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茶知識:20世紀中國十大茶學家

茶知識:20世紀中國十大茶學家

在中國農業出版社1988年出版、王澤農主編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中,

中國茶學界公推出20世紀的十大茶學家。現據《中國科技專家傳略》,摘錄他們的生平事蹟。

現將20世紀中國十大茶學家簡介如下:

吳覺農(1897-1989)

吳覺農,浙江上虞人,著名茶學家、農業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現代業的主要奠基人。

20世紀20年代發表《樹原產地考》,最早論述了中國是樹的原產地。20世紀30年代與胡浩川合著《中國業復興計畫》和《祁紅葉復興計畫》、與範和鈞合著《中國業問題》等書,晚年還主編《經述評》和《中國地方誌葉歷史資料選輯》。籌創了我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葉專業和全國性葉總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創葉研究所,為發展我國葉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當代“聖”。

胡浩川(1896-1972)

胡浩川,茶學家、制茶專家,中國現代茶業奠基人之一。參與籌建祁門茶葉改良場並任場長,致力於祁紅品質的提高,促進“祁紅”進入國際市場。與吳覺農合著《祁紅茶葉復興計畫》、《中國茶業復興計畫》。曾任復旦大學茶葉系主任和教授,培養了首批茶學高級人才。主持制訂全國茶葉產銷計畫、茶葉收購加工和出口標準以及加工技術規程等,為中國茶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胡浩川,安徽省六安縣人。1920年安徽省第一茶務講習所。1921年赴日本靜岡縣農事試驗場攻研茶葉生產技術。1924年學成回國後,曾任上海園林局技佐,實業部上海商品檢驗局技士,祁門茶葉改良場場長兼財政部貿易委員會皖贛辦事處專員、中國茶葉公司總技師、皖南農林實驗場場長等職。1941年10月至1943年5月,繼吳覺農之後,受聘復旦大學茶葉組教授、茶葉專修科主任、茶葉研究室主任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參於籌建中國茶業公司,並擔任總技師、技術室主任和計畫處處長,主持制訂全國茶葉產銷計畫、茶葉收購加工和出口標準以及加工技術規程等,為中國茶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從1956年起,任中國茶葉出口公司、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茶葉總技師等職。1962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1963年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胡浩川畢生從事茶葉工作,

革新我國茶葉產制技術,開拓機械茶業,早期對祁門紅茶的發展上,業績卓著。1933-1935年曾與吳覺農合著《中國茶業復興計畫》、《祁門茶葉復興計畫》等。1950-1951年,在中國茶業公司擔任總技師期間,在杭州舉辦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屆制茶幹部培訓班,參加的茶葉技術幹部265人,胡浩川任訓練委員會主任,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早期茶業人才。他在講習班上提出的紅、綠茶精製程式,為日後精製機械化奠定了工藝基礎。

胡浩川畢生從事茶葉工作,為中國茶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馮紹裘(1900-1987)

馮紹裘,學家、制和審評專家,滇紅的創始人。在創制滇紅,改進祁紅、寧紅、湖紅以及安化磚的品質等方面做了開拓性工作;創立工夫紅升降拼配和初分精分工藝,顯著提高了制品質和效益。在改變手工制傳統,推進機械加工方面作出重要貢獻,是我國機械制奠基人之一。在發展中南各省的葉生產、改進葉產制技術、設計葉初精機械和設計機械聯裝等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馮紹裘,湖南省衡陽人。1923年畢業於河北省保定農業專科學校。曾在湖南安化茶葉講習所和長沙高級農業學校任教,在江西省修水實驗茶場、安徽祁門茶葉改良場和貴州湄潭實驗茶場等處研究改進紅茶加工工藝。1938年在湖北籌建恩施茶廠。抗戰年代前往雲南鳳慶,開闢紅茶新區,創制滇紅工夫紅茶。1949年後,任職中南區茶業公司副經理兼產制室主任、漢口茶廠廠長,湖北省茶葉公司總技師。在他的指導和努力下,湖北紅茶初步實現了初精製半機械化生產。1958年,在芭蕉茶廠試製紅碎茶獲得成功。他不僅擅長於紅茶加工,而且對茶葉審評也十分精通,在茶界有“馮鼻子”之美稱。他在改變手工制茶傳統,推進機械加工方面作出重要貢獻,是我國機械制茶奠基人之一。在發展中南各省的茶葉生產、改進茶葉產制技術、設計茶葉初精機械和設計機械聯裝等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蔣芸生(1901-1971)

蔣芸生,學家、園藝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學教育奠基人之一。為籌建浙江農學院葉專修科、中國農業科學院葉研究所、浙江省葉學會、中國葉學會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在樹栽培與育種研究等領域有深入研究,並取得顯著成就。著有《植物生理學》、《熏花卉栽培》、《園雜草名錄》等。為培養大批葉和園藝人才、推動我國業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蔣芸生,江蘇省漣水縣人。1925年畢業一日本千葉高等園藝學校。回國後,曾任浙江大學農學院、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江蘇南通學院、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福建農學院等校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兼茶樹栽培組組長。1949年後,先後負責籌建浙江農學院茶葉專修科和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並任第一任科、系主任和所長,後又任浙江農業大學副校長。先後籌組浙江省茶葉學會、中國茶葉學會,並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蔣芸生對茶學、園藝學、植物分類學、植物學均有研究,先後主持編寫《植物生理學》、《柑桔栽培》等教材。著有《熏茶花卉栽培》、《園茶雜草名錄》等。其前半生主要從事園藝教學,後半生則轉為茶葉研究工作,建樹頗多,貢獻卓著,是茶樹栽培與育種研究的主要開拓者,為培養大批茶葉和園藝人才、動我國茶業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方翰周(1902-1966)

方翰周,茶學家、制茶專家。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技術工作,並長期擔任國家茶葉加工技術領導工作,主持制訂我國各類各級毛茶、精茶標準樣、價以及品質係數體系,國營初精製茶廠設計修建方案,各類茶葉精製技術規程和茶廠管理制度,對推動我國機械化制茶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方翰周,安徽歙縣人。1920年畢業於安徽省第一茶務講習所。1927年赴日本留學,攻研製茶技術。1931年回國後,歷任湖南省安化茶葉講習所教師,上海、武漢、青島等商品檢驗局技正,江西省修水縣和婺源縣茶葉改良場主任,江西省中國茶葉公司專員,江西省婺源茶業職業學校校長。1949年後,任中國茶業公司、商業部茶葉局、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總技師兼企業管理處處長,長期擔任國家茶葉加工技術領導工作,主持制訂我國各類各級毛茶、精茶標準樣、價以及品質係數體系,國營初精製茶廠設計修建方案,各類茶葉精製技術規程和茶廠管理制度,對推動我國機械化制茶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王澤農(1907-1999)

王澤農,江西婺源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茶葉生化專家,中國茶葉生物化學的創始人。參加籌創了我國高等學校第一個茶葉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40年代初即開始從事茶葉化學研究,並發表用灼燒法從茶葉中提取咖啡鹼的論文,主編了《茶葉生物化學》、《茶葉生化原理》、《中國農百科全書·茶業卷》,在培養茶葉人才和茶葉生物化學學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陳椽(1908 ~1999)

陳椽,福建惠安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制茶專家,中國現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科技人才。在開發我國名茶生產方面獲得了顯著成就,對茶葉分類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著有《茶樹栽培學》、《茶葉檢驗學》、《制茶技術理論》、《制茶學》、《茶業通史》、《茶葉經營管理》、《茶葉商品學》、《茶葉市場學》等,在培養茶葉人才和茶學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莊晚芳(1908-1996)

莊晚芳,福建惠安人,學家、學教育家、樹栽培專家,我國樹栽培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畢生從事學教育與科學研究,培養了大批學人才。在樹生物學特性和根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晚年致力於業的宏觀研究,對歷史以及文化的研究作出貢獻。編著有《作學》、《樹生物學》、《樹栽培學》、《樹生理》、《中國史散論》等。在培養葉人才和學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李聯標(1911-1985)

李聯標,樹栽培和育種專家。長期從事樹綜合豐產栽培技術、樹品種資源調查和良種選育工作,對浙江省業的發展,特別是浙江和華東地區舊園墾複更新復壯、綜合治理和新園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主編《中國樹栽培學》。是中國葉學會和浙江省葉學會創始人之一。

李聯標,江蘇省六合縣人。1935年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1935-1945年間,參與福安茶葉改良場、湄潭實驗茶場、崇安實驗茶場的籌建,從事茶樹選種與栽培的研究。1945-1946年,先在美國紐約州康乃爾大學農學院進修,後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生物學部從事茶葉中酶性質的研究。回國後在中央農業實驗所任技正,並在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任兼職副教授。1949年後,在浙江省農業廳擔任茶葉科科長,從事茶葉技術指導和業務管理工作,對浙江省茶業的發展,特別是浙江和華東地區舊茶園墾複更新復壯、綜合治理和新茶園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1958年參加籌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聘為研究員、茶樹栽培研究室主任兼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從事茶樹綜合豐產栽培技術、茶樹品種資源調查和良種選育、西藏新茶區考察開發、山東地區南茶北引等試驗研究。主編《中國茶樹栽培學》。1979年聘為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是中國茶葉學會和浙江省茶葉學會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茶葉學會理事長。

張天福(1910-)

為日後精製機械化奠定了工藝基礎。

胡浩川畢生從事茶葉工作,為中國茶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馮紹裘(1900-1987)

馮紹裘,學家、制和審評專家,滇紅的創始人。在創制滇紅,改進祁紅、寧紅、湖紅以及安化磚的品質等方面做了開拓性工作;創立工夫紅升降拼配和初分精分工藝,顯著提高了制品質和效益。在改變手工制傳統,推進機械加工方面作出重要貢獻,是我國機械制奠基人之一。在發展中南各省的葉生產、改進葉產制技術、設計葉初精機械和設計機械聯裝等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馮紹裘,湖南省衡陽人。1923年畢業於河北省保定農業專科學校。曾在湖南安化茶葉講習所和長沙高級農業學校任教,在江西省修水實驗茶場、安徽祁門茶葉改良場和貴州湄潭實驗茶場等處研究改進紅茶加工工藝。1938年在湖北籌建恩施茶廠。抗戰年代前往雲南鳳慶,開闢紅茶新區,創制滇紅工夫紅茶。1949年後,任職中南區茶業公司副經理兼產制室主任、漢口茶廠廠長,湖北省茶葉公司總技師。在他的指導和努力下,湖北紅茶初步實現了初精製半機械化生產。1958年,在芭蕉茶廠試製紅碎茶獲得成功。他不僅擅長於紅茶加工,而且對茶葉審評也十分精通,在茶界有“馮鼻子”之美稱。他在改變手工制茶傳統,推進機械加工方面作出重要貢獻,是我國機械制茶奠基人之一。在發展中南各省的茶葉生產、改進茶葉產制技術、設計茶葉初精機械和設計機械聯裝等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蔣芸生(1901-1971)

蔣芸生,學家、園藝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學教育奠基人之一。為籌建浙江農學院葉專修科、中國農業科學院葉研究所、浙江省葉學會、中國葉學會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在樹栽培與育種研究等領域有深入研究,並取得顯著成就。著有《植物生理學》、《熏花卉栽培》、《園雜草名錄》等。為培養大批葉和園藝人才、推動我國業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蔣芸生,江蘇省漣水縣人。1925年畢業一日本千葉高等園藝學校。回國後,曾任浙江大學農學院、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江蘇南通學院、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福建農學院等校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兼茶樹栽培組組長。1949年後,先後負責籌建浙江農學院茶葉專修科和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並任第一任科、系主任和所長,後又任浙江農業大學副校長。先後籌組浙江省茶葉學會、中國茶葉學會,並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蔣芸生對茶學、園藝學、植物分類學、植物學均有研究,先後主持編寫《植物生理學》、《柑桔栽培》等教材。著有《熏茶花卉栽培》、《園茶雜草名錄》等。其前半生主要從事園藝教學,後半生則轉為茶葉研究工作,建樹頗多,貢獻卓著,是茶樹栽培與育種研究的主要開拓者,為培養大批茶葉和園藝人才、動我國茶業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方翰周(1902-1966)

方翰周,茶學家、制茶專家。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技術工作,並長期擔任國家茶葉加工技術領導工作,主持制訂我國各類各級毛茶、精茶標準樣、價以及品質係數體系,國營初精製茶廠設計修建方案,各類茶葉精製技術規程和茶廠管理制度,對推動我國機械化制茶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方翰周,安徽歙縣人。1920年畢業於安徽省第一茶務講習所。1927年赴日本留學,攻研製茶技術。1931年回國後,歷任湖南省安化茶葉講習所教師,上海、武漢、青島等商品檢驗局技正,江西省修水縣和婺源縣茶葉改良場主任,江西省中國茶葉公司專員,江西省婺源茶業職業學校校長。1949年後,任中國茶業公司、商業部茶葉局、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總技師兼企業管理處處長,長期擔任國家茶葉加工技術領導工作,主持制訂我國各類各級毛茶、精茶標準樣、價以及品質係數體系,國營初精製茶廠設計修建方案,各類茶葉精製技術規程和茶廠管理制度,對推動我國機械化制茶工業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王澤農(1907-1999)

王澤農,江西婺源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茶葉生化專家,中國茶葉生物化學的創始人。參加籌創了我國高等學校第一個茶葉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40年代初即開始從事茶葉化學研究,並發表用灼燒法從茶葉中提取咖啡鹼的論文,主編了《茶葉生物化學》、《茶葉生化原理》、《中國農百科全書·茶業卷》,在培養茶葉人才和茶葉生物化學學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陳椽(1908 ~1999)

陳椽,福建惠安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制茶專家,中國現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科技人才。在開發我國名茶生產方面獲得了顯著成就,對茶葉分類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著有《茶樹栽培學》、《茶葉檢驗學》、《制茶技術理論》、《制茶學》、《茶業通史》、《茶葉經營管理》、《茶葉商品學》、《茶葉市場學》等,在培養茶葉人才和茶學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莊晚芳(1908-1996)

莊晚芳,福建惠安人,學家、學教育家、樹栽培專家,我國樹栽培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畢生從事學教育與科學研究,培養了大批學人才。在樹生物學特性和根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晚年致力於業的宏觀研究,對歷史以及文化的研究作出貢獻。編著有《作學》、《樹生物學》、《樹栽培學》、《樹生理》、《中國史散論》等。在培養葉人才和學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李聯標(1911-1985)

李聯標,樹栽培和育種專家。長期從事樹綜合豐產栽培技術、樹品種資源調查和良種選育工作,對浙江省業的發展,特別是浙江和華東地區舊園墾複更新復壯、綜合治理和新園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主編《中國樹栽培學》。是中國葉學會和浙江省葉學會創始人之一。

李聯標,江蘇省六合縣人。1935年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1935-1945年間,參與福安茶葉改良場、湄潭實驗茶場、崇安實驗茶場的籌建,從事茶樹選種與栽培的研究。1945-1946年,先在美國紐約州康乃爾大學農學院進修,後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生物學部從事茶葉中酶性質的研究。回國後在中央農業實驗所任技正,並在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任兼職副教授。1949年後,在浙江省農業廳擔任茶葉科科長,從事茶葉技術指導和業務管理工作,對浙江省茶業的發展,特別是浙江和華東地區舊茶園墾複更新復壯、綜合治理和新茶園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1958年參加籌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聘為研究員、茶樹栽培研究室主任兼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從事茶樹綜合豐產栽培技術、茶樹品種資源調查和良種選育、西藏新茶區考察開發、山東地區南茶北引等試驗研究。主編《中國茶樹栽培學》。1979年聘為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是中國茶葉學會和浙江省茶葉學會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茶葉學會理事長。

張天福(1910-)