次來竹青麵館,以前雖然經常從這走,沒太注意這家開了不久的店面。“這次吃了才發現,價格很實惠,分量也很足,為老孫點個贊。”王先生笑著說。

當天下午2點,竹青麵館門口已經排起了十幾米的長隊,食客都是慕名而來,為了嘗一嘗老孫的手藝。

“我特意打個時間差,尋思下午1點多人就少了,沒想到還是爆滿,我排了半個多小時的隊了,估計再等半個小時就差不多了。”食客孫先生說,他看了節目後,專門從市南區趕過來吃碗摔面。

孫竹青和妻子以及兩個女兒都忙得不亦樂乎,連喝口水的工夫都沒有。 

孫竹青在做摔面

膠東摔面有300多年歷史

長期製作摔面,孫竹青的肩膀比旁人渾厚有力,孫竹青性格比較內斂話不多,但說起膠東摔面的歷史很是在行。“膠東摔面又稱郭城摔面,郭城即是現在的煙臺海陽地區,摔面始於清朝早期的康熙、雍正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了。” 孫竹青說,膠東摔面作為膠東地方小吃,全程純手工製作,具有肉爛湯鮮、面質精細、快捷方便、口味清淡、價格實惠的特點。

“一碗面養一方人”膠東摔面歷經三百年的滄桑,可以說它既是一種地方小吃,又是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

早起和麵是孫竹青每天必做的事情,四十多斤的面,一點點澆入水,再用手一下下地和成光滑的麵團,沉浸在內壁光滑的老缸中慢慢變純熟。“和麵並無什麼秘方可言,就是簡單放入鹽和堿,對麵條而言還是老話說得好:‘鹽是骨頭堿是筋’。

”孫竹青說。鹽鹼構成了一碗面的筋骨,也讓一抔麵粉變成了一碗可口的美食;萬物奇妙的根源永遠都脫離不了智慧。在央視節目中,隔著螢幕能隱約感覺到面摔在案板的力道之大。“摔面並不是簡單的把面摔在案板上,而是肩膀的力量帶動著雙臂融入進麵團中,最後釋放在面板之上。”

一碗良心面傳承老手藝

摔面之所以要摔,是因為調製時並不加使麵條得以成形的“蓬灰”,在製作過程中用摔代替了揉,在反復摔打中使面上筋形成麵筋,最後筋上足了,反復摔打三分鐘才能形成麵條。一塊一斤左右的面可以做兩碗湯麵,每碗的分量十足。做面亦如做人,這話在孫竹青身上體現得很到位。

而孫竹青的面好吃,除了摔的技巧,奧秘還在於那一鍋骨頭湯。湯底是純豬骨熬制的。選購當日新鮮豬骨頭加入簡單的家常調料,先煮兩小時,豬骨上的肉香氣溢出,肉質也更是香軟。取出剔下,正宗剔骨肉出爐。豬骨繼續放入湯鍋中熬制一小時,熬製成品的骨湯,味道濃郁、卻清白如水。孫竹青家的骨頭湯每天都是新鮮熬煮的,天不亮,他就會去市場採購熬湯的大骨,市場的商販問他是不是傻,每天用新鮮的骨頭熬湯怎麼能控制成本,可孫竹青有著自己的堅持,就這樣,一個人、一張凳、一雙手,成就了一碗良心面,傳承了一門老手藝。

甜曬鮁魚“曬”出風土人情

“冬至大於年”是我們中國民間的一種說法,代表著一種民俗文化,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七集中就通過青山漁民過冬至,將青山漁村風光、甜曬鮁魚、港東漁碼頭、特色漁家宴、嶗山山泉水、嶗山茶等王哥莊特產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青島人又驕傲了一次。

甜曬魚

已有600多年歷史的青山社區,是嶗山區王哥莊街道歷史最悠久的漁村,2012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坐落於嶗山風景區太清景區內。冬至這一天,青山村的居民從早上開始忙活,家裡的男女老少都趕回家團聚,父母晾曬著鮁魚,準備著包餃子的材料等著兒女回家,晚上一起吃一頓幸福團圓的冬至夜漁家飯,此時此刻,青山村已經萬家燈火,每家每戶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著,體現出當地在冬至這一天濃濃的民俗味。

與此同時,同樣位於王哥莊街道的港東村也是一片熱鬧場面。擁有近600年歷史的王哥莊最大的漁碼頭——港東漁碼頭,在這裡出海回港的漁民臉上洋溢著收穫的喜悅,岸上的漁民準備好幫忙卸貨,一箱箱新鮮海貨活蹦亂跳地上岸了。

說起王哥莊的海鮮,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真“鮮”!這裡已成為人們吃海貨的不二去處。會場梭子蟹、黃山海蜇宴等,集聚了港東漁碼頭、黃山碼頭、仰口碼頭等漁家宴品牌。每年臘月的幹海產品年貨大集,已成為各地遊客置辦年貨必選的好地方。港東海鮮特色一條街早已成為市民與遊客來王哥莊的第一站,如今,邊品嘗原汁原味饕餮海鮮宴邊欣賞山海奇觀,成為了廣大遊客來王哥莊的主要原因之一。港東漁碼頭被評為“市民的海鮮後廚”,海鮮市場也成為了青島最新鮮的“海貨超市”。

除了王哥莊大饅頭,“鮁魚餃子”是王哥莊冬至當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鮮的鮁魚和甜曬鮁魚都能做成具有“海鮮特色”的水餃,特別是甜曬鮁魚在王哥莊的漁村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港東漁碼頭,放眼望去是數不盡的漁船,沒走幾步,就看到碼頭上晾曬著的甜曬魚。

青山社區黨總支委員姜兆陽告訴記者,嶗山人有情有義、敢做敢當、能為善為、富有創新精神,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會創造出更多的嶗山速度、嶗山奇跡。

千層魚饅頭“蒸”出紅火日子

郭秀青和她的千層魚饅頭

“舌尖原麥香,層層入心頭。”郭秀青的師父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高炳義大師這樣評價千層魚饅頭。郭秀青說,在膠東麵食文化中,“千層”是一種傳統技藝,她的這項技藝源自母親的傳承,在此基礎上,郭秀青將“千層”工藝和傳統麵食的“魚”文化結合,研製出千層魚饅頭作品。除此之外,她還用白麵和南瓜,做出金、銀兩種千層魚饅頭,寓意為“金銀雙全,年年有餘”;又在千層魚饅頭的魚頭位置蓋上“福”章,變成“福魚”,諧音“富裕”,寓意美好、吉利和祝福,逢年節饋贈親友非常合適,很受歡迎。

青島早報記者 王濤 陳勇 劉海龍 通訊員 王作岩 招婷婷 俞方平

青島早報(微信號:qdzaobao)

在製作過程中用摔代替了揉,在反復摔打中使面上筋形成麵筋,最後筋上足了,反復摔打三分鐘才能形成麵條。一塊一斤左右的面可以做兩碗湯麵,每碗的分量十足。做面亦如做人,這話在孫竹青身上體現得很到位。

而孫竹青的面好吃,除了摔的技巧,奧秘還在於那一鍋骨頭湯。湯底是純豬骨熬制的。選購當日新鮮豬骨頭加入簡單的家常調料,先煮兩小時,豬骨上的肉香氣溢出,肉質也更是香軟。取出剔下,正宗剔骨肉出爐。豬骨繼續放入湯鍋中熬制一小時,熬製成品的骨湯,味道濃郁、卻清白如水。孫竹青家的骨頭湯每天都是新鮮熬煮的,天不亮,他就會去市場採購熬湯的大骨,市場的商販問他是不是傻,每天用新鮮的骨頭熬湯怎麼能控制成本,可孫竹青有著自己的堅持,就這樣,一個人、一張凳、一雙手,成就了一碗良心面,傳承了一門老手藝。

甜曬鮁魚“曬”出風土人情

“冬至大於年”是我們中國民間的一種說法,代表著一種民俗文化,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七集中就通過青山漁民過冬至,將青山漁村風光、甜曬鮁魚、港東漁碼頭、特色漁家宴、嶗山山泉水、嶗山茶等王哥莊特產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青島人又驕傲了一次。

甜曬魚

已有600多年歷史的青山社區,是嶗山區王哥莊街道歷史最悠久的漁村,2012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坐落於嶗山風景區太清景區內。冬至這一天,青山村的居民從早上開始忙活,家裡的男女老少都趕回家團聚,父母晾曬著鮁魚,準備著包餃子的材料等著兒女回家,晚上一起吃一頓幸福團圓的冬至夜漁家飯,此時此刻,青山村已經萬家燈火,每家每戶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著,體現出當地在冬至這一天濃濃的民俗味。

與此同時,同樣位於王哥莊街道的港東村也是一片熱鬧場面。擁有近600年歷史的王哥莊最大的漁碼頭——港東漁碼頭,在這裡出海回港的漁民臉上洋溢著收穫的喜悅,岸上的漁民準備好幫忙卸貨,一箱箱新鮮海貨活蹦亂跳地上岸了。

說起王哥莊的海鮮,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真“鮮”!這裡已成為人們吃海貨的不二去處。會場梭子蟹、黃山海蜇宴等,集聚了港東漁碼頭、黃山碼頭、仰口碼頭等漁家宴品牌。每年臘月的幹海產品年貨大集,已成為各地遊客置辦年貨必選的好地方。港東海鮮特色一條街早已成為市民與遊客來王哥莊的第一站,如今,邊品嘗原汁原味饕餮海鮮宴邊欣賞山海奇觀,成為了廣大遊客來王哥莊的主要原因之一。港東漁碼頭被評為“市民的海鮮後廚”,海鮮市場也成為了青島最新鮮的“海貨超市”。

除了王哥莊大饅頭,“鮁魚餃子”是王哥莊冬至當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鮮的鮁魚和甜曬鮁魚都能做成具有“海鮮特色”的水餃,特別是甜曬鮁魚在王哥莊的漁村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港東漁碼頭,放眼望去是數不盡的漁船,沒走幾步,就看到碼頭上晾曬著的甜曬魚。

青山社區黨總支委員姜兆陽告訴記者,嶗山人有情有義、敢做敢當、能為善為、富有創新精神,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會創造出更多的嶗山速度、嶗山奇跡。

千層魚饅頭“蒸”出紅火日子

郭秀青和她的千層魚饅頭

“舌尖原麥香,層層入心頭。”郭秀青的師父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高炳義大師這樣評價千層魚饅頭。郭秀青說,在膠東麵食文化中,“千層”是一種傳統技藝,她的這項技藝源自母親的傳承,在此基礎上,郭秀青將“千層”工藝和傳統麵食的“魚”文化結合,研製出千層魚饅頭作品。除此之外,她還用白麵和南瓜,做出金、銀兩種千層魚饅頭,寓意為“金銀雙全,年年有餘”;又在千層魚饅頭的魚頭位置蓋上“福”章,變成“福魚”,諧音“富裕”,寓意美好、吉利和祝福,逢年節饋贈親友非常合適,很受歡迎。

青島早報記者 王濤 陳勇 劉海龍 通訊員 王作岩 招婷婷 俞方平

青島早報(微信號:qdz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