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皇帝上朝穿的不叫龍袍!

提起古代皇帝的服裝,

耳熟能詳的便是龍袍。

但皇帝穿的帶“龍紋”的服裝並非都叫龍袍。

據清朝服制記載,龍袍指的是吉服袍。

吉服多用於古代祭祀和典禮穿著(古代視祭祀為吉禮)。

多用於過節、過生日、結婚等吉事上。

與之最容易混淆的是朝服,

朝服上也帶龍,

但卻不叫龍袍。

區別朝服是與吉服有個最簡單的方法:

就是看是否有披領。

左:明黃色緞繡金龍朝袍

右:黃紗繡彩雲金龍單龍袍

在大眾的印象當中,龍袍就是明黃色的,

但根據流傳下來的文物來看,龍袍的顏色並不局限於明黃色。

皇帝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來改變龍袍的紋飾和顏色,比如在中秋祭月時,皇帝穿的龍袍就是月白色的。

如下:

月白色緙絲彩雲藍龍袷龍袍

龍袍的顏色和紋飾相對比較豐富多彩。

《清會典》中有這樣的記載:

“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

下幅八寶立水,裾四開,綿夾紗裘惟其時。”

接下來按記載,挑選幾個比較典型的紋飾介紹一下:

繡 文 金 龍 九

龍袍上有九條金龍,如果你不展開大襟只能看到八條!

一正龍,二行龍

背面三(一正龍,二行龍),肩膀有二(正龍)

十 二 章

十二章是古代皇帝袞冕服制當中的十二種紋樣,是禮制最高的代表性紋飾。從皇帝到太子親王再到郡王,章紋數從十二章遞減到五章。

十二章分別是 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下文按圖片自左至右順序解析)

“日”即太陽,太陽當中常繪有金烏,這是漢代以後太陽紋的一般圖案,

取材于“日中有烏”、“後羿射日”等一系列神話傳說。

“月”即月亮,月亮當中常繪有蟾蜍或白兔,這是漢代以後月亮紋的一般圖案,取材於“嫦娥奔月”等優美的神話傳說。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幾個小圓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間以線相連,組成一個星宿。

“山”即群山,其圖案即為群山形。

“龍”為龍形。

“華蟲”,即“雉”,雉是鳥類,其頸毛及尾似蛇,兼有細毛似獸。

“宗彝”,即宗廟彝器,作尊形。

“藻”即水藻,為水草形。

“火”即火焰,為火焰形。

“粉米”即白米,為米粒形。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黻”是黑青相次的“亞”形。

十二章紋飾在清代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這一服制的制定是在乾隆時期,因此在乾隆以前的服飾當中,十二章可能不全或者乾脆沒有。

八 寶 立 水

八寶立水指的是八寶紋和立水紋,位於吉服的下擺處。八寶紋指珊瑚珠、珊瑚枝、方勝、犀角、杯、古錢、火珠、如意、書、畫、蕉葉、靈芝、元寶、磬等,可以隨意組成(在下圖海水江崖紋中可以找到)。

立水紋則由 海水江崖 和 水腳 組成:

海水江崖紋

水腳

龍袍相較於其他服飾而言,紋飾更具有特色,更講究,

並非僅有龍紋。

龍紋僅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們辨別一件服飾是否為龍袍,

也不能單單從上面是否有龍紋來確定。

可以隨意組成(在下圖海水江崖紋中可以找到)。

立水紋則由 海水江崖 和 水腳 組成:

海水江崖紋

水腳

龍袍相較於其他服飾而言,紋飾更具有特色,更講究,

並非僅有龍紋。

龍紋僅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們辨別一件服飾是否為龍袍,

也不能單單從上面是否有龍紋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