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脫貧攻堅黨旗紅——記德令哈市尕海鎮郭裡木新村黨支部

青海新聞網訊 一排排整齊劃一的住房、節能路燈,一條條直通每戶的水泥路,健身器材齊備的文化廣場,路旁、庭院裡停放著私家小汽車、貨車、工程車,村民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

處處充滿生機勃發的新氣象。

德令哈市尕海鎮郭裡木新村,2006年因地下水位上升與團結村合併而成的一個村。近日,記者一行來到村裡,文化廣場上,村民有的圍在一起甩撲克,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看到記者來訪,說起村裡的脫貧攻堅工作,你一言我一語,個個豎起大拇指,“我們村這兩年最大的變化就是甩掉了羞於見人的‘窮帽子’,原因就是有個成天想著村民增收致富的帶頭人,

能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黨支部……”

書記立標杆先富帶後富

“當書記既要能吃虧,還要能帶領群眾致富。”面對記者的採訪,村黨支部書記方有青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1976年,方有青從湟中縣多巴鎮來到德令哈,把家安在了當時的團結村。

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地裡摸爬滾打好幾年後,心思活絡的他手裡剛有點積蓄,就於2000年來到格爾木市跑出租,此後不論在青藏鐵路建設工地上包工程,還是開油罐車為加油站送油,每年收入保守說也有二三十萬元。

看到方有青腦子活泛能致富,村民們連續好幾年都選他當支書。當初他一推再推不願意幹,還以為他心裡想的是自己發家致富。其實他又何嘗不想帶領群眾在發家致富上闖出一片新天地?村支書是群眾的“領頭雁”,

單憑一股子熱情還不夠,還要具備幾個條件:一是發展要有新思路;二是要有較強的致富帶頭能力;三是要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四是自己手裡還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否則村民遇到困難時想幫一把都沒有這個能力。逐一對照自己心中的“四個標準”,咋想都不夠,總覺得還需要歷練,方有青一次又一次謝絕了群眾的好意。

2014年村黨支部又開始改選了。看著黑板上位居第一的票數統計,望著村民充滿信任、期待的目光,方有青毅然決定放棄當包工頭每年30萬元的收入,就是犧牲更多個人利益,也要當好這個書記。

支部建設、黨員教育、新黨員發展,社會綜合治理、精神文明、民族團結、衛生村創建,厘思路、抓專案、跑專案、扶貧攻堅,作為“第一責任人”他不但要靠前指揮,不少事還要親自幹。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村務,

沒時間聯繫業務,那輛花了50萬元買來的油罐車只能停放在家裡,再跑運輸已不可能,去年方有青以10萬元的超低價格處理掉了。且不說前兩年汽車折舊費、保險費等各項費用損失,僅買車一項個人損失就有一二十萬元。

“個人富了不算富,群眾富了才是富。”為了幫助村民儘快甩掉“窮帽子”,在發展生產或家務事上遇到難處需要幫助時,只要張了口,一萬兩萬,方有青都會毫不猶豫地給予説明,有人統計過這幾年全社先後得到他幫助的人就有一半多。

村民王富軍因做鹵蟲生意賠了錢,看到他想方設法尋找路子求發展的倔勁,2006年方有青幫忙墊付了70萬元,當年盈利110萬元。掙到第一桶金後,走出困境的王富軍便把這份恩情加倍地回報給了村民。他成立了德令哈鋼威機械租賃公司,養著10台翻斗車、2台挖掘機、3台裝載機,不僅司機雇的全是本村人,有了活就把村裡有工程機械的村民帶出去一起幹。

支部作表率共同奔小康

村黨支部千方百計為村民脫貧闖新路,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同時,村裡的黨員也都各顯其能,出點子、想辦法、找活源,一馬當先沖在前。

郭裡木新村特色種植、養殖、機械、勞務輸出“四大版塊”是村民經濟收入的頂樑柱。黨員代順奎、嚴海雲負責村裡的機械隊,既要幫村民找活,還要操心村民把工錢拿到手,在他倆的帶動下,村民的30台機械,每台能掙10萬元,一年300萬元的總收入全都進了村民的腰包。

“在代順奎、嚴海雲的帶領下,天氣暖和的時候,我家的翻斗車每月都有活幹,四五個月下來就能掙個八九萬。”村民張永元說。

前幾年,張奮林還是村裡的困難戶,在黨員的幫助下也趟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買了一台翻斗車,跟著機械隊四處幹活,不但在市里買了90平方米的樓房,還開上了私家小轎車。

黨員、創業帶頭致富人尹國福、尹國孝負責村裡的勞務輸出。尹國福自己種植8公頃枸杞,尹國孝有近3公頃枸杞地,每年枸杞種植、田間管理、採摘,他倆用的全是本村村民,多到十人少到五六人,每人每月都有4500元的穩定收入。

脫貧攻堅路上,黨支部給力,黨員幹部齊發力,郭裡木新村致富奔小康的征程走得更順暢。

方有青都會毫不猶豫地給予説明,有人統計過這幾年全社先後得到他幫助的人就有一半多。

村民王富軍因做鹵蟲生意賠了錢,看到他想方設法尋找路子求發展的倔勁,2006年方有青幫忙墊付了70萬元,當年盈利110萬元。掙到第一桶金後,走出困境的王富軍便把這份恩情加倍地回報給了村民。他成立了德令哈鋼威機械租賃公司,養著10台翻斗車、2台挖掘機、3台裝載機,不僅司機雇的全是本村人,有了活就把村裡有工程機械的村民帶出去一起幹。

支部作表率共同奔小康

村黨支部千方百計為村民脫貧闖新路,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同時,村裡的黨員也都各顯其能,出點子、想辦法、找活源,一馬當先沖在前。

郭裡木新村特色種植、養殖、機械、勞務輸出“四大版塊”是村民經濟收入的頂樑柱。黨員代順奎、嚴海雲負責村裡的機械隊,既要幫村民找活,還要操心村民把工錢拿到手,在他倆的帶動下,村民的30台機械,每台能掙10萬元,一年300萬元的總收入全都進了村民的腰包。

“在代順奎、嚴海雲的帶領下,天氣暖和的時候,我家的翻斗車每月都有活幹,四五個月下來就能掙個八九萬。”村民張永元說。

前幾年,張奮林還是村裡的困難戶,在黨員的幫助下也趟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買了一台翻斗車,跟著機械隊四處幹活,不但在市里買了90平方米的樓房,還開上了私家小轎車。

黨員、創業帶頭致富人尹國福、尹國孝負責村裡的勞務輸出。尹國福自己種植8公頃枸杞,尹國孝有近3公頃枸杞地,每年枸杞種植、田間管理、採摘,他倆用的全是本村村民,多到十人少到五六人,每人每月都有4500元的穩定收入。

脫貧攻堅路上,黨支部給力,黨員幹部齊發力,郭裡木新村致富奔小康的征程走得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