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深圳在布一盤怎樣的“棋局”?

上月底,位於龍崗大運片區的“廣東第一高樓”——深港國際中心開建。與此同時,深圳市2018年第一季度新專案開工,其中有37個專案位於龍崗區,為原特區外最多。

深圳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提出“九大戰略任務”,

其中之一是“要堅定不移構建更加均衡更有輻射力的大都市圈”,落實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全面實現特區一體化,攜手周邊城市共建世界級大都市圈。

1

東進西協

“兩翼齊飛”打造新增長極

作為深圳中心區地標,

外觀猶如“大鵬展翅”的市民中心象徵深圳“鵬城”的內涵。從市民中心往東北方向30公里,則是未來廣東第一高樓深港國際中心的所在地——龍崗大運新城片區。

近年來,大運新城片區的發展勢頭越來越令人關注:在創新資源方面以香港中文大學中軸提升戰略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主辦方表示,南北中軸線隨著城市新中心的遷移和產業經濟及人口的外溢應運而生,

承載著商業金融、科技創新、交通樞紐、居住中心的縱向使命,形成縱貫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軸和核心脈線,將構建港深莞都市圈“脊樑”。

3

中優

高標準規劃建設17個重點區域

4月10日,深圳市規土委發佈香蜜湖片區城市設計國際諮詢的公告,這意味著香蜜湖片區將迎來整體改造。該片區將以“世界一流”標準,立足打造精品,為市民提供一個綠色生態、開放共用、文化活力的城市公共場所。

此前,福田區也提到,計畫在香蜜湖北區建設總建築面積為20萬平方米的深圳國際交流中心,配套建設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的歌劇院。

香蜜湖片區整體改造,是深圳城市“中優”戰略的內容之一。深圳在推動“東進”“西協”“南聯”“北拓”戰略的同時,還在加快實施“中優”戰略。

2018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將高起點規劃建設前海、深圳灣、香蜜湖等“城市新客廳”,不斷提升城市的品位品質和城市能級,

加快17個重點區域開發。“九大戰略任務”則提出,以建設重點區域為支撐做強“都市核”,高標準規劃建設現有17個市級重點區域,謀劃實施新一輪重點區域開發建設,打造若干區域發展新引擎。

前海被賦予深圳城市新中心的使命。深圳市提出,將高水準優化提升前海發展規劃,推動前海與周邊區域聯動發展,構建“大前海”發展格局,大力拓展對外合作新通道,

推動自貿片區加快建成高水準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實施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設3年行動計畫。

南山區也提出,將把沿深圳灣海岸線重點片區打造為濱海總部經濟帶,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新地標”、世界級的深圳灣CBD。將加強城區夜景整體設計,實施海岸線景觀照明提升工程,營造國際化濱海燈光帶,構建世界級灣區天際線,打造顏值高、氣質好、國際範的山海城典範。

4

專家觀點

深圳應佈局“50—80公里大都市圈”

城市規劃專家、蕾奧規劃設計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富海認為,深圳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城市之一,若要給深圳定一個城市性質,他認為是全球最高密度創新宜居超大城市,而這也是深圳在城市化發展中面臨的最為複雜的問題。

去年10月,深圳市政府召開《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編制試點工作新聞發佈會,其中提出深圳不僅是經濟特區建設的成功典範,更是代表中國參與世界競爭的國際化大都市,應在半徑50公里範圍內配置深圳作為都市圈核心城市所應有的資源。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董事長張曉春表示,近年來,深圳發展面臨嚴重的空間、資源、環境約束,城市建設用地消耗殆盡,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9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區內,實際管理人口達到2000萬人,建築總量接近11億平方米,人口密度與建築總量均已超過東京,成為世界罕見的超高密度城市”。他認為,人口和產業集聚有利於形成規模效應,促進城市快速發展。然而,過度集聚也會導致房價過高、交通擁堵和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阻礙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張曉春認為,參照世界大城市的普遍發展規律,深圳市已進入快速都市圈化的新發展階段,未來應在距市中心50—80公里的大都市圈範圍內合理佈局產業和城市生活配套功能,破解發展空間受限難題。

按此說法,距離深圳行政區域50公里內的東莞大部分區域、惠州西部、廣州南沙,以及大半個中山、珠海,甚至香港、澳門全境,都將在這個範圍內。

關於如何構建“50—80公里的大都市圈”,張曉春建議從軌道交通引導、土地利用協調和區域合作機制建設等幾個方面,系統推動深圳大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其中,重點構建“多樞紐+多層次軌道網路”的大都市圈交通骨架,著力加快城際線和軌道快線建設,打造軌道上的深圳大都市圈,實現1小時覆蓋深莞惠主要發展軸的重要節點。秉承“TOD”發展理念,沿軌道線路整體打造若干週邊副中心或新城,延伸城市空間和功能。

同時,張曉春建議借鑒深汕合作區的形式,研究設立“深莞惠合作發展示範區”,探索“軌道+物業”模式創新,成立深莞惠都市圈城際線建設和綜合開發企業。

4

專家觀點

深圳應佈局“50—80公里大都市圈”

城市規劃專家、蕾奧規劃設計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富海認為,深圳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城市之一,若要給深圳定一個城市性質,他認為是全球最高密度創新宜居超大城市,而這也是深圳在城市化發展中面臨的最為複雜的問題。

去年10月,深圳市政府召開《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編制試點工作新聞發佈會,其中提出深圳不僅是經濟特區建設的成功典範,更是代表中國參與世界競爭的國際化大都市,應在半徑50公里範圍內配置深圳作為都市圈核心城市所應有的資源。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董事長張曉春表示,近年來,深圳發展面臨嚴重的空間、資源、環境約束,城市建設用地消耗殆盡,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9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區內,實際管理人口達到2000萬人,建築總量接近11億平方米,人口密度與建築總量均已超過東京,成為世界罕見的超高密度城市”。他認為,人口和產業集聚有利於形成規模效應,促進城市快速發展。然而,過度集聚也會導致房價過高、交通擁堵和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阻礙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張曉春認為,參照世界大城市的普遍發展規律,深圳市已進入快速都市圈化的新發展階段,未來應在距市中心50—80公里的大都市圈範圍內合理佈局產業和城市生活配套功能,破解發展空間受限難題。

按此說法,距離深圳行政區域50公里內的東莞大部分區域、惠州西部、廣州南沙,以及大半個中山、珠海,甚至香港、澳門全境,都將在這個範圍內。

關於如何構建“50—80公里的大都市圈”,張曉春建議從軌道交通引導、土地利用協調和區域合作機制建設等幾個方面,系統推動深圳大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其中,重點構建“多樞紐+多層次軌道網路”的大都市圈交通骨架,著力加快城際線和軌道快線建設,打造軌道上的深圳大都市圈,實現1小時覆蓋深莞惠主要發展軸的重要節點。秉承“TOD”發展理念,沿軌道線路整體打造若干週邊副中心或新城,延伸城市空間和功能。

同時,張曉春建議借鑒深汕合作區的形式,研究設立“深莞惠合作發展示範區”,探索“軌道+物業”模式創新,成立深莞惠都市圈城際線建設和綜合開發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