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取消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後,合資車會不會獨立建廠?

就在前兩天,發改委表示,目前我國製造業已基本開放,下一步擴大開放的方向很明確,就是要實現全面開放。新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將把製造業開放作為一項重點。比如,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

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

‍那麼,如果取消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後,

合資車會不會獨立建廠?‍

燃油車暫時來說是沒可能的,因為傳統車牌照已經不發了,買合資股份中方可以不賣,外方拿中方什麼辦法也沒有。即使中方同意賣出股份,也可能漫天要價,例如按照財務報表中方股份值20億,中方完全可以開價200億,愛買不買,哈哈哈。

而且不是所有外企都熱衷於獨資的。中方合作夥伴在某些事務上往往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例如政府關係、媒體公關、對接經銷商的中國式管理。

所以一定會有部分外國車企不急著搞獨資。

目前的新能源車也就豐田特斯拉比較優秀,但是豐田的氫動力國內認不認是個問題,特斯拉又不是大眾消費級別,對平民百姓基本沒影響。除了其他傳統車企在電動車領域突飛猛進才有可能考慮到國內獨立設廠!

取消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後,汽車行業會發生哪些變化?

1、倒逼國內合資車企轉型升級

對中國車企來說,影響主要集中在業務嚴重依靠外國車企的國有汽車集團,例如一汽、上汽、廣汽、東風、北汽、長安。國有車企的領導們必將面臨更強的緊迫感,會倒逼國有車企在研發、精益生產、品質控制、經銷商管理、售後服務、增值業務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變革。

像吉利、比亞迪、長城、眾泰這類民營企業受到的影響不會太大。目前的趨勢看來內燃機已經發展到頭了,未來趨勢最起碼是混動,電動。而在混動電動方面,國產也有了一定的技術實力,不至於被碾壓。電池也有寧德時代,混動電動目前中國自己掌握的技術與世界先進水準其實差距比較小了。

2、汽車出口增加

取消汽車行業股比限制後,中國將來極有可能成為許多外資品牌的全球製造基地,因為我們仍有較大的成本優勢,尤其是人力成本。目前在發達國家汽車公司中,人力成本占整體運營成本的20%左右,而在我國只占5%左右。預計汽車行業的人力成本優勢至少還可以持續20年。

3、人才方面

會更好的流動,汽車人才市場進一步擴大,有更多的機會向世界學習,也就會造就更多優秀的汽車人才。

3、人才方面

會更好的流動,汽車人才市場進一步擴大,有更多的機會向世界學習,也就會造就更多優秀的汽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