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興再遭黑手,背後的真相令人痛心!

作者/張不器

據多家媒體報導,美國商務部部長Wilbur Ross在4月16日透露,

因中國電信設備商中興通訊未履行和解協定中的部分協定,美國商務部將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銷售元器件,時間有可能長達7年。

若美國政府真的開始執行這一政策,中興通訊將遭遇麻煩,因為該公司所需的元器件無法完全找到美國企業之外的替代方。

這一處罰是對兩年前處罰的一個延續。

2016年3月8日,美國商務部指控中興通訊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

對中興實行禁運。隨後經過多方博弈和談判,直至2017年3月份雙方達成正式協議。根據協定,中興通訊認罰。中興通訊要向美國政府共支付11.92億美元,其中有3億美元是緩期執行,如果在協議簽署之後7年內未違反協定內容,該筆罰款將被豁免支付。除了罰金,中興通訊還進行了內控整改,解雇了包括公司CEO在內的多位公司高管。這一事件讓中興通訊元氣大傷。

不過,美國商務部最新的表態是,

認定中興通訊做了多次虛假陳述。美方稱,根據協定,中興通訊承諾解雇4名高級雇員,並通過減少獎金等方式處罰35名員工。但中興通訊只解雇了4名高級雇員,未處罰或減少35名員工的獎金。

1 / 一家中國公司,為什麼要接受美國的處罰?

事件源頭是中興通訊幾年前違反美國對伊朗出口禁令,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將一批通信設備出口給伊朗電信運營商。

其中有些設備搭載了美國科技公司的軟硬體產品,也就是英特爾、高通等提供的元器件產品。

按理說,一家企業的產品賣出去之後,就是一筆已完成的交易。下家怎麼處理,是下家的事。

美國限制中興、華為對伊朗出口含美國軟硬體的設備,但不會限制波音飛機出口伊朗。波音,妥妥的高科技企業、且涉軍工。美國當然是相信伊朗從裡面學不會造飛機。那麼英特爾的晶片技術,

中國學不會,伊朗就能學會?所以美國對伊朗的出口限制,名義上是技術限制,其實背後還是貿易戰。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的標準。因為美國把地緣政治、技術保護和商業貿易混在了一起。

可是,中興通信作為一家中國公司,為什麼要接受美國的處罰?罰金高達8.92億美元,相當於60多億元人民幣。這不是一筆小錢!2011到2015年,中興的淨利潤之和也只有60億元人民幣。

不接受會是什麼後果?後果是,

美商務部將限制中興通訊在美國的供應商向中興(中國)出口產品。說白了就是,如果不認罰,就不允許美國的科技企業出口元器件給中興了。

中興通訊不是小作坊,是中國多年的“專利王”,在相當長時間裡跟華為不分伯仲。是改開以來中國為數不多的能搏殺全球市場的民營科技型巨頭。中興通訊連續六年位居國際專利申請量前三、中國專利蟬聯PCT第一、晶片專利中國第一、物聯網專利全球第三。中興通訊的晶片研發能力已經是國內企業最強之一,在國際知名專利檢索公司QUESTEL的排名裡躋身全球第23名。這樣的實力,依然賠款、裁人、求和,這說明了什麼?

技不如人。晶片,是工業領域的另一個“石油”,沒它不行。但中國企業在高性能晶片上顯然還依賴外部進口。全球供應鏈的最核心部分,還是被歐美日掌握,美國制裁不僅阻礙中興採購美國本土製造的零部件,也包括海外基於美國技術生產的零部件。

中興這次的代價,其實是相當慘重的。若美國政府的斷貨制裁最終達成,甚至會給中興帶來滅頂之災。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對於國產晶片而言,若失去國產整機廠作應用支撐,又談何發展機會。所以,目前當務之急是讓美國政府儘快解除禁運,度過眼下難關,再圖將來。

2/ 皇帝的新衣被人扒得一乾二淨

雖然這些年,國內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突飛猛進,自給率逐年提高。華為海思最新的麒麟晶片可以和高通驍龍820一比高下;龍芯積累了十多年,也終於可以和北斗衛星一起上天;隨便拆開一個藍牙音箱、機上盒、冰箱洗衣機,裡面的核心晶片已經大部分是國產品牌。但不可忽視的現狀是,這些國產晶片的成功應用大多在消費類領域。在對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的通信、工業、醫療以及軍事的大批量應用中,國產晶片距離國際一般水準差距較大。尤其是一些技術含量很高的關鍵器件:高速光通信介面、大規模FPGA、高速高精度ADC/DAC等領域,還完全依賴美國供應商。

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西方國家遏制中國,限制高技術產品出口中國的瓦森納協議依然生效。上述幾種晶片是限制出口的重災區。如果想看看中國這幾個方向的真實水準,每年查查瓦森納協議的更新就可以了。而現代相控陣雷達裡面,他們都是必需品,只能通過”你懂的”管道獲得。

每生產一台國產示波器,裡面的ADC都需要美國政府的同意才能進口,同時要承諾不被轉做軍事用途。打開中興、華為出產的基站,電路板上除了幾顆數位基帶晶片是自產的,通信鏈路上RF,PLL,ADC/DAC乃至週邊測量電源電壓的晶片都見不到國產供應商的身影。

雖然整機廠通過自產基帶晶片掌握核心演算法,但是,卻無法解決被國外晶片供應商“卡脖子”的問題。瞭解整機產業的人都知道,一台基站假如有100顆晶片,其中只要有1顆被禁運,整台基站就無法交付。就算找到團隊重新設計,根據IC研發的固有規律,一顆晶片從設計、測試到量產至少要1年以上,高可靠性的工業級晶片需要時間更長。如果制裁持續1年,這期間中興的所有產品全面斷貨,合同無法履行,完全沒有收入,結果不言而喻。唇亡齒寒,就算國產ICer們一年後把晶片給中興做出來,又有什麼用呢?這一次,美國政府是捏住了中興的命門。

誠然,這些年來中國電子整機行業水準突飛猛進。華為超越愛立信成為世界第一大通信設備公司。逼的其他幾家公司只能不斷合併,最後中興得以擠進世界前四。聯影、邁瑞等國產大型醫療器械的產品水準直逼GE、飛利浦等巨頭。國產雷達完成主動相控陣的跨越式超越,052C/052D、殲16等高性能武器服役,其雷達制式和性能已經直逼美國,超越歐洲和俄羅斯。就在軍迷們彈冠相慶,褲衩紅的不能再紅的時候,不能掩蓋的事實是,缺”芯”的命門其實一直掌握在美國人手中。

縱覽歷史,中國電子整機產業的突破其實也是電子技術演進和世界分工變化的結果。電子設備的核心是演算法、軟體和硬體。演算法和軟體有其自身的特點,中國人依靠聰明和勤奮容易完成趕超。客戶需要一個feature,華為可以連夜派工程師加班編寫;都是4G基站,華為可以做到一鍵配置完成,而對手需要按照操作手冊一步步完成。早年的華為靠這些逐步建立起市場優勢。而硬體隨著IC技術的發展,晶片集成的功能越來越多,實際上技術含量都集中到了晶片中。以前一塊電路板上上百個元件,調試和良率都是門檻,而現在變成一兩顆晶片。只要你能買到晶片,照著參考電路設計一下,八成能用。除了軍用的高端晶片,華為中興之流幾乎可以買到世界上最先進的商用晶片。儘管有瓦森納協議,但美國供應商們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也在幫助我們想辦法繞過限制。於是,買了一流的晶片,就有了一流的硬體,再加上勤奮鑄就的軟體和聰明凝聚的演算法,打敗懶惰的歐洲通信商們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於是中國成了世界工廠,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現在,美國政府的制裁來了,我們才發現,世界領先的整機產業實際上是建立在沙子一般的地基之上,皇帝的新衣被人扒得一乾二淨。

3/ 國產晶片為何無法跟美國抗衡

互聯網我們有BAT可以和facebook/google過過招,電子整機有華為、中興可以對抗思科愛立信,IT行業裡面為什麼獨獨積體電路,沒有能跟美國抗衡的能力呢?

這還要從IC設計產業的特點來說起。IC設計相對於互聯網和整機設備,有兩個重要特點,試錯成本高和排錯難度大。互聯網做一個app,可以一天出一個版本,有些bug沒關係,第2天就可以修復,試錯和修改的成本幾乎為零。整機硬體的電路板設計週期在1天到1個月之間,生產週期在3天到2周之間,出了錯重新投板費用在幾百到幾千之間,最多數萬塊錢。而IC設計,不算架構設計,從電路設計開始,到投片,最少要半年時間。投片送到工廠加工生產,一般要2個月到3個月。最重要的是一次投片的費用最少也要數十萬元,先進工藝高達一千萬到幾千萬。如此高的試錯和時間成本對一次成功率的要求極高,不得不把流程拖長,反復驗證,需要多個工種密切配合,團隊中一個人出錯,3個月後回來的晶片可能就是一塊兒石頭。修改一輪,又三個月出去了。

與試錯成本高並存的是排錯難度大。互聯網編個軟體,調試起來幾乎可以在程式任意地方設中斷點,查看變數當時的狀態或者打出log。硬體電路板上,幾乎任何一根信號線可以拉到示波器上看波形。而一顆手指甲蓋大小的晶片,裡面有上億個電晶體,而最終能在電路板上測量到的信號線卻只有十幾根到幾百根。如何根據這少得可憐的資訊,推理出哪個電晶體設計錯誤,難度不言而喻。

兩大特點導致對IC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極高,試錯週期長需要邏輯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排錯難度大需要一套科學的實驗方法。而這兩方面,恰恰是國內教育的軟肋。過分重視知識的記憶,而忽略邏輯和方法。所以當軟體工程師們靠自己的聰明和勤奮,不斷快速反覆運算的時候,ICer們卻經常遇到豬隊友的困惑,導致原地打轉。加班已經不能再多,卻還是一次次的delay,上市時間依然落後。更有很多bug無法找到原因,反復投片實驗也無結果,最後只能以專案失敗收場。

高難度的產業背後蘊藏的是巨大的利益和商業價值。積體電路被譽為電子工業的糧食,除了對國家和行業安全有著巨大的意義,利潤率也隨著技術含量水漲船高。晶片本身的材料是二氧化矽,成本極低,上面凝聚的技術就決定了利潤。消費類晶片產品一般毛利率在30%~40%,工業用產品一般能在50%~60%以上,更有甚者,以高性能類比晶片為主的美國Linear公司,平均毛利率能達到90%!很多我們無法設計的晶片,例如高端交換晶片,毛利率都在99%以上。一旦中美開戰,即便沒有禁運,美國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把自己電子武器的批量成本壓到我們的1/10是分分鐘的事情,細思極恐。

3/ 中國離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還有很大的距離

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行長李若谷曾坦言:中國幾乎可以生產所有的工業產品,但生產這些產品的設備,從紡織到核工業,高端的設備幾乎全部是進口的。一旦外國封鎖這些設備的出口,我們生產這些產品的能力會受到嚴重影響。在不少產品上我們不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所以,中國的工業化是初步工業化,還是受制於人的工業化,離真正意義的工業化還有很大的距離,自稱進入“後工業化”是膚淺的自賞。

中國必須加大對這些高端設備的研發與製造的投入。只有中國自己能全部掌握這些核心技術,才能算完成了工業化。

中國改開以來的科技型企業,在國內的外資群狼中成長起來本就不易,在海外屢被封堵。去年中興被美國制裁之後不久,華為也被美國商務部行政傳喚,要求華為提供過去五年向所有被美制裁國家出口的全部資訊,如果發現華為違反美國的政策,有可能限制華為獲得關鍵的美制零部件。

中國的工業化起步太晚,即便付出別國幾倍的努力,一旦有潛力成長為國際競爭力企業,總會被國際大財團以各種藉口封堵、扼殺,舉步維艱。

外部扼殺只是看得見的刀子,全社會的盲目自信甚至驕縱心態,才是實體產業最大的敵人。

參考文獻

《中興通訊為美國制裁付出了多大代價》,悅濤,作者同名公眾號

《中興事件之痛:誰扒掉了中國電子整機產業的皇帝新衣》, PrimeTime ,水木社區

中興通訊的晶片研發能力已經是國內企業最強之一,在國際知名專利檢索公司QUESTEL的排名裡躋身全球第23名。這樣的實力,依然賠款、裁人、求和,這說明了什麼?

技不如人。晶片,是工業領域的另一個“石油”,沒它不行。但中國企業在高性能晶片上顯然還依賴外部進口。全球供應鏈的最核心部分,還是被歐美日掌握,美國制裁不僅阻礙中興採購美國本土製造的零部件,也包括海外基於美國技術生產的零部件。

中興這次的代價,其實是相當慘重的。若美國政府的斷貨制裁最終達成,甚至會給中興帶來滅頂之災。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對於國產晶片而言,若失去國產整機廠作應用支撐,又談何發展機會。所以,目前當務之急是讓美國政府儘快解除禁運,度過眼下難關,再圖將來。

2/ 皇帝的新衣被人扒得一乾二淨

雖然這些年,國內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突飛猛進,自給率逐年提高。華為海思最新的麒麟晶片可以和高通驍龍820一比高下;龍芯積累了十多年,也終於可以和北斗衛星一起上天;隨便拆開一個藍牙音箱、機上盒、冰箱洗衣機,裡面的核心晶片已經大部分是國產品牌。但不可忽視的現狀是,這些國產晶片的成功應用大多在消費類領域。在對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的通信、工業、醫療以及軍事的大批量應用中,國產晶片距離國際一般水準差距較大。尤其是一些技術含量很高的關鍵器件:高速光通信介面、大規模FPGA、高速高精度ADC/DAC等領域,還完全依賴美國供應商。

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西方國家遏制中國,限制高技術產品出口中國的瓦森納協議依然生效。上述幾種晶片是限制出口的重災區。如果想看看中國這幾個方向的真實水準,每年查查瓦森納協議的更新就可以了。而現代相控陣雷達裡面,他們都是必需品,只能通過”你懂的”管道獲得。

每生產一台國產示波器,裡面的ADC都需要美國政府的同意才能進口,同時要承諾不被轉做軍事用途。打開中興、華為出產的基站,電路板上除了幾顆數位基帶晶片是自產的,通信鏈路上RF,PLL,ADC/DAC乃至週邊測量電源電壓的晶片都見不到國產供應商的身影。

雖然整機廠通過自產基帶晶片掌握核心演算法,但是,卻無法解決被國外晶片供應商“卡脖子”的問題。瞭解整機產業的人都知道,一台基站假如有100顆晶片,其中只要有1顆被禁運,整台基站就無法交付。就算找到團隊重新設計,根據IC研發的固有規律,一顆晶片從設計、測試到量產至少要1年以上,高可靠性的工業級晶片需要時間更長。如果制裁持續1年,這期間中興的所有產品全面斷貨,合同無法履行,完全沒有收入,結果不言而喻。唇亡齒寒,就算國產ICer們一年後把晶片給中興做出來,又有什麼用呢?這一次,美國政府是捏住了中興的命門。

誠然,這些年來中國電子整機行業水準突飛猛進。華為超越愛立信成為世界第一大通信設備公司。逼的其他幾家公司只能不斷合併,最後中興得以擠進世界前四。聯影、邁瑞等國產大型醫療器械的產品水準直逼GE、飛利浦等巨頭。國產雷達完成主動相控陣的跨越式超越,052C/052D、殲16等高性能武器服役,其雷達制式和性能已經直逼美國,超越歐洲和俄羅斯。就在軍迷們彈冠相慶,褲衩紅的不能再紅的時候,不能掩蓋的事實是,缺”芯”的命門其實一直掌握在美國人手中。

縱覽歷史,中國電子整機產業的突破其實也是電子技術演進和世界分工變化的結果。電子設備的核心是演算法、軟體和硬體。演算法和軟體有其自身的特點,中國人依靠聰明和勤奮容易完成趕超。客戶需要一個feature,華為可以連夜派工程師加班編寫;都是4G基站,華為可以做到一鍵配置完成,而對手需要按照操作手冊一步步完成。早年的華為靠這些逐步建立起市場優勢。而硬體隨著IC技術的發展,晶片集成的功能越來越多,實際上技術含量都集中到了晶片中。以前一塊電路板上上百個元件,調試和良率都是門檻,而現在變成一兩顆晶片。只要你能買到晶片,照著參考電路設計一下,八成能用。除了軍用的高端晶片,華為中興之流幾乎可以買到世界上最先進的商用晶片。儘管有瓦森納協議,但美國供應商們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也在幫助我們想辦法繞過限制。於是,買了一流的晶片,就有了一流的硬體,再加上勤奮鑄就的軟體和聰明凝聚的演算法,打敗懶惰的歐洲通信商們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於是中國成了世界工廠,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現在,美國政府的制裁來了,我們才發現,世界領先的整機產業實際上是建立在沙子一般的地基之上,皇帝的新衣被人扒得一乾二淨。

3/ 國產晶片為何無法跟美國抗衡

互聯網我們有BAT可以和facebook/google過過招,電子整機有華為、中興可以對抗思科愛立信,IT行業裡面為什麼獨獨積體電路,沒有能跟美國抗衡的能力呢?

這還要從IC設計產業的特點來說起。IC設計相對於互聯網和整機設備,有兩個重要特點,試錯成本高和排錯難度大。互聯網做一個app,可以一天出一個版本,有些bug沒關係,第2天就可以修復,試錯和修改的成本幾乎為零。整機硬體的電路板設計週期在1天到1個月之間,生產週期在3天到2周之間,出了錯重新投板費用在幾百到幾千之間,最多數萬塊錢。而IC設計,不算架構設計,從電路設計開始,到投片,最少要半年時間。投片送到工廠加工生產,一般要2個月到3個月。最重要的是一次投片的費用最少也要數十萬元,先進工藝高達一千萬到幾千萬。如此高的試錯和時間成本對一次成功率的要求極高,不得不把流程拖長,反復驗證,需要多個工種密切配合,團隊中一個人出錯,3個月後回來的晶片可能就是一塊兒石頭。修改一輪,又三個月出去了。

與試錯成本高並存的是排錯難度大。互聯網編個軟體,調試起來幾乎可以在程式任意地方設中斷點,查看變數當時的狀態或者打出log。硬體電路板上,幾乎任何一根信號線可以拉到示波器上看波形。而一顆手指甲蓋大小的晶片,裡面有上億個電晶體,而最終能在電路板上測量到的信號線卻只有十幾根到幾百根。如何根據這少得可憐的資訊,推理出哪個電晶體設計錯誤,難度不言而喻。

兩大特點導致對IC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極高,試錯週期長需要邏輯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排錯難度大需要一套科學的實驗方法。而這兩方面,恰恰是國內教育的軟肋。過分重視知識的記憶,而忽略邏輯和方法。所以當軟體工程師們靠自己的聰明和勤奮,不斷快速反覆運算的時候,ICer們卻經常遇到豬隊友的困惑,導致原地打轉。加班已經不能再多,卻還是一次次的delay,上市時間依然落後。更有很多bug無法找到原因,反復投片實驗也無結果,最後只能以專案失敗收場。

高難度的產業背後蘊藏的是巨大的利益和商業價值。積體電路被譽為電子工業的糧食,除了對國家和行業安全有著巨大的意義,利潤率也隨著技術含量水漲船高。晶片本身的材料是二氧化矽,成本極低,上面凝聚的技術就決定了利潤。消費類晶片產品一般毛利率在30%~40%,工業用產品一般能在50%~60%以上,更有甚者,以高性能類比晶片為主的美國Linear公司,平均毛利率能達到90%!很多我們無法設計的晶片,例如高端交換晶片,毛利率都在99%以上。一旦中美開戰,即便沒有禁運,美國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把自己電子武器的批量成本壓到我們的1/10是分分鐘的事情,細思極恐。

3/ 中國離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還有很大的距離

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行長李若谷曾坦言:中國幾乎可以生產所有的工業產品,但生產這些產品的設備,從紡織到核工業,高端的設備幾乎全部是進口的。一旦外國封鎖這些設備的出口,我們生產這些產品的能力會受到嚴重影響。在不少產品上我們不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所以,中國的工業化是初步工業化,還是受制於人的工業化,離真正意義的工業化還有很大的距離,自稱進入“後工業化”是膚淺的自賞。

中國必須加大對這些高端設備的研發與製造的投入。只有中國自己能全部掌握這些核心技術,才能算完成了工業化。

中國改開以來的科技型企業,在國內的外資群狼中成長起來本就不易,在海外屢被封堵。去年中興被美國制裁之後不久,華為也被美國商務部行政傳喚,要求華為提供過去五年向所有被美制裁國家出口的全部資訊,如果發現華為違反美國的政策,有可能限制華為獲得關鍵的美制零部件。

中國的工業化起步太晚,即便付出別國幾倍的努力,一旦有潛力成長為國際競爭力企業,總會被國際大財團以各種藉口封堵、扼殺,舉步維艱。

外部扼殺只是看得見的刀子,全社會的盲目自信甚至驕縱心態,才是實體產業最大的敵人。

參考文獻

《中興通訊為美國制裁付出了多大代價》,悅濤,作者同名公眾號

《中興事件之痛:誰扒掉了中國電子整機產業的皇帝新衣》, PrimeTime ,水木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