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讀法揭示

“四大名著”中,《西遊記》似乎爭議最多。不少人認為,《西遊記》是一部欠嚴肅的作品,其定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重複性的情節設置,甚至其宿命論式的思想取向、道義宣揚,都能使其被拒斥於“四大名著”之外。

《西遊記》的人物塑造、情節設置中誠有些許缺憾,其思想取向、道義宣揚亦有所偏頗甚或流於愚昧,但這些“硬傷"並不足以抹煞《西遊記》的藝術成就。換言之,除《西遊記》外,其餘“三大名著“亦並非十全十美,實不該厚此薄彼、一告而掩大德;撇開個中不足,

《西遊記》絕對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力作。那麼,為何還有不少人甚至是巨擘方家都把《西遊記》歸入神話故事甚或兒童讀物之流呢?其實無他,全在其“語法“上的偏失;假令讀者能夠透過其”變幻恍惚之事“而解其”問雜微妙之語“,必能充分享受到解頤之樂、頓悟之喜。簡言之:欲讀《西遊記》,全在一種”通透“之功,一個”悟“字。

《西遊記》寫的是神怪世界,包羅的是人間萬象,其書中神魔皆有人性,精魅每通世故,八十一難亦多有旨歸。僅以孫悟空論,其由魔而成佛的歷程,即見證出了人心路成長的必由進程(無性——生性、任性——收性——最高層次的“無性”),而其與天庭體制中眾神的交往、博弈,則透視出了社會體制、人事糾葛、世態萬象。

在閱讀《西遊記》的過程中,如果只偏執於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熱鬧、九九八十一難的離奇,勢必難以體會到其重複式的情節設置中掩寓著的深邃思考、精巧構思,其定型化的形象塑造裡見證了的思想成長、人生頓悟。凡此,《西遊記》中,作者孫悟空等人物、故事,影射,反映、挖掘出的社會思考、人生問題,充分體現了思想的容量,認識的境界,即便用現代眼光關照,亦每給人以茅塞頓開、眼界大展之感。
讀《西遊記》,若無此覺悟意識、識見能力,讀爛卷帙實枉然。

不同年齡階段下、不同人生際遇後,其對《西遊記》的鑒賞、接受,當是各不相同的。對於有人所執迷的“老不看《西遊》”雲者,並非因為年長後不適合看文風略顯滑稽、輕鬆的“兒童讀物”《西遊記》,

而是因為若此時才忽然意識到《西遊記》中的諸多本應該有兒童時即省悟的啟示、教益,卻因為自己當時的“未得甚解”而未能好好地用以指導人生、規避躓踣而徒生浩歎,以致不忍再讀、不能細讀而已。——會讀《西遊》,也宜“從娃娃抓起“;欲解《西遊》,則最在一個”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