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末兒讀書:家長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功夫不在課本裡

閱讀者:黑豆老末兒

所讀書目:《論語別裁》 作者:南懷瑾

(述而第七)

原文: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選段:

蓋字是虛文,古文中如“夫”,如《尚書》上的“曰若”等等都是。······要作文學研究,這些字對於行文的氣勢,是 很有作用的。如果用得好,更能充分發表達語意。

這節話,孔子是說,有些人自己無知,

一切不懂,卻冒充內行去做了,他說他絕對不做這樣的事。······不但如此,孔子還告訴我們:“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個“聞”字,包括了多讀書、多聽、多問。所謂學問,一邊學一邊問,多請教人家,聽人家的意見。聽來的不一定對,還有有所選擇。對好的見解,就要採納。僅聽還不夠,要加上經驗,所以要多見,還要親眼看見。

老末兒感慨:

由“蓋”字這個虛文,我不由得想起現在的家長在孩子學習中充當的角色。

孩子一旦上學後,就要面臨學校的考試,面臨成績的不同,一旦有了成績,很多家長就開始了更多的焦慮,部分家長會抱怨孩子不好好學習、會責駡孩子等等不好,於是開始向外求辦法——課外輔導,以期望提高孩子的成績。其結果不一而論,大多孩子補習了成績依然不好,於是家長更加抱怨孩子或者認命。

其實影響孩子成績的不是課外輔導,理應是孩子本人的,

其實不然,真正影響孩子成績的是家長的教育觀和教育方式方法。

一個小男孩坐在課桌前準備些作業,準備好了課本、作業本、鉛筆、橡皮、尺子等,剛剛開始寫了一個題,奶奶給端來了蘋果:“來,寶貝,先吃點蘋果再寫,真夠辛苦的!”小孩樂的吃蘋果。

過了一會兒,媽媽進來了,看到兒子的作業剛寫一點,一盤子蘋果倒快吃完了,於是媽媽河東獅吼:“你咋那麼多事呀!一說寫作業你就吃東西,

磨磨蹭蹭,啥時候能寫玩呀!煩死了!你看人家······”

孩子如何愉快寫作業?如何能學習好?

可媽媽實實在在盯著孩子的作業呢?

是“虛”的功夫沒有作好。

老人心疼孫子端來蘋果和作業看似無關,可時機不對;媽媽不問青紅皂白就抱怨,抱怨本身就是一種負面情緒。如果此時,媽媽和兒子講清楚做一件事要專心的原則呢?如果媽媽能事先和老人說好在孩子寫作業時不要去給他送東西呢?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後,

媽媽斷然把盤子拿開,就告訴他:“兒子,現在是寫作業時間!”之後就坐在旁邊或者就守在門口不讓其他人再進來呢?這幾種如果都可以幫助兒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都可以幫助兒子取得好成績。可這幾種如果媽媽一樣都沒有變成現實。

這幾種如果和作業相比,對於孩子的學習都是“虛”的,可就是這些“虛”的,家長沒有處理好,只是自以為是地關心、自以為是抱怨,這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也是“虛”的,可就是這種過多的關心和抱怨卻大大地降低了孩子學習的興趣,沒有了興趣,怎麼還能主動地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好成績自然只能是幻想而已。

我們家長的總是對孩子說大堆大堆的道理,可只是口中的道理,是說給孩子的,輪到自己頭上,就消失的無影蹤,這也就是那麼聰明的孩子就不能好好學習的原因。

在孩子成長中,家長要把很多的“虛”功夫做到實處,如此才可能助力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成長。

孔子的話不僅僅是自我表白,更是說給我們每一個家長的誠心之語。

這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也是“虛”的,可就是這種過多的關心和抱怨卻大大地降低了孩子學習的興趣,沒有了興趣,怎麼還能主動地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好成績自然只能是幻想而已。

我們家長的總是對孩子說大堆大堆的道理,可只是口中的道理,是說給孩子的,輪到自己頭上,就消失的無影蹤,這也就是那麼聰明的孩子就不能好好學習的原因。

在孩子成長中,家長要把很多的“虛”功夫做到實處,如此才可能助力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成長。

孔子的話不僅僅是自我表白,更是說給我們每一個家長的誠心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