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魯台文展會迎來“為宅雕塑”,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首次在地級市舉辦

提及雕塑,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室外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事實上,雕塑同書畫一樣,早已走進家庭,發揮著美化空間、塑造品質的作用。本次文展會期間,濰坊廣播影視集團與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合作舉辦“為宅雕塑·2018中國青年雕塑家邀請展”,

這也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首次將該學術品牌展覽放在地級市舉辦。展覽圍繞宅屬空間的美學,將通過“宅有心”、“居有竹”、“吾有調”、“手有物”四大區域進行展現,形式包括圓雕、浮雕、裝置、文獻等。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為宅雕塑”有哪些亮點和看點,跟記者一起來探訪一下吧。

陳文才 《不系之舟》

柴鑫萌《大地》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首次在地級市舉辦“為宅雕塑”展

在藝術市場中,雖然不乏上千萬元的雕塑拍品,但整體而言,雕塑不是一個特別熱門的收藏門類。

“為宅雕塑”卻獨闢蹊徑,探索如何讓雕塑走向普通百姓的收藏。

所謂“為宅”,即是“為你美宅”。“為宅雕塑”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的學術品牌,主張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推動“藝術進入生活,雕塑進入家庭”,試圖在文化與生活之間,在藝術與日常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樑,讓藝術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丁浩《山雨》

鄧柯《清風》

據瞭解,首屆“為宅雕塑”大展於2015年6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主辦單位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和中國職業藝術教育學會。大展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在行業內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為宅雕塑”展覽落地濰坊,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首次將該學術品牌展覽放在地級市舉辦。

本次展覽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面向全國徵集作品,通過多位元國內專家組成的專業藝委會的精心篩選,最終有50余位國內青年雕塑藝術家的100余件作品呈現在本次青年雕塑展中。作品的主要形式包括:圓雕、浮雕、裝置、文獻等。

據介紹,本次展覽參展藝術家以“80後”為主,

兼顧部分“70後”和“90後”。他們創作較為成熟,對藝術本體和文化有一定的反思和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同時對社會發展、審美變遷的嗅覺靈敏,深具開拓創新的勇氣和能力。

本次展覽展區設置為獨立展館。為更好地體現展出作品的不同文化內涵,展區的整體規劃、包裝邀請了中國美術館的設計人員來完成,針對每件展品的不同風格、表現形式對展區進行了特殊的分割與佈局,使展品與展區整體氛圍融為一體。

展覽分為“宅有心”“居有竹”“吾有調”“手有物”四個版塊

“為宅雕塑”主要探索宅屬環境(如私宅、宅院、個人空間等)中,藝術品的存在屬性、空間位置、陳列方式,運用雕塑藝術創作與宅屬環境設計相結合的形式,創作出實用功能和精神需求合一的藝術性空間。本次展覽圍繞宅屬空間的美學,將通過“宅有心”、“居有竹”、“吾有調”、“手有物”四大區域進行展現。

高衝衝《你的樣子》

“宅有心”版塊,通過與北京滄藝閣主人合作,精選其數十年來精心收藏的老宅舊物,在圍合空間重新佈局,打破展品與宅屬物之間的界限,以歲月浸染的古拙與溫雅,訴說與宅有關的久遠的故事和心意。

“居有竹”當中的“竹”是一種文化尋根,是對中國文化、東方詩意的指代,是人與自然之間心性相通的寫照。蘇軾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以此譬喻精神追求對於生活方式和氣質養成的重要意義。“居有竹”展區的作品與“宅有心”形成穿越時空的互動,共同講述一種精緻簡樸而有格調的文人化的審美追求。

賈濤《大遷徙》

景曉雷《靈山》

孟祥軻《雲獅》

“吾有調”區域的作品個性強烈,富有張力和視覺衝擊力,呈現出時尚、前衛的美學風格,體現當代年輕人的趣味和個性表達。

“手有物”區域展現的作品精緻小巧,更符合大眾的審美。展區內還設置有互動版塊,觀眾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體驗3D列印的樂趣。

四個區域通過差異化的形式和類別的結合,融匯成一個完整的理念展覽。

回歸日常家居生活,“為宅雕塑”帶你領略“家”的感覺

“為宅雕塑”將關注點回歸大眾的日常家居生活。在展區內,從家用的不銹鋼水壺到形狀特殊的“荷包蛋”,從用抽象的幾何切面塑造的犀牛到憨態可掬的“萌寶日記”,熟悉而又親切的雕塑品,讓觀眾們毫無距離感。

在“為宅雕塑”布展現場,記者看到,一捆木頭雕刻而成的繩結格外引人注目。這件作品的名字叫《結》,作者是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葛平偉。

葛平偉《結》

據葛平偉介紹,《結》通過木質材料呈現“樹結”與“繩結”的視覺形象轉換,突破日常視覺經驗的慣性認知,造成視覺的意外效果,以“緣物得意”的方式,進行“人”與“物”的對話關係。在利用原生木結的基礎上,又附加製作的繩結來呈現結的契合。這裡的結是對木質媒介解構與建構,一方面利用木結的自然天成,另一方面通過對木質的人工塑造形成的人與自然的存在狀態,來求得材料和塑造物所形成的合一關係。

朱羿郎《北風》

姚慶作品《進擊的犀牛》

而一件名為《知了》的作品中,大樹、折枝的小樹、蟬及孩童,形成了一幅祥和而充滿童趣的生命景觀。據介紹,作品利用自然界生命的多重組合,提供了一種自然生機,和諧生長的視覺邏輯。作品的整體語言富有裝飾意味且圓潤飽滿,通過大樹、折枝的小樹、蟬及冥想的孩童之間的交流,觀察自己內心,瞭解真正的自我,這樣才能生活的更自在暢意。

全建華《知了》

此次展覽中,類似的作品還有不少。其中,用青銅雕刻的作品《貴妃醉酒》,運用壓縮空間的方法將人物平面化,將中國傳統以線造型的藝術形式融入雕塑之中,以達到雕塑如畫的獨特氣質。住宅空間擺放這樣一件觀賞功能的作品,將帶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

吳彤《貴妃醉酒》

回歸日常家居生活,一起到“為宅雕塑”展,領略“家”的感覺吧。

濰坊廣播電視報記者 左保傑 轉載請注明來源

使展品與展區整體氛圍融為一體。

展覽分為“宅有心”“居有竹”“吾有調”“手有物”四個版塊

“為宅雕塑”主要探索宅屬環境(如私宅、宅院、個人空間等)中,藝術品的存在屬性、空間位置、陳列方式,運用雕塑藝術創作與宅屬環境設計相結合的形式,創作出實用功能和精神需求合一的藝術性空間。本次展覽圍繞宅屬空間的美學,將通過“宅有心”、“居有竹”、“吾有調”、“手有物”四大區域進行展現。

高衝衝《你的樣子》

“宅有心”版塊,通過與北京滄藝閣主人合作,精選其數十年來精心收藏的老宅舊物,在圍合空間重新佈局,打破展品與宅屬物之間的界限,以歲月浸染的古拙與溫雅,訴說與宅有關的久遠的故事和心意。

“居有竹”當中的“竹”是一種文化尋根,是對中國文化、東方詩意的指代,是人與自然之間心性相通的寫照。蘇軾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以此譬喻精神追求對於生活方式和氣質養成的重要意義。“居有竹”展區的作品與“宅有心”形成穿越時空的互動,共同講述一種精緻簡樸而有格調的文人化的審美追求。

賈濤《大遷徙》

景曉雷《靈山》

孟祥軻《雲獅》

“吾有調”區域的作品個性強烈,富有張力和視覺衝擊力,呈現出時尚、前衛的美學風格,體現當代年輕人的趣味和個性表達。

“手有物”區域展現的作品精緻小巧,更符合大眾的審美。展區內還設置有互動版塊,觀眾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體驗3D列印的樂趣。

四個區域通過差異化的形式和類別的結合,融匯成一個完整的理念展覽。

回歸日常家居生活,“為宅雕塑”帶你領略“家”的感覺

“為宅雕塑”將關注點回歸大眾的日常家居生活。在展區內,從家用的不銹鋼水壺到形狀特殊的“荷包蛋”,從用抽象的幾何切面塑造的犀牛到憨態可掬的“萌寶日記”,熟悉而又親切的雕塑品,讓觀眾們毫無距離感。

在“為宅雕塑”布展現場,記者看到,一捆木頭雕刻而成的繩結格外引人注目。這件作品的名字叫《結》,作者是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葛平偉。

葛平偉《結》

據葛平偉介紹,《結》通過木質材料呈現“樹結”與“繩結”的視覺形象轉換,突破日常視覺經驗的慣性認知,造成視覺的意外效果,以“緣物得意”的方式,進行“人”與“物”的對話關係。在利用原生木結的基礎上,又附加製作的繩結來呈現結的契合。這裡的結是對木質媒介解構與建構,一方面利用木結的自然天成,另一方面通過對木質的人工塑造形成的人與自然的存在狀態,來求得材料和塑造物所形成的合一關係。

朱羿郎《北風》

姚慶作品《進擊的犀牛》

而一件名為《知了》的作品中,大樹、折枝的小樹、蟬及孩童,形成了一幅祥和而充滿童趣的生命景觀。據介紹,作品利用自然界生命的多重組合,提供了一種自然生機,和諧生長的視覺邏輯。作品的整體語言富有裝飾意味且圓潤飽滿,通過大樹、折枝的小樹、蟬及冥想的孩童之間的交流,觀察自己內心,瞭解真正的自我,這樣才能生活的更自在暢意。

全建華《知了》

此次展覽中,類似的作品還有不少。其中,用青銅雕刻的作品《貴妃醉酒》,運用壓縮空間的方法將人物平面化,將中國傳統以線造型的藝術形式融入雕塑之中,以達到雕塑如畫的獨特氣質。住宅空間擺放這樣一件觀賞功能的作品,將帶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

吳彤《貴妃醉酒》

回歸日常家居生活,一起到“為宅雕塑”展,領略“家”的感覺吧。

濰坊廣播電視報記者 左保傑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