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花開時節訪焦桐

4月15日,蘭考焦裕祿幹部學院門口的焦桐和旁邊的泡桐園桐花盛開,

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在焦桐前合影。河南日報記者陳更生攝

編者按

每年4月15日左右,是蘭考桐花綻放最熱烈的時候。春樹暮雲,睹物思人,看到歷經55年風霜的焦桐依然花開滿枝,清香襲人,怎能不生感慨?

近年來,在焦裕祿精神鼓舞下,蘭考在全省率先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經濟社會、城鄉面貌、幹部作風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都說:“焦書記又回來了!”目前,

蘭考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的指示,譜寫奔小康新篇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焦桐花開的季節,讓我們獻上一縷馨香,遙寄春天的思念並告慰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焦裕祿書記。

□河南日報記者周岩森陳慧

許是近幾年總去蘭考採訪,而每次必定參觀那棵樹——焦桐,心裡就不由地惦念她,

但從沒有見過她開花的樣子,決定無論如何,今年開花的時候要去訪一訪。

4月14日,週六。一大早坐高鐵,輾轉至焦桐樹下,已是上午10點。一進蘭考縣城,就不時見有紫桐花旁逸斜出,雲朵一樣停駐在房前屋後。到了焦桐附近,幾十畝泡桐競相綻放,簡直成了桐花的海洋,綠色的草坪配上連綿的紫白,雖然是陰天,仍然感覺世界在灼灼地閃爍;花香陣陣,濃得好像要把人托起來。焦桐,

家長一樣佇立著,黝黑粗壯的枝幹盤曲延展,掛滿紫色風鈴,風中丁當呢喃,像一串串關愛和叮嚀。

老魏就在樹下。

老魏叫魏善民,今年76歲,是當地村民,自發管護焦桐47年。

每天早晨6點左右,他放上掃把簸箕,騎著三輪車,從不遠處的村裡來到樹下,清掃周圍垃圾落葉,根據季節及天氣情況澆水施肥。

“白天沒事兒,我也在這裡。在這兒坐著心裡踏實,精神也好,外地來人要想瞭解個啥,

我都給他講。”老魏腰板挺直,聲如洪鐘,說起話來棗紅色的臉上都是笑,渾身有用不完的勁兒似的。他還擔任焦裕祿幹部學院的義務宣講員,為學員講焦書記的故事,講這棵樹的前世今生。

50多年了,老魏心中的焦裕祿依舊那麼熠熠閃光。1962年12月6日,黨派焦裕祿來到蘭考縣,老魏所在的城關公社胡集大隊朱莊村因為離縣城近,成了焦書記隨時瞭解情況、傾聽群眾呼聲的地方。

這裡是有名的大風口,焦書記通過走訪群眾找到栽泡桐治理風沙的辦法。1963年3月,焦書記從山東東明籌措了1000多棵泡桐樹苗,和朱莊村民一起植樹造林。當年20歲的魏善民和焦書記一組,“有時候我挖坑,他培土,有時候他扶住樹我填土”,老魏指著身旁的焦桐說,這棵樹本來是當時棄置不用的,臨結束時焦書記拿起來看看說樹根兒還好,讓種上。中午焦書記在他家吃的紅薯面黃豆麵條,醃的白蘿蔔絲兒,可能看到老魏家裡孩子多,焦書記只吃了一碗就堅決不吃了,還留下4毛飯錢,飯後接著種樹。共種了三天,種了50畝泡桐,由於管護好,都成活了,後來起到阻擋風沙的作用。老魏說,當年,皮鞋是稀罕物,只有幹部們有,他很關注這個事兒,植樹的時候,他曾經問焦書記為啥不穿皮鞋?焦書記笑著說,穿皮鞋一動一腳沙土,咋下地幹活,咋和群眾在一起呢?

這次來,記者還見到了另一位老人,89歲的李仙海。這些年,李仙海和老魏一道,傳揚著親歷的焦書記的故事。老李比焦裕祿到蘭考縣委還早8年,剛開始在縣委辦,後來在政府辦,最後從縣林業局長的位置上退休。那把著名的籐椅,是李仙海坐過,焦裕祿接著用的。他心裡的焦書記,是一個骨頭硬、有辦法、一門心思為民的領導。他說,當年省委曾經把民權、杞縣等周圍四個縣召集起來,讓他們分擔支援蘭考,但焦書記堅決不同意,他說不給兄弟縣找麻煩,要自力更生,帶領群眾用3年時間改變蘭考面貌。他來蘭考那麼短的時間,幹工作實實在在,能力超強,解決了一系列困擾當地多年的問題,如通過修建節制閘解決和山東關於黃河水糾紛的問題,通過“扎針貼膏藥”,找到治理土地鹽鹼的方法,通過種泡桐解決風沙肆虐的問題。李仙海說,焦書記對群眾的那份親勁兒,永遠難忘。1963年12月8日,蘭考下大雪,焦書記一夜沒睡,第二天一早就把幹部們叫過去,口授雪天工作要求6條,要求幹部們馬上到群眾家裡去解決實際困難。當天,焦書記帶領人跑了9個村,去了幾十戶人家,那個老大娘問“你是誰呀?”“我是你兒子”的故事是千真萬確的,當時,李仙海等都跟著去的。

老魏的爹叫魏現堂,是原來朱莊村的生產隊長。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去世。雖然在蘭考只有476天,但他和群眾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常去並植樹的朱莊,村民們更是無限思念。那棵本來準備扔掉的泡桐苗,被焦書記救活了,當年秋天焦書記又和它合影,村民們就常去地頭看這棵樹,寄託哀思。作為隊長,魏現堂義不容辭照管這棵樹8年,臨去世時,專門交代兒子魏善民接著照護好,他說:“焦書記是為咱們累死的,他就撇下這個根,一定要看好。”

從此,魏善民接過父親的鐵鍁,繼續著群眾和焦書記的深情。

早年,老魏是村支部書記,退休之後,更是全心全意在焦桐身上。每天至少來看三次,風裡雨裡不間斷,老魏說,這樹成了他的魂兒,喜樂都由樹主宰著。

2013年年底,當地領導為了好看,繞著這棵樹修了個很大的水泥台,共有三級臺階,老魏稱之為“三步台”,修的時候老魏就不同意,這個常年和莊稼樹木打交道的老農知道,封住樹根的呼吸只能是死路一條,但他擋不住。果然,第二年,本來枝葉蓬勃的老樹,不見開花,底層的枝幹也逐漸枯萎。這時,有關方面著急了,趕緊徵詢辦法。老魏和村民們連明徹夜地在水泥台旁用電鑽鑿出131個圓洞,灌進清水,幾天後桐樹慢慢恢復過來,但底層的枝條還是壞死被砍掉一些。後來,水泥台終於被掀掉,經過村民們悉心管護,焦桐重新煥發了生機。

老魏說,這樹,樹冠有多大,根系方圓就有多大,“三步台”把毛細根兒都封住了,光剩下樹根中心那一點露著,咋行呢?毛細根兒吸水吸空氣,給大樹輸送營養全靠它。我覺著就像幹部,脫離群眾,固步自封,慢慢就幹了,沒有出路。

老魏和李仙海都是地道的蘭考人,他們說,泡桐一般長到十二三年就老化了,需要伐掉。但這棵樹已經55歲高齡,卻依舊充滿旺盛的生命力,焦桐樹下一塊立於2014年12月的石碑介紹說,她高24.3米,胸圍4.33米,如今看上去除了底層有點突兀之外,依然蒼勁挺拔,繁花似錦。對此,當過林業局局長的老李也無法解釋,只是說,一方面群眾管護得好,另一方面樹是有靈性的,她可能知道自己的使命吧?

山東東營市一位前來參觀的機關工作人員說,他早些年來過,今天又見了這棵樹,還是那麼生機勃勃,又聽了二位老人的講述,感覺這真是一棵神奇之樹,一棵充滿象徵意義的樹。

這些年,人們都在關心這棵高齡泡桐的傳承問題。其實,10年前,老魏他們已經用焦桐的根,培育出了她的後代,種在焦裕祿幹部學院裡,如今都已經有合抱那麼粗了。

在焦桐的周圍,幾棵小樹掛著翠綠的葉子迎風招展,這是去年老魏又培育出的新苗。

老魏說,他已經交代兒子,如果他不在了,由他兒子繼續管護焦桐和她的後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焦裕祿離開蘭考5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沒有淹沒在歲月的流沙中,反而在老魏這些群眾的心裡越來越清晰生動;親民愛民、無私奉獻、迎難而上、艱苦奮鬥、科學求實的焦裕祿精神也已成為我們黨的一筆寶貴財富,發揚光大,傳承不息。

這些年,經過不斷修整提升,焦桐附近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景點。焦桐率領著上千棵泡桐,撐起千頃澄碧。大樹參天,綠茵鋪地,花香滿徑,清風習習,成為當地群眾休憩身體和心靈的福地。老魏說,朱莊村民這些年都過上了好日子,好多人在鄭州、開封都買有房子,但村民們還是要常常回來,看看焦桐,摸摸老樹幹,一起追憶焦書記在蘭考的點點滴滴,展望新時代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桐花盛放的季節,焦桐樹下,參觀的人流絡繹不絕,山東的、河北的、廣東的……本省的則更多。一輛輛大巴載著一個個團隊開來又開走,幹部模樣的人們在焦桐下凝望,傾聽,默想,體悟,卸下些什麼,寄託些什麼,又帶走些什麼。

四月的春風和煦溫暖,穿過焦桐,輕輕拂動枝丫,紫鈴搖曳,清香溢滿乾坤。

醃的白蘿蔔絲兒,可能看到老魏家裡孩子多,焦書記只吃了一碗就堅決不吃了,還留下4毛飯錢,飯後接著種樹。共種了三天,種了50畝泡桐,由於管護好,都成活了,後來起到阻擋風沙的作用。老魏說,當年,皮鞋是稀罕物,只有幹部們有,他很關注這個事兒,植樹的時候,他曾經問焦書記為啥不穿皮鞋?焦書記笑著說,穿皮鞋一動一腳沙土,咋下地幹活,咋和群眾在一起呢?

這次來,記者還見到了另一位老人,89歲的李仙海。這些年,李仙海和老魏一道,傳揚著親歷的焦書記的故事。老李比焦裕祿到蘭考縣委還早8年,剛開始在縣委辦,後來在政府辦,最後從縣林業局長的位置上退休。那把著名的籐椅,是李仙海坐過,焦裕祿接著用的。他心裡的焦書記,是一個骨頭硬、有辦法、一門心思為民的領導。他說,當年省委曾經把民權、杞縣等周圍四個縣召集起來,讓他們分擔支援蘭考,但焦書記堅決不同意,他說不給兄弟縣找麻煩,要自力更生,帶領群眾用3年時間改變蘭考面貌。他來蘭考那麼短的時間,幹工作實實在在,能力超強,解決了一系列困擾當地多年的問題,如通過修建節制閘解決和山東關於黃河水糾紛的問題,通過“扎針貼膏藥”,找到治理土地鹽鹼的方法,通過種泡桐解決風沙肆虐的問題。李仙海說,焦書記對群眾的那份親勁兒,永遠難忘。1963年12月8日,蘭考下大雪,焦書記一夜沒睡,第二天一早就把幹部們叫過去,口授雪天工作要求6條,要求幹部們馬上到群眾家裡去解決實際困難。當天,焦書記帶領人跑了9個村,去了幾十戶人家,那個老大娘問“你是誰呀?”“我是你兒子”的故事是千真萬確的,當時,李仙海等都跟著去的。

老魏的爹叫魏現堂,是原來朱莊村的生產隊長。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去世。雖然在蘭考只有476天,但他和群眾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常去並植樹的朱莊,村民們更是無限思念。那棵本來準備扔掉的泡桐苗,被焦書記救活了,當年秋天焦書記又和它合影,村民們就常去地頭看這棵樹,寄託哀思。作為隊長,魏現堂義不容辭照管這棵樹8年,臨去世時,專門交代兒子魏善民接著照護好,他說:“焦書記是為咱們累死的,他就撇下這個根,一定要看好。”

從此,魏善民接過父親的鐵鍁,繼續著群眾和焦書記的深情。

早年,老魏是村支部書記,退休之後,更是全心全意在焦桐身上。每天至少來看三次,風裡雨裡不間斷,老魏說,這樹成了他的魂兒,喜樂都由樹主宰著。

2013年年底,當地領導為了好看,繞著這棵樹修了個很大的水泥台,共有三級臺階,老魏稱之為“三步台”,修的時候老魏就不同意,這個常年和莊稼樹木打交道的老農知道,封住樹根的呼吸只能是死路一條,但他擋不住。果然,第二年,本來枝葉蓬勃的老樹,不見開花,底層的枝幹也逐漸枯萎。這時,有關方面著急了,趕緊徵詢辦法。老魏和村民們連明徹夜地在水泥台旁用電鑽鑿出131個圓洞,灌進清水,幾天後桐樹慢慢恢復過來,但底層的枝條還是壞死被砍掉一些。後來,水泥台終於被掀掉,經過村民們悉心管護,焦桐重新煥發了生機。

老魏說,這樹,樹冠有多大,根系方圓就有多大,“三步台”把毛細根兒都封住了,光剩下樹根中心那一點露著,咋行呢?毛細根兒吸水吸空氣,給大樹輸送營養全靠它。我覺著就像幹部,脫離群眾,固步自封,慢慢就幹了,沒有出路。

老魏和李仙海都是地道的蘭考人,他們說,泡桐一般長到十二三年就老化了,需要伐掉。但這棵樹已經55歲高齡,卻依舊充滿旺盛的生命力,焦桐樹下一塊立於2014年12月的石碑介紹說,她高24.3米,胸圍4.33米,如今看上去除了底層有點突兀之外,依然蒼勁挺拔,繁花似錦。對此,當過林業局局長的老李也無法解釋,只是說,一方面群眾管護得好,另一方面樹是有靈性的,她可能知道自己的使命吧?

山東東營市一位前來參觀的機關工作人員說,他早些年來過,今天又見了這棵樹,還是那麼生機勃勃,又聽了二位老人的講述,感覺這真是一棵神奇之樹,一棵充滿象徵意義的樹。

這些年,人們都在關心這棵高齡泡桐的傳承問題。其實,10年前,老魏他們已經用焦桐的根,培育出了她的後代,種在焦裕祿幹部學院裡,如今都已經有合抱那麼粗了。

在焦桐的周圍,幾棵小樹掛著翠綠的葉子迎風招展,這是去年老魏又培育出的新苗。

老魏說,他已經交代兒子,如果他不在了,由他兒子繼續管護焦桐和她的後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焦裕祿離開蘭考5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沒有淹沒在歲月的流沙中,反而在老魏這些群眾的心裡越來越清晰生動;親民愛民、無私奉獻、迎難而上、艱苦奮鬥、科學求實的焦裕祿精神也已成為我們黨的一筆寶貴財富,發揚光大,傳承不息。

這些年,經過不斷修整提升,焦桐附近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景點。焦桐率領著上千棵泡桐,撐起千頃澄碧。大樹參天,綠茵鋪地,花香滿徑,清風習習,成為當地群眾休憩身體和心靈的福地。老魏說,朱莊村民這些年都過上了好日子,好多人在鄭州、開封都買有房子,但村民們還是要常常回來,看看焦桐,摸摸老樹幹,一起追憶焦書記在蘭考的點點滴滴,展望新時代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桐花盛放的季節,焦桐樹下,參觀的人流絡繹不絕,山東的、河北的、廣東的……本省的則更多。一輛輛大巴載著一個個團隊開來又開走,幹部模樣的人們在焦桐下凝望,傾聽,默想,體悟,卸下些什麼,寄託些什麼,又帶走些什麼。

四月的春風和煦溫暖,穿過焦桐,輕輕拂動枝丫,紫鈴搖曳,清香溢滿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