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像獎的光環,終究被它的“固步自封”給敗光了?

金像獎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昨日(4月15日),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與北京電影節開幕式“巧合”地撞在了同一天,看著圈內媒體大部分跑到了北京郊區紅毯現場,曾經備受關注的金像獎卻沒能引起太多關注。

也有網友發帖說,“2018年金像獎是近十年大陸關注最弱的一年了。”唯一引發熱議的還是多年陪跑的古天樂,終於獲獎,“待遇”對比確實令人唏噓。

2018金像獎獲獎名單

金像獎創立於1982年,算下來已經有長達36年的歷史,但從其近年來越來越“固步自封”的本土化趨勢,

被資本滋養和眷顧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更受市場關注和青睞,就不奇怪了。

近十年大陸關注最弱的一年,金像獎為什麼不行了?

儘管金像獎維持著自己的“高姿態”,不過從其獲獎影片來看,已經拿過多次金像獎的許鞍華和她的作品《明月幾時有》成為本次金像獎最大贏家。像一些資深影評人所說,許鞍華的“大勝”其實讓更多年輕導演失去了機會,

而古天樂獲得影帝也有如當年的小李子一樣,陪跑多年不忍再次“傷害”。

《明月幾時有》劇照

對比來看,2015年的時候拿獎熱門人選有趙薇、周迅、湯唯等人,2016年有跑出的黑馬女演員春夏,2017年還有拿了金馬獎影后的周冬雨陪跑,今年獲獎的影片真的沒啥熱度和爆點了。

1. 提名影片雖不少合拍片,但大部頭獎項終歸淪為“港臺”

近年來大陸香港合作頻繁,合拍片逐漸佔領市場,純港味影片雖能受到金像獎的“庇護”,但從近年來其在大陸市場來看,雖有著不錯口碑,但題材類型小眾,也無法掀起熱度和資本市場,這點與大陸的文藝片有點類似。

不過,隨著大陸觀眾欣賞水準和類型多樣化需求,像《岡仁波齊》、《七十七天》、《嘉年華》這類電影也能引發觀眾熱議,

並帶來一些資本回溫,但純港片因文化基因在大陸還無法“暢行”。

相反,大陸和香港合作的合拍片倒是有著不錯的趨勢,今年金像獎的大贏家《明月幾時有》就是大陸影視公司博納重點參與的作品,這部影片收穫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另外,熱門作品《追龍》斬獲最佳剪輯、最佳攝影。古天樂、毛舜筠分別憑藉《殺破狼·貪狼》、《黃金花》的精彩演出,獲封最佳男、女演員。

古天樂獲獎

觀看這些獲獎影片,背後幾乎都有香港電影人的影子,即使有著濃濃大陸風味的《悟空傳》,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但導演郭子健也是香港電影人、編劇、製片人。而大陸的不論是金雞百花獎還是其他大大小小獎項,都還會頒發一個諸如“兩岸最受歡迎港臺藝人”之類的獎項。

2. 香港演員的“青黃不接”

今年古天樂幾乎成為這場盛會的唯一的記憶點,有人說,這可能是香港最後一位還沒獲獎的男演員。曾經的TVB輝煌,那時候有人們熟悉的“四大天王”,有梁朝偉、周潤發、梁家輝,還有張家輝、余文樂以及古天樂。金像獎成立的1982年,更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期,電影類型豐富、票房高漲,吳宇森、成龍、周星馳等電影人才不斷湧現。

1982年到1985年,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獲得者大部分處於三十歲的年齡段,梁家輝26歲就獲封影帝。而從2010年開始,金像獎影帝大多50歲左右,且都是劉德華、張家輝這種熟面孔,最佳女主、最佳男配女配的獲獎人,也有著相似的趨勢。

中間的這些年,是資本人才的急劇流失和市場的不景氣,尤其是盜版、電視與金融危機的綜合效應,導致2003年80%的香港電影從業者幾乎一年沒戲可拍。

外界一直有對金像獎論資排輩、越做越小的置疑,這其實反映出了金像獎的無奈:香港本土電影數量變少,優秀青年導演、演員匱乏,只好借助老牌的香港導演和演員撐場面。人才斷代的根本原因,是香港電影工業和影響力的衰退。

失去光環的金像獎,還有被“拯救”的機會麼?

許鞍華在金像獎舞臺多次拿得重要獎項,這被人視同為趙本山在春晚多次拿到“最受歡迎小品獎項”一樣。許鞍華在金像獎、金馬獎的舞臺有多長遠,那麼對於一些等待熬出時機的年輕電影人來說就有多煎熬。

這不,趙本山出走了春晚舞臺,觀眾會懷念那個給我們笑聲的本山大叔,但舞臺上也更多的給了開心麻花、賈玲、郭德綱們更多出頭的機會。而電影市場上,有了徐崢、王寶強式喜劇,也有開心麻花、大鵬類的喜劇,風格更為多變,也讓大陸電影市場出現了繁榮鼎盛時期。

曾經的金像獎在大陸電影人和觀眾的心裡,含金量十足。如今慢慢淪為小眾區域圈子文化是一種“文化與精神保護”還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封鎖”,這恐怕只有評委會與主辦方清楚了。

而今年兩會的召開,從“惠台31條”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陸希冀的是大陸、港澳臺同步發展,而不是文化的一處繁榮。金像獎的出發點或是為了避免被資本裹挾,保留自己的一片精神天地,但越是害怕觸碰越是會將自己局限在一片“狹隘”天地,也只會讓金像獎離大眾越來越遠。

1. 金像獎有幾率擴展成華語電影評選獎項

香港金像獎與臺灣金馬獎在華語電影屆備受矚目,且有相似之處,如拿下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的《大佛普拉斯》在金馬獎也斬獲多個獎項。

《大佛普拉斯》劇照

在評選電影的領域上,金像獎立足於香港電影,金馬獎面向華語電影。在評選機制上,與金馬獎由數十位專業評審組成評審團,集中看片投票決定獲獎者的評審制度不同,香港電影金像獎採取的是與奧斯卡金像獎類似的多輪、多人、多層面的電影評審制度。

評選領域與機制的不同,導致獎項的頒佈上,金馬獎更敢於給新人獎項,金像獎更講究資質。《殺破狼·貪狼》最佳男主古天樂的獲獎,就有非議,陪跑多年的他突然獲獎,難免有安慰獎之嫌疑。

臺灣金馬獎近年來更受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內陸電影在金馬獎上的優良表現,它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地域性較弱,視野更開闊,比起金像獎更有活力。

金馬獎經歷了從主評港臺,到港片為主,到轉型為華語電影的過程,臺灣電影的低產量起了助推作用,如今的香港金像獎面臨著港片的低產,也有一定幾率放寬領域,成為華語片獎項。

2. 青年導演與演員的稀缺問題,有得到緩解的機遇

201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香港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畫”,計畫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大專及專業組的優勝團隊,可以獲得資金拍攝電影,意在培養電影屆新人。

“首部劇情電影計畫”也卓有成效,第一屆大專組的兩部優勝作品已經面世。《一念無明》在第53屆臺灣金馬獎獲得最佳新導演和最佳女配角獎,而《點五步》已在香港公映,票房成績不錯。

《一念無明》劇照

資金的扶持也在加大,《一念無明》那批導演的拍攝資金約200萬一部,近期張經緯導演的《藍天白雲》,已經到了500萬,可以看出香港政府追加資金,繼續著對青年電影業的扶持。

2018年,香港已經有23個新導演,新的一批演員也已出現,今年金像獎的新晉影后毛舜筠就是一個例子。不過人才的斷層現象難以一時彌補,現在香港最年輕的一線男演員仍是古天樂、吳彥祖、謝霆鋒等人。

3. 從合拍片中加強文化交流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香港電影的票房滑落,引發了當時電影人的思慮。部分人才去往好萊塢,學習借鑒高投入、大場面、著重特效運用以提供視覺感官刺激的電影製作手段,為香港電影帶來改變和重生。

2001年上映的大片《蜀山傳》,是徐克借助好萊塢手段創造的香港新武俠電影。它的特效製作很出色,改變了影迷心中對香港無線電影製作粗糙的印象,但劇情空泛、票房慘敗。借鑒好萊塢,沒能成為香港電影發展的主流道路。

《蜀山傳》劇照

九七回歸之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繫日漸緊密。2003年香港電影陷入冰凍期後,絕境之中,港片開始謀求新路,2004年,港片走上合拍之路。

合拍片模式有著獨特的優勢,香港電影業形成的商業電影製作模式,吸引著港臺雙方的資金支援,尤其是大陸電影市場的迅猛增長引來了更多資金流,千萬的投資只是中等級別。大陸有著廣闊的電影發行市場,觀眾數量龐大,且香港電影早年積累的口碑效應與大牌明星,更是有利於打開大陸電影市場。

如今,香港電影合拍片已成大潮,陳可辛、劉振偉紛紛加入,而市場表現最佳的,則是周星馳近年的作品,2016年《美人魚》突破三十億,2017年的《西遊伏妖篇》票房輕鬆過十億。

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是一部由博納出品的合拍片,累計票房11.8億且口碑優秀,2018年的主旋律大片《紅海行動》也由博納推出。博納影業凝聚了徐克、林超賢等對商業大片駕馭能力強的香港導演,將香港電影的優勢引入到內地來。

《紅海行動》劇照

合拍片並非就是票房保證,除去導演、製作和資金的因素外,大陸的審查制度,以及演員比例的規定,內地觀眾的審美趣味都是影響因素。金像獎如同香港電影的晴雨錶,它目前陷入困境,但也在自救,未來的發展方向,仍需要相對長的時間來呈現。

歡迎訂閱“首席娛樂官”,點關注不迷路

2. 香港演員的“青黃不接”

今年古天樂幾乎成為這場盛會的唯一的記憶點,有人說,這可能是香港最後一位還沒獲獎的男演員。曾經的TVB輝煌,那時候有人們熟悉的“四大天王”,有梁朝偉、周潤發、梁家輝,還有張家輝、余文樂以及古天樂。金像獎成立的1982年,更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期,電影類型豐富、票房高漲,吳宇森、成龍、周星馳等電影人才不斷湧現。

1982年到1985年,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獲得者大部分處於三十歲的年齡段,梁家輝26歲就獲封影帝。而從2010年開始,金像獎影帝大多50歲左右,且都是劉德華、張家輝這種熟面孔,最佳女主、最佳男配女配的獲獎人,也有著相似的趨勢。

中間的這些年,是資本人才的急劇流失和市場的不景氣,尤其是盜版、電視與金融危機的綜合效應,導致2003年80%的香港電影從業者幾乎一年沒戲可拍。

外界一直有對金像獎論資排輩、越做越小的置疑,這其實反映出了金像獎的無奈:香港本土電影數量變少,優秀青年導演、演員匱乏,只好借助老牌的香港導演和演員撐場面。人才斷代的根本原因,是香港電影工業和影響力的衰退。

失去光環的金像獎,還有被“拯救”的機會麼?

許鞍華在金像獎舞臺多次拿得重要獎項,這被人視同為趙本山在春晚多次拿到“最受歡迎小品獎項”一樣。許鞍華在金像獎、金馬獎的舞臺有多長遠,那麼對於一些等待熬出時機的年輕電影人來說就有多煎熬。

這不,趙本山出走了春晚舞臺,觀眾會懷念那個給我們笑聲的本山大叔,但舞臺上也更多的給了開心麻花、賈玲、郭德綱們更多出頭的機會。而電影市場上,有了徐崢、王寶強式喜劇,也有開心麻花、大鵬類的喜劇,風格更為多變,也讓大陸電影市場出現了繁榮鼎盛時期。

曾經的金像獎在大陸電影人和觀眾的心裡,含金量十足。如今慢慢淪為小眾區域圈子文化是一種“文化與精神保護”還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封鎖”,這恐怕只有評委會與主辦方清楚了。

而今年兩會的召開,從“惠台31條”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陸希冀的是大陸、港澳臺同步發展,而不是文化的一處繁榮。金像獎的出發點或是為了避免被資本裹挾,保留自己的一片精神天地,但越是害怕觸碰越是會將自己局限在一片“狹隘”天地,也只會讓金像獎離大眾越來越遠。

1. 金像獎有幾率擴展成華語電影評選獎項

香港金像獎與臺灣金馬獎在華語電影屆備受矚目,且有相似之處,如拿下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的《大佛普拉斯》在金馬獎也斬獲多個獎項。

《大佛普拉斯》劇照

在評選電影的領域上,金像獎立足於香港電影,金馬獎面向華語電影。在評選機制上,與金馬獎由數十位專業評審組成評審團,集中看片投票決定獲獎者的評審制度不同,香港電影金像獎採取的是與奧斯卡金像獎類似的多輪、多人、多層面的電影評審制度。

評選領域與機制的不同,導致獎項的頒佈上,金馬獎更敢於給新人獎項,金像獎更講究資質。《殺破狼·貪狼》最佳男主古天樂的獲獎,就有非議,陪跑多年的他突然獲獎,難免有安慰獎之嫌疑。

臺灣金馬獎近年來更受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內陸電影在金馬獎上的優良表現,它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地域性較弱,視野更開闊,比起金像獎更有活力。

金馬獎經歷了從主評港臺,到港片為主,到轉型為華語電影的過程,臺灣電影的低產量起了助推作用,如今的香港金像獎面臨著港片的低產,也有一定幾率放寬領域,成為華語片獎項。

2. 青年導演與演員的稀缺問題,有得到緩解的機遇

201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香港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畫”,計畫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大專及專業組的優勝團隊,可以獲得資金拍攝電影,意在培養電影屆新人。

“首部劇情電影計畫”也卓有成效,第一屆大專組的兩部優勝作品已經面世。《一念無明》在第53屆臺灣金馬獎獲得最佳新導演和最佳女配角獎,而《點五步》已在香港公映,票房成績不錯。

《一念無明》劇照

資金的扶持也在加大,《一念無明》那批導演的拍攝資金約200萬一部,近期張經緯導演的《藍天白雲》,已經到了500萬,可以看出香港政府追加資金,繼續著對青年電影業的扶持。

2018年,香港已經有23個新導演,新的一批演員也已出現,今年金像獎的新晉影后毛舜筠就是一個例子。不過人才的斷層現象難以一時彌補,現在香港最年輕的一線男演員仍是古天樂、吳彥祖、謝霆鋒等人。

3. 從合拍片中加強文化交流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香港電影的票房滑落,引發了當時電影人的思慮。部分人才去往好萊塢,學習借鑒高投入、大場面、著重特效運用以提供視覺感官刺激的電影製作手段,為香港電影帶來改變和重生。

2001年上映的大片《蜀山傳》,是徐克借助好萊塢手段創造的香港新武俠電影。它的特效製作很出色,改變了影迷心中對香港無線電影製作粗糙的印象,但劇情空泛、票房慘敗。借鑒好萊塢,沒能成為香港電影發展的主流道路。

《蜀山傳》劇照

九七回歸之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繫日漸緊密。2003年香港電影陷入冰凍期後,絕境之中,港片開始謀求新路,2004年,港片走上合拍之路。

合拍片模式有著獨特的優勢,香港電影業形成的商業電影製作模式,吸引著港臺雙方的資金支援,尤其是大陸電影市場的迅猛增長引來了更多資金流,千萬的投資只是中等級別。大陸有著廣闊的電影發行市場,觀眾數量龐大,且香港電影早年積累的口碑效應與大牌明星,更是有利於打開大陸電影市場。

如今,香港電影合拍片已成大潮,陳可辛、劉振偉紛紛加入,而市場表現最佳的,則是周星馳近年的作品,2016年《美人魚》突破三十億,2017年的《西遊伏妖篇》票房輕鬆過十億。

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是一部由博納出品的合拍片,累計票房11.8億且口碑優秀,2018年的主旋律大片《紅海行動》也由博納推出。博納影業凝聚了徐克、林超賢等對商業大片駕馭能力強的香港導演,將香港電影的優勢引入到內地來。

《紅海行動》劇照

合拍片並非就是票房保證,除去導演、製作和資金的因素外,大陸的審查制度,以及演員比例的規定,內地觀眾的審美趣味都是影響因素。金像獎如同香港電影的晴雨錶,它目前陷入困境,但也在自救,未來的發展方向,仍需要相對長的時間來呈現。

歡迎訂閱“首席娛樂官”,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