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個“差評”,你意識到了手下這一票的分量嗎?

給“差評”只是一個不假深思的小動作,但在分享體驗的同時,你意識到了手下這一票的分量嗎?

不久前的中午,筆者在街頭看到一個壯實的外賣小哥捧著手機,呆立在風雨中,不停地抽泣著。從他斷斷續續的哭述中得知,剛才有一單外賣雖然在規定的時間送達,但客戶卻嫌食品有些涼了,不願意簽收,外賣小哥本想解釋,哪知客戶根本就不容他解釋,隨手便把外賣甩到外賣小哥的身上,接著就給了外賣小哥一個“差評”……

一個“差評”就能讓外賣小哥如此沮喪,

這“差評”的神威怎麼那麼厲害?有路人不解,一邊勸慰外賣小哥,一邊瞭解關於“差評”的問題。小哥告訴路人,他們公司規定,如果客戶給了差評,公司一律要對當事小哥罰款,且罰款額抵得上小哥十天半月的薪酬;如果在相應的時間段內,小哥的差評數達到數個,那麼,除了高額罰款,還有停職、開除等更為嚴厲的懲處措施。難怪這個小哥面對一個“差評”,
那麼傷心欲絕呢。

這類的事,我在電視上也看到過:有個外賣小哥因為不小心將食品湯汁灑落在食品盒外面了,客戶給了他一個差評。為了彌補過失,也為了讓客戶取消差評,這個小哥便自掏腰包,計畫給這個客戶送十次同樣的外賣,想以此感化客戶,“開恩”取消差評。還好,客戶在莫名收到第四次免費外賣時,知曉了事情真相,便立即取消了他曾經給出的差評……

如今高科技無所不在,方便了工作、生活,也給管理者提供了考評員工的平臺。許多視窗單位在員工辦理業務時,大都有讓客戶評分的程式,銀行、保險、電信……至於網購、打車和外賣,評價、評分,更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式。管理的效率提高了,但新問題也來了。新聞就曾報導,

有不法分子鑽空子,專門惡意頻繁地購貨、退貨、給店家差評,店家聯繫他後,便以消差評為籌碼,敲詐高額的“好處費”;還有店家為了謀求利益,買好評,消差評;有人還成立了公司,專業化運作網路評分、評價……如此這般,不一而足。

平心而論,採用讓客戶評價的方式對相關業務和員工進行管理,做好了,確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事物是多面的,就客戶而言,也是良莠不齊的,

如果店鋪或外賣小哥遭遇到喜歡“雞蛋裡挑骨頭”的蠻不講理的客戶,那麼,店鋪或員工就只能“打落牙齒帶血咽”,連辯白的機會也沒有嗎?收到“差評”一律讓店鋪或員工忍氣吞聲,逆來順受,這合適嗎?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給“差評”只是不假深思的小小的動作,水分多多,並不能完全反映真實情況,管理方卻據此一律照單全收,並依此處罰店鋪或員工,既有失公允,也易造成“冤案”。特別是,不少基層的員工,收入不算高,壓力格外大,受罰卻沒有申辯的機會,無形中,製造了“弱勢群體”,製造了對立情緒,顯然對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不利。本乎此,就需要對相關的評價、評分機制進行完善,建立與評價、評分相關的申訴、核查、糾錯等一整套機制,給被評方一個辯白的機會,如果“差評”與事實不符,就應該還他清白。那種不問青紅皂白的“一刀切”,既違背人性,更可能觸及法規的紅線,亟應整治。

一言以蔽之:“差評”神威應有度!

水分多多,並不能完全反映真實情況,管理方卻據此一律照單全收,並依此處罰店鋪或員工,既有失公允,也易造成“冤案”。特別是,不少基層的員工,收入不算高,壓力格外大,受罰卻沒有申辯的機會,無形中,製造了“弱勢群體”,製造了對立情緒,顯然對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不利。本乎此,就需要對相關的評價、評分機制進行完善,建立與評價、評分相關的申訴、核查、糾錯等一整套機制,給被評方一個辯白的機會,如果“差評”與事實不符,就應該還他清白。那種不問青紅皂白的“一刀切”,既違背人性,更可能觸及法規的紅線,亟應整治。

一言以蔽之:“差評”神威應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