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簫粵聲 三代堅守

郭大強在工作室檢查剛調完音的簫笛。

大洋網訊 20世紀80年代至今,

步入耄耋之年的郭汝灼和兒子郭大強已在惠福路竹篙巷“粵聲”簫笛工作室中堅守了幾十年,簫笛之聲在此繚繞。早在20世紀40年代,郭大強的外祖父賴權就已開設簫笛製作工坊。現在郭大強也已是省級非遺——南粵簫笛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而郭氏簫笛以其選料、技藝、精准、音色、創新而聞名全國,並被譽為“南簫王”。

廣州簫笛製作離不開一個地名——濠畔街,早在清末,

這裡就成為簫笛製作的“黃埔軍校”。清末民初,這裡聚集了多家樂器作坊,主要生產秦琴、三弦、簫笛等民族樂器。

郭氏簫笛的三代傳承,始于郭大強的外祖父賴權。1947年,高振興、廣昌泰和賴氏三兄弟等10余人重新開辦了簫笛製作工坊。其中賴氏三兄弟中的賴權就在其中。1956年5月,賴權聯合其他從事簫笛製作的師傅共同組成嶺南簫笛合作社,後更名為“廣州嶺南簫笛樂器廠”,該廠得到政府大力支持,

還作為民族樂器製作業的代表,遠銷多國。

20世紀60年代,郭汝灼進入嶺南簫笛樂器廠,並擔任該廠“廣東樂器研究室”的主要技術骨幹,“粵聲”簫笛傳承進入第二代。

“小時候家附近有兩家工坊,一家制笛,一家打鐵,母親問我想到哪一家學藝,我就選擇了相對輕鬆的制笛。”郭汝灼回憶道。當時廣州製作簫笛的人並不多,且幾乎都在濠畔街,行內交流更是尋常,郭汝灼便與主要制簫的賴權熟絡起來,

後來更是進入嶺南簫笛樂器廠工作並成為賴權的女婿。

憑藉精湛技藝以及創新精神,時齡僅25歲的郭汝灼在1963年率先研製出“木質簫笛系列”和“半音鍵改良中國笛”,並組建了嶺南管樂廠笛子樂隊。1966年,郭汝灼有感於笛子品種僅限於中高音,還與音樂家陳芳德等專家合作製作了長1.8米的重量級低音橫笛,創下了業界新紀錄。

上世紀80年代末,

許多簫笛製作工人紛紛轉行,老一輩簫笛製作師也漸漸離休,只有郭汝灼一人堅守簫笛製作技藝。郭汝灼將簫笛製作技藝傳授給其子郭大強、郭大民及女兒珊珊,廣州簫笛製作技藝傳承到郭氏兄妹手中。

“現在我弟弟主要負責簫笛製作的工作,我則負責最關鍵的調音部分,妹妹則負責後勤保障。”“粵聲”簫笛掌門人、省級非遺——廣州簫笛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郭大強說。

郭大強8歲就開始學習吹簫,

15歲開始製作簫笛。在前兩代人的基礎上,郭大強對簫笛製作技藝不斷鑽研,融入現代音響理念,為簫笛製作引入科學鑒別標準和製作方式,其所制簫笛以選料、技藝、精准、音色逐漸聞名全國,為其贏得了“南簫王”的美譽。

希望未來簫笛製作“一脈多承”

記者瞭解到,製作簫笛過程並不簡單,包括選竹、拉直、打磨上漆、校音等二十多個步驟,在郭大強30多年的從業經驗中,他總結出諸多經驗,如做簫笛的竹子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要挑選3~4年、竹壁厚薄在3.5釐米至4釐米之間的竹子,竹子太厚會導致音色發悶,太薄則音色飄浮等,但讓他覺得最關鍵的還是校音。即使是從弟弟手裡出來的郭氏簫笛,到了他這裡還要通過耳朵重新校一次。

南簫與北簫的區別在哪裡呢?郭大強認為關鍵在音色:“北簫給人的感覺比較雅,很傳統;南簫比較有張力、穿透力,音量也比較大。南簫和北簫在做法上差不多,只不過南簫管徑大、吹口大就影響了它的音量。”

與眾多非遺一樣,廣州簫笛製作技藝也需要傳承,不過郭大強兄弟的下一代對簫笛製作並不感興趣。“相比一脈相承,其實我更希望未來簫笛製作能‘一脈多承’。”自2016年以來,郭大強應邀開始簫笛教學,如今成立了“郭家班”,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還有學生主動幫他推廣簫笛文化,這令他非常振奮。

不過,雖然學生眾多,但郭大強到目前為止卻還沒收徒弟。“師承具有嚴謹性,所以我對以後的徒弟會仔細考察。一方面,他不能太重功利,不能為了掙錢來學,而是熱愛;另一方面,他的心要正,還要學會付出,要為傳播南粵文化、簫笛文化來到我身邊。”他說。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秦松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

他總結出諸多經驗,如做簫笛的竹子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要挑選3~4年、竹壁厚薄在3.5釐米至4釐米之間的竹子,竹子太厚會導致音色發悶,太薄則音色飄浮等,但讓他覺得最關鍵的還是校音。即使是從弟弟手裡出來的郭氏簫笛,到了他這裡還要通過耳朵重新校一次。

南簫與北簫的區別在哪裡呢?郭大強認為關鍵在音色:“北簫給人的感覺比較雅,很傳統;南簫比較有張力、穿透力,音量也比較大。南簫和北簫在做法上差不多,只不過南簫管徑大、吹口大就影響了它的音量。”

與眾多非遺一樣,廣州簫笛製作技藝也需要傳承,不過郭大強兄弟的下一代對簫笛製作並不感興趣。“相比一脈相承,其實我更希望未來簫笛製作能‘一脈多承’。”自2016年以來,郭大強應邀開始簫笛教學,如今成立了“郭家班”,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還有學生主動幫他推廣簫笛文化,這令他非常振奮。

不過,雖然學生眾多,但郭大強到目前為止卻還沒收徒弟。“師承具有嚴謹性,所以我對以後的徒弟會仔細考察。一方面,他不能太重功利,不能為了掙錢來學,而是熱愛;另一方面,他的心要正,還要學會付出,要為傳播南粵文化、簫笛文化來到我身邊。”他說。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秦松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