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故紙映華夏,書信濟南風——走進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

文化博物館

在經一路火車站附近,有一座典型的巴羅克式風格的建築大樓,

始建於1904年,是原來的濟南電報大樓。如今再走進這座大樓,感受到的卻是豐富的書信文化——這就是改建後剛開館的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該博物館現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展覽面積達870平方米。

一封書信,一段歷史。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

“魚傳尺素”是人與人之間最主要的聯繫方式,因此不同時代的書信也就記錄下了人們之間的往來事宜,甚至見證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化。華夏書信博物館館內設書信史、古代書信、近現代書信、山東名人書信四大主題,100餘件真品以胡適、茅盾、艾青、葉聖陶等活躍于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的名人書信為主。

館內還展出了迄今發現的我國古代最早的家書——睡虎地墓地出土的戰國末期的兩件木牘製品,給博物館增添了歷史厚重感。現代技術不斷改變著人類的通信方式,從古代到近現代形成的書信文化可視為今天互聯網通信的前身,它們都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明。

博物館收藏了一封胡適的信劄,十分引人注目。信中寫道:“小芳:我到家了,家裡的人都想念你。你現在已上課了嗎?你是很好的孩子,不怕沒有進步。但不可太用功,要多走路,多玩,身體好,進步更快。你有空時,望寫信給我,隨便你說什麼,我都愛看。請你代我問爹爹媽媽的好,並問弟弟妹妹的好。

”這封珍貴的信劄不僅飽含著胡適對晚輩濃濃的關愛,還體現出一些教育觀念,如“不可太用功,要多走路,多玩,身體好,進步更快”,頗具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意思。胡適的字,一向瘦硬清挺,字裡行間流露一種剛勁,這封信劄卻多了幾分柔情,每一個字都透露著溫暖,好像張開雙手去擁抱孩子一般。看了他的字,讀了他的信,那一刻我們仿佛都變成了“小芳”,變成了圍坐在大師身旁靜靜聆聽他溫柔話語的孩子。
看《見字如面》節目時感慨萬千的我們,不知道倘若看到真跡時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