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品茶時光|古人的茶葉存儲大法

古人更不像我們,擁有冰箱、乾燥劑等保鮮工具。那麼在古代惡劣且缺乏工具的條件下,他們都是怎麼保存茶葉的呢,看完後,你一定會對古人的智慧佩服的五體投地。

在一千多年前,從神農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到陸羽撰寫《茶經》對茶下了“南方之嘉木”的定義,人們的生活與茶總是息息相關。

不過既然要喝茶、用茶,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如何保存。我們知道,保存茶葉要忌高溫、忌異味、忌潮濕、忌氧氣。對於現代人而言,即使我們在擁有高科技的條件下,保存有些比較容易變質的茶,都要小心翼翼,茶友們一旦保存不當,放在家裡的茶葉就變質了,好端端浪費一罐茶葉,十分心疼。

古人更不像我們,擁有冰箱、乾燥劑等保鮮工具。那麼在古代惡劣且缺乏工具的條件下,他們都是怎麼保存茶葉的呢,看完後,你一定會對古人的智慧佩服的五體投地。

一、唐朝人愛用瓷瓶、絲絹存茶

唐代韓琬的《禦史台記》寫道:“貯於陶器,

以防暑濕。”說明唐代儲茶用的是瓷瓶,也稱為“茶罌”,其形“為鼓腹平底,瓶頸為長方形、平口”。一般用來裝散茶或者末茶。

貴族則喜歡用上好的絲質來貯茶,通常縫一個茶囊,內附夾層,以便更有利於貯存;或者將茶餅層層包裹,用時再取。

二、宋朝人存茶用茶籠

宋代趙希鵠在《調燮類編》中談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燒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築實。每用,撥灰開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無蒸灰。”

他們先將茶葉放入瓶子裡,以十斤為量;然後每年燒大量稻草成灰,填入桶內;將茶瓶放在桶中,四周被草灰覆蓋填埋;喝的時候,撥灰開瓶,取茶少許;取完茶後,再保持原狀。這裡稻草灰起到了去濕防潮的作用,想必這樣的茶葉,保鮮效果一定不錯。

三、明朝人存茶用陶罌

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把茶的保鮮和貯藏歸納成三句話:“喜溫燥而惡冷濕,喜清涼而惡蒸鬱,宜清獨而忌香臭”。就是說要乾燥,避免陽光直射和忌異味。

同時,明代還發明了將茶葉和竹葉相伴存放的貯茶方法,也稱陶罌貯茶法,可同時存數十斤之多的茶葉。先將幹竹葉編成圓形的竹片,分層置在陶罌底部;之後竹片上放滿茶葉,再放數層竹葉片,後取宣紙折疊成六、七層,用火烘乾後紮於罌口;最後上方再壓一塊方形厚白木板,以充分隔離潮氣。

在同一罌中貯藏不同品種的茶葉,則稱為“品司”,這種儲藏步驟雖然繁瑣,但是可同時存數十斤茶葉,其品質也是相當有保障的。

看來古人對茶葉的保存,早已超出了我們有限的想像。雖然古代科技、條件對比現代可能稍顯落後,但光是古人存茶的方法,就可以看出來古人對於茶的熱愛,繁瑣卻細緻入微。

現在的人雖然不要用那麼繁瑣的步驟來儲存茶葉,但是也不能太過隨意,至少做到四點:忌異味、忌潮濕、忌氧氣、忌高溫。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喜歡的茶能免受時光的摧殘,得到最佳的享用口感哦。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知茶,懂生活。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此文章為禦品茶莊「高級茶藝師-思佳」整理發佈,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如果您有更多關於茶葉保存、沖泡、選購等需要諮詢,請加茶藝師一起交流學習。】

三、明朝人存茶用陶罌

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把茶的保鮮和貯藏歸納成三句話:“喜溫燥而惡冷濕,喜清涼而惡蒸鬱,宜清獨而忌香臭”。就是說要乾燥,避免陽光直射和忌異味。

同時,明代還發明了將茶葉和竹葉相伴存放的貯茶方法,也稱陶罌貯茶法,可同時存數十斤之多的茶葉。先將幹竹葉編成圓形的竹片,分層置在陶罌底部;之後竹片上放滿茶葉,再放數層竹葉片,後取宣紙折疊成六、七層,用火烘乾後紮於罌口;最後上方再壓一塊方形厚白木板,以充分隔離潮氣。

在同一罌中貯藏不同品種的茶葉,則稱為“品司”,這種儲藏步驟雖然繁瑣,但是可同時存數十斤茶葉,其品質也是相當有保障的。

看來古人對茶葉的保存,早已超出了我們有限的想像。雖然古代科技、條件對比現代可能稍顯落後,但光是古人存茶的方法,就可以看出來古人對於茶的熱愛,繁瑣卻細緻入微。

現在的人雖然不要用那麼繁瑣的步驟來儲存茶葉,但是也不能太過隨意,至少做到四點:忌異味、忌潮濕、忌氧氣、忌高溫。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喜歡的茶能免受時光的摧殘,得到最佳的享用口感哦。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知茶,懂生活。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此文章為禦品茶莊「高級茶藝師-思佳」整理發佈,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如果您有更多關於茶葉保存、沖泡、選購等需要諮詢,請加茶藝師一起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