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讀法揭示

“四大名著”中, 《西遊記》似乎爭議最多。 不少人認為, 《西遊記》是一部欠嚴肅的作品, 其定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重複性的情節設置, 甚至其宿命論式的思想取向、道義宣揚, 都能使其被拒斥於“四大名著”之外。

《西遊記》的人物塑造、情節設置中誠有些許缺憾, 其思想取向、道義宣揚亦有所偏頗甚或流於愚昧, 但這些“硬傷"並不足以抹煞《西遊記》的藝術成就。 換言之, 除《西遊記》外, 其餘“三大名著“亦並非十全十美, 實不該厚此薄彼、一告而掩大德;撇開個中不足, 《西遊記》絕對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力作。 那麼, 為何還有不少人甚至是巨擘方家都把《西遊記》歸入神話故事甚或兒童讀物之流呢?其實無他, 全在其“語法“上的偏失;假令讀者能夠透過其”變幻恍惚之事“而解其”問雜微妙之語“, 必能充分享受到解頤之樂、頓悟之喜。 簡言之:欲讀《西遊記》, 全在一種”通透“之功,

一個”悟“字。

《西遊記》寫的是神怪世界, 包羅的是人間萬象, 其書中神魔皆有人性, 精魅每通世故, 八十一難亦多有旨歸。 僅以孫悟空論, 其由魔而成佛的歷程, 即見證出了人心路成長的必由進程(無性——生性、任性——收性——最高層次的“無性”), 而其與天庭體制中眾神的交往、博弈,

則透視出了社會體制、人事糾葛、世態萬象。 在閱讀《西遊記》的過程中, 如果只偏執於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熱鬧、九九八十一難的離奇, 勢必難以體會到其重複式的情節設置中掩寓著的深邃思考、精巧構思, 其定型化的形象塑造裡見證了的思想成長、人生頓悟。 凡此, 《西遊記》中, 作者孫悟空等人物、故事, 影射, 反映、挖掘出的社會思考、人生問題, 充分體現了思想的容量, 認識的境界, 即便用現代眼光關照, 亦每給人以茅塞頓開、眼界大展之感。 讀《西遊記》, 若無此覺悟意識、識見能力, 讀爛卷帙實枉然。

不同年齡階段下、不同人生際遇後, 其對《西遊記》的鑒賞、接受, 當是各不相同的。 對於有人所執迷的“老不看《西遊》”雲者, 並非因為年長後不適合看文風略顯滑稽、輕鬆的“兒童讀物”《西遊記》, 而是因為若此時才忽然意識到《西遊記》中的諸多本應該有兒童時即省悟的啟示、教益, 卻因為自己當時的“未得甚解”而未能好好地用以指導人生、規避躓踣而徒生浩歎, 以致不忍再讀、不能細讀而已。

——會讀《西遊》, 也宜“從娃娃抓起“;欲解《西遊》, 則最在一個”悟“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