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學會放手,其實對身體更好

credit:123RF

一些雞湯文甚至是瑜伽課都會告訴你,要學著放下負面情緒。

而現在的確有新研究表明,放下負面情緒確實對身體健康有長久的益處。

此次研究物件為1000多名中年人,研究人員針對他們每天的焦慮程度和一個星期以後的情緒作了記錄,還包括十年後他們的身體狀況。結果發現,那些曾經很難應對日常壓力的人在若干年後身體的毛病會更多一些。此外,研究還發現,即使是身體好一點的人,也開始有了更多的負面情緒。

研究人員解釋了實驗之初參與者的身體狀況,並指出:在十年後,懂得放手的人身體的確更好一些。這篇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文章還表明,克服消極情緒也並沒有給你的身體帶來什麼益處。

詹姆斯 · 馬德克斯(James Maddux)是 喬治梅森大學“提升幸福感中心”的資深學者,雖然他沒有參與本次研究。他說:“這次實驗使我們更加明確了一點,即我們對壓力的處理方式若有不妥,勢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本次研究的特別之處在于,研究人員考慮了‘日後影響’。”

馬德克斯說,如果你每天都因為一件小事不斷地想“如果這樣,後果會怎樣”、“要是我當時那麼做就好了”,那這無形之中就會放大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的負面影響。你甚至還會發現,即使你思考了一夜,焦慮之情並沒有緩解半分,感覺反而更糟了。“一系列生理反應都會讓你疲憊不堪。”他說。

實驗中,參與者每天都會描述在過去的24小時內他們的情緒——如焦慮、緊張、沮喪等,

並對這些情緒到底維持了多長時間做了估計。因此,研究人員也就能估計在頭一天的負面情緒後,第二天是否仍然情緒低落。十年後,研究人員再次評估了他們的身體狀況,包括他們是否患有慢性疾病、每天工作時是否會力不從心、運動是否困難,例如爬樓梯、搬搬東西這樣的事兒。

答案似乎很一致:只有17%的人身體還比較硬朗,

而只有20%的人沒有抱怨身體不如從前。

首席研究員凱特·萊格(Kate Leger)表示, 這種影響不是暫時的,而是"揮之不去的"的。她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心理學和社會行為學的博士生。

她說,人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心情一直都不好,對有些人來說,焦慮或抑鬱是長期心情不好的原因之一,還有一些人則是天生就容易犯焦慮。但她認為,哪怕你生來悲觀,也是可以改變的。

“我知道讓負面情緒順其自然很難。”萊格說。但她補充到,我們可以借助“正念”或是“冥想”等手段以培養這項技能。在練習中,你可以試著讓大腦專注於現在,而不是擔心過去。“活在當下,為你所擁有的而感恩,這樣做十分有益,還能改善情緒和提升幸福感。”

馬德克斯補充到,冥想也會有用。因為解決心理問題的“談話療法”的前提就是,人們都可以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思想方式。他說,有的人認為只要心裡感到憂慮擔心,壞事就不會發生,但他們沒意識到,同樣的心態正是問題的根源。

“你會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做了,而是你自己怎麼想了。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他說。

本文譯自 medicalxpress,由譯者 Imagine 基於創作共用協定(BY-NC)發佈。

他說,有的人認為只要心裡感到憂慮擔心,壞事就不會發生,但他們沒意識到,同樣的心態正是問題的根源。

“你會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做了,而是你自己怎麼想了。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他說。

本文譯自 medicalxpress,由譯者 Imagine 基於創作共用協定(BY-NC)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