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敦煌遺書——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1900年初夏,當八國聯軍的腳步一步步朝著北京逼近的時候,河西走廊卻突然迎來的一個震驚世界的歷史發現。這件國寶在此時面世無疑給內憂外患的中國來了另一記狠狠的重創,

也讓一批批外國人趨之若鶩,到底是這是一件什麼樣的寶物呢?

在二十世紀初,腐朽的清政府正在搖搖欲墜的邊緣徘徊時,中國的學術界卻陸續迎來了多次史料大發現。當整個國家都處於危難中苦苦掙扎時,這些文物自然也是得不到應有的保護而難逃厄運。其中,最具代表的應該就是敦煌遺書。史學大家陳寅恪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歎:“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那麼,

敦煌遺書在那個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1900年,在敦煌的鳴沙山下,一位道士正在洞口犯難。看著洞中堆砌滿滿的經書,他並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位目不識丁的道士自然也不知道它們的珍貴性。塵封了近千年、被後世認為是人類的無價之寶的敦煌莫高窟,

就這樣迎來了第一位客人。

雖然道士不識那些晦澀難懂的經文,但那些色澤豔麗的佛像絹畫讓他明白,它們是神聖的。於是他徒步行走了五十裡地,將這件事情上報給了當時敦煌縣的縣令。

無奈縣令沒有將這些發黃的破紙放在眼裡。

從1900年到1907年之間,道士為了保護敦煌遺書做了很多努力。他經常挑選一些經卷送給當地的官員,希望他們能夠派人保護這些經卷和藏經洞。但很多官員都不懂經卷的珍貴。他甚至還給慈禧太后上書,把發現藏經洞的過程描述得很神秘,希望能得到老佛爺的關注。然而,搖搖欲墜的清廷壓根兒沒有理會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整天忙著和列強們打交道的老佛爺,

甚至根本沒有看到這封奏疏。

敦煌遺書的年代上起中國東漢,下至元代,其中,有確切紀年的文書就有將近一千件。這些文書所使用的文字除了漢字以外,還有吐蕃文、龜茲文、突厥文、于闐文等許多古代少數民族文字和西域文字,是研究中國各個朝代歷史和文化的珍貴資料。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它無疑是震驚世界的歷史大發現。但在當時,世人關注的,卻只有八國聯軍的入侵,

和慈禧太后的西逃。而遠在河西走廊的莫高窟,在被封存了近千年之後,仍然處於無人理會的沉寂中。直到七年後,幾個外國人改變了這裡的一切。

第一個踏上中國土地的是一位叫斯坦因的英國人。他在新疆進行著一次次的探險,也挖掘出了許多古代遺址,帶走了許多中國文物,正是這些經歷,讓斯坦因在得知敦煌遺書的存在時,敏銳的感覺到了他們的重要性。

斯坦因

1907年3月12日,斯坦因來到了敦煌,向道士描述了自己對玄奘多麽的崇拜,自己也曾向這位高僧一樣在沙漠中跋涉時,成功忽悠了道士,接近了藏經洞。

後來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挑揀揀了15000件珍貴的經書,謊稱自己要將經書帶回印度,攜帶著十幾箱經書回到英國。

斯坦因帶走的敦煌經卷震驚了整個世界,在他之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湧進了敦煌,瘋狂地掠奪著這些歷史悠久的珍貴文物。其中,法國人伯希和的收穫是最大的,伯希和是一個漢學家,他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也很有研究。因此,他很快從斯坦因挑剩下的經卷裡發現了很多精品。伯希和以500兩銀子的價格換走了6000卷經書。這些經書的數量雖然並不如斯坦因帶走的那麼多,卻件件是精品,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其中就包含著關於敦煌莫高窟開鑿經過的文獻。

有人曾經總結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遺書中,英國最多,法國最精,俄國最雜,日本最秘,中國則最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敦煌遺書所歷經的種種劫難,令每一位中國人都忍不住為之唏噓感歎。

更多精彩故事 敬請關注寶秘

斯坦因

1907年3月12日,斯坦因來到了敦煌,向道士描述了自己對玄奘多麽的崇拜,自己也曾向這位高僧一樣在沙漠中跋涉時,成功忽悠了道士,接近了藏經洞。

後來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挑揀揀了15000件珍貴的經書,謊稱自己要將經書帶回印度,攜帶著十幾箱經書回到英國。

斯坦因帶走的敦煌經卷震驚了整個世界,在他之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湧進了敦煌,瘋狂地掠奪著這些歷史悠久的珍貴文物。其中,法國人伯希和的收穫是最大的,伯希和是一個漢學家,他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也很有研究。因此,他很快從斯坦因挑剩下的經卷裡發現了很多精品。伯希和以500兩銀子的價格換走了6000卷經書。這些經書的數量雖然並不如斯坦因帶走的那麼多,卻件件是精品,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其中就包含著關於敦煌莫高窟開鑿經過的文獻。

有人曾經總結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遺書中,英國最多,法國最精,俄國最雜,日本最秘,中國則最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敦煌遺書所歷經的種種劫難,令每一位中國人都忍不住為之唏噓感歎。

更多精彩故事 敬請關注寶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