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導師專訪(一)丨黃信景:帶你深入理解“日本設計”背後的真相

黃信景:究竟環境于人的心理存在著怎樣的影響?也許只有親身抵達那一處場所才能知曉。

【築巢設計師俱樂部•日本研習營】

2017年2月28日,由築巢設計師俱樂部主辦的“東方藝術設計研習營” E15、E16團再起航!45名中國室內設計師從北京啟程,

開啟為期9天的赴日習修東方設計美學、追溯東方傳統文化的研習活動!我們有幸採訪到了這次隨行的導師,米蘭理工大學客座教授黃信景。在採訪中我們得知,在探索日本建築文化的同時,黃老師也希望通過全新的視角讓設計師們發自內心的去感受東方文化,並進行重新定義。

人物簡介

黃信景,他不僅是知名應用心理學博士,還是米蘭理工大學客座教授,設計心理學教授。在2016年作為項目發起人和資深導師已經帶領300余名中國設計師赴日本研習東方藝術設計,他對日本建築文化背後的設計內涵與審美價值有著獨到見解,頗受設計師好評。他曾說過:“究竟環境于人的心理存在著怎樣的影響?也許只有親身抵達那一處場所才能知曉。

代表作品:《設計要觸動哪些“心”弦》

設計課程:《現象背後的設計——超用戶心理的環境設計與材料應用》

採訪實錄

您組織並發起日本研習營的初心是什麼?

黃信景:人類學的研究認為,三大人類文明決定了當代世界的社會意識形態。分別是“古巴比倫文明”、“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 在過去兩百餘年的時間裡,

西方通過“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完整的傳承了古巴比倫文明,並在當代的藝術與設計領域廣泛運用。中國由於社會演變的複雜性導致文明傳承呈現一種斷斷續續的狀態。在改革開放的30 餘年時間裡,“西學中用”的發展思想更加破壞了對華夏文明的繼承與表達。目前國內的設計師們在設計技法與能力方面並不欠缺,重要的是設計思維與分析能力缺乏系統性。日本的設計恰恰在思維與分析的系統性上做到了極致!現代與傳統的文化碰撞與融合,
城市、建築、環境、空間四個方面的協調性以及與人的關係是日本設計師開展設計的思維與系統分析。所以,我發起並組織了東方藝術設計研習營的赴日習修課程,期望幫助更多的中國設計師開拓設計思路,學習日本的優秀設計技巧和思維。

究竟環境于人的心理存在著怎樣的影響?也許只有親身抵達那一處場所才能知曉。

日本在建築及室內設計方面最值得中國設計師借鑒和學習的是什麼?

黃信景:日本,自我國隋朝時期便開始系統的學習中國文化與藝術,在建築與設計領域,日本當代仍舊從“城市、建築、景觀、室內”彼此之間和諧共存的關係角度來開展規劃。與此同時,日本的設計師更加關注上述四個方面與“人”的和諧關係,並以此展開設計。從建築客體的關係考慮規劃,從建築客體與人的關係進行設計,這種在日本早已成為規矩的設計方法正是中國建築營造法的精髓。在“民族復興”的時代背景下,通過“東方藝術設計研習營”將中國藝術設計的靈魂取回來,實現“學以致用”是一名中國設計師的使命,更是擁有職業未來的必經之路。

您帶領了這麼多次“東方藝術設計研習營”,對於日本設計印象最深的是什麼?設計師們的反響如何?

黃信景:日本的工匠精神值得提一提。在當代社會,人受時代的影響,而工匠精神,則受人的影響。這種特有的“精益求精的極其認真的工作精神”是代代相傳的。日本的工匠精神還包括“踏踏實實,幹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設計師們的普遍反應是“跨地區學習,不是去拍照片、學做法、學材料這些我們所謂的“經驗”,因為經驗是學不來的,我們看POLA美術館、根津美術館都覺得很好,但是回到國內我們照搬不了,因為材料達不到、施工工藝達不到,但這些並不值得我們去抱怨,因為整個社會環境如此,不是靠我們個人能去改變的。所以我們究竟要學什麼?一定是學大師的想法、思路、邏輯,把這些學會了並結合中國自己的特點(材料、施工工藝等),中國的設計才能真正走上正軌,這也正是我們研習的意義。”

您在向設計師介紹日本設計文化時,是如何把自己對設計的理解融合到整個的講解中的?

黃信景:在我看來設計師應該嘗試走出去,將設計與生活完美融合,那樣的作品才能是經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在我們進行應用心理學學科研究的時候,在研究設計這個領域時,發現一個現象,人們在消費設計產物的時候,購買的絕對不是冷冰冰的產品,而是除去產品功能之後的一些品牌、身份等,或者說在購買完產品之後內心的一種滿足感。所以說設計師做的設計產物並不是簡單的滿足其功能性,滿足功能性的產品實際上是靠技術的手段生產出來的。設計產品是在保證其功能性的基礎上,滿足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的一份價值。而設計這一學科是不能解決這一問題的,這個要用心理學來解決。在一個人居環境中,用一些符號比如說燈光、色彩搭配、軟裝配飾等等,用這些來引起情緒的衝擊。這樣就很好的將兩個學科融合起來。所以說設計一定不是技術的產物,而是生命情感的延展,從這個定義上我們也能發現,設計和心理學應該是融合的。

您認為築巢設計師俱樂部組織的“東方藝術設計研習營”與其他同類研習之旅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黃信景:青年設計師發展學會發起的“東方藝術設計研習營”,就是要帶領設計師學員到日本親身體驗“基於關係”的中國建築與環境營造手法。除了對形式、材料、工藝的考察之外, 導師在每一處建築分析的“關係”原理是設計師學習的重點。在導師的啟發下領悟“意境之美”的東方藝術美學是研究的關鍵。最後,通過建築設計大師的作品理解將文化傳統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設計手段是實踐的目標。

與此同時,日本的設計師更加關注上述四個方面與“人”的和諧關係,並以此展開設計。從建築客體的關係考慮規劃,從建築客體與人的關係進行設計,這種在日本早已成為規矩的設計方法正是中國建築營造法的精髓。在“民族復興”的時代背景下,通過“東方藝術設計研習營”將中國藝術設計的靈魂取回來,實現“學以致用”是一名中國設計師的使命,更是擁有職業未來的必經之路。

您帶領了這麼多次“東方藝術設計研習營”,對於日本設計印象最深的是什麼?設計師們的反響如何?

黃信景:日本的工匠精神值得提一提。在當代社會,人受時代的影響,而工匠精神,則受人的影響。這種特有的“精益求精的極其認真的工作精神”是代代相傳的。日本的工匠精神還包括“踏踏實實,幹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設計師們的普遍反應是“跨地區學習,不是去拍照片、學做法、學材料這些我們所謂的“經驗”,因為經驗是學不來的,我們看POLA美術館、根津美術館都覺得很好,但是回到國內我們照搬不了,因為材料達不到、施工工藝達不到,但這些並不值得我們去抱怨,因為整個社會環境如此,不是靠我們個人能去改變的。所以我們究竟要學什麼?一定是學大師的想法、思路、邏輯,把這些學會了並結合中國自己的特點(材料、施工工藝等),中國的設計才能真正走上正軌,這也正是我們研習的意義。”

您在向設計師介紹日本設計文化時,是如何把自己對設計的理解融合到整個的講解中的?

黃信景:在我看來設計師應該嘗試走出去,將設計與生活完美融合,那樣的作品才能是經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在我們進行應用心理學學科研究的時候,在研究設計這個領域時,發現一個現象,人們在消費設計產物的時候,購買的絕對不是冷冰冰的產品,而是除去產品功能之後的一些品牌、身份等,或者說在購買完產品之後內心的一種滿足感。所以說設計師做的設計產物並不是簡單的滿足其功能性,滿足功能性的產品實際上是靠技術的手段生產出來的。設計產品是在保證其功能性的基礎上,滿足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的一份價值。而設計這一學科是不能解決這一問題的,這個要用心理學來解決。在一個人居環境中,用一些符號比如說燈光、色彩搭配、軟裝配飾等等,用這些來引起情緒的衝擊。這樣就很好的將兩個學科融合起來。所以說設計一定不是技術的產物,而是生命情感的延展,從這個定義上我們也能發現,設計和心理學應該是融合的。

您認為築巢設計師俱樂部組織的“東方藝術設計研習營”與其他同類研習之旅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黃信景:青年設計師發展學會發起的“東方藝術設計研習營”,就是要帶領設計師學員到日本親身體驗“基於關係”的中國建築與環境營造手法。除了對形式、材料、工藝的考察之外, 導師在每一處建築分析的“關係”原理是設計師學習的重點。在導師的啟發下領悟“意境之美”的東方藝術美學是研究的關鍵。最後,通過建築設計大師的作品理解將文化傳統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設計手段是實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